缓控释农药渐成农药剂型研究新方向
近年来,随着复配品种的普及和国家政策的放开,我国的农药制剂产业得到了极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环境压力和农药残留正成为突出问题,并日渐影响到食品安全和农产品出口。为此,国家针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限产、停产等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农药政策不断出台,引起了高效农药的开发和耕作制度的变革。这一变革使得农药制剂向缓释化、低溶剂化、水基化、颗粒化发展,缓控释农药日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缓控释农药就是能逐步释放有效成分、有效延长持效期的农药新剂型,包括微囊悬浮剂、颗粒剂、种子包衣剂、片剂、丸剂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应用。缓控释农药是在农药周围包裹一薄层高分子材料,把农药的有效成分包裹起来,以控制农药有效成分的缓慢释放,犹如给农药穿上了一层“保护衣”,避免了农药与环境的直接接触、减少农药在环境中的散失、提高了农药的利用率、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的累积残留毒性。该类农药根据防治害虫的需要,通过渗透作用和高分子的降解缓慢释放出来,能合理有效地防治害虫,与常规农药相比具有低毒、高效、长效等特点。鉴于这些特点,近年缓控释农药已成为农药剂型研究的热点之一。
虽然农民对这种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较快,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剂型要想实现大规模推广,还需要克服许多困难。
事实上,要想在农户当中推广缓控释农药,克服的问题还不止是消除农民的疑虑而已,价格偏高更是一大门槛。此外,业内人士还认为:“技术无法实现产业化、缺乏市场化的企业推广也是缓控释农药暂时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缓控释农药难以推广,首先在于价格偏高。”据山东丰信农业科技公司总经理董金锋介绍,使用缓控释农药后,根据各家技术不同,每吨农药的成本大概提高6 000~10 000元。对于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价格敏感”阶段的农药来说,价格偏高阻碍了产品的推广。
“而缓控释农药的优点也正在成为它在推广上的缺点。比如种花生的时候,四五月份用上到了八九月份还能够使用,有效期为120多天。但农民往往看不到这种价值,他们往往喜欢立刻见效,对这种速效性表现不明显但是持效期长的新剂型反而不认可。”董金锋补充说。实验表明,缓控释农药的喷药量是常规剂型的1/3至1/2,效果甚至更好。“只要做好试验示范,我觉得农民最终还是能够认识到这种剂型优点的。”董金锋说。
来源:农资导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