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溢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071000)
从互联网走入人们生活的那刻起,新闻媒体便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互联网媒体的兴起,使得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于从网络中获取新闻信息,享受着新媒体技术带来的“无处不在”与“无所不能”。
无论是计算机、手机还是电视,都已经可以实现即时上网、发布信息,人们可以随时点播自己喜欢的节目,与朋友进行沟通交流。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地球村”概念,即互联网能够把发生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的事情第一时间呈现在人们眼前,时空的距离已经被无限缩小。同样,传播过程中的传受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所有的媒介受众正在向“信息传播者”这一角色转型。传者和受者的区分并不像传统媒体时代那样清晰,报纸和电视的影响力正在下降,而点对点的单向传播路径也正在快速发展为非线性、网状的传播。这个以“人人都是记者”为核心的传播概念,使“受众可以一改往日在新闻信息传递过程中的被动地位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信息的制作和传播中来”,从而“开创了一种全然不同于传统专业记者的信源采集形态”[1]。
新闻传播的模式和技术手段虽然在发生变化,但新闻报道的内容和类型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其中,权力运行报道一直是当前网络传播的热点与焦点。权力运行报道,是指“以公共权力运行为内容的各类媒体的各种样式的新闻报道”,同时也指媒体对公共权力在履行自己职责和义务时形成的信息的各种报道样式,包括公共权力的部门、人物施政活动所引发的新闻报道,或各类媒体以权力运行为内容的新闻报道。
曾经的权力运行报道,主要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宣传手段呈现,所依托的媒介均为传统媒体,给人一种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感觉。如今,新媒体的普及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传统的权力运行报道不得不去适应新的传播环境。因为,如果失去了网络阵地,政府公权部门将会失去民众的舆论支持,在权力运行的过程中会遭受不小的阻力。
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识形态的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十分重视的。多年来,我国的宣传部门和媒体积累了丰富的舆论引导和管控经验,但是面对人人都有发言权的网络时代,传统而生硬的舆论管控和宣传手段显然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
在2010年的上海高楼火灾事件中,尽管官方媒体大量报道了主管部门的营救措施和火灾的调查原因,但民众仍然通过互联网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唉,出事后方查出无证操作,早干嘛去了?无辜的死难者,无辜的电焊工,天堂里可以去伸冤!”“危险作业都懂,可谁拿危险灾害预防当回事?一个电焊工有没有证都决定不了管理者层面该做的事,诸多危险因素叠加后最终出现事故还是多追究监理安全管理部门的责任要现实得多,一个电焊工只是个干活的,没有选择,还是从体制上着手抓管理吧!”“应该是因为监管不力,监管部门不作为外加意外引起的。”……[2]这些都是网友在灾难后所发出的声音。这些声音汇聚到一起,不断互相影响、发酵,最终形成了“民工成为替罪羊”“官方不作为”等民间舆论。
网络提供了技术上的便捷,能够吸引大量的网民围观,并发表自己的言论,这些观点大多是杂乱无章的。在政府公信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网络发言的自由和低成本,使网络成为了人们宣泄怨气和不满的平台,这些声音最终所形成的舆论场,无疑会对政府的权力运行产生强烈的冲击,甚至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巨大的影响。
围观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出现的密集的观点表达现象。这样的“围观”提出大量的富于理性的逻辑判断,以及基于判断的问题。围观又是一种群体现象,在资讯和网络不发达的时代,围观仅限于事件发生地的周围,随着事件的结束,围观也就终止了,并不能产生广泛巨大的影响。然而,在网络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在面对一件突发事件时,能够在同一时间获得同样的信息,发表各自的观点。这就使得人们在网络上“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网络围观。
作为一个群体,围观者便具有了一些共同的特点,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不管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或智力水平相同还是不同,他们变成了群体的一员这个事实让他们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使他们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个人时的情感、思想和行为颇为不同。若不是形成了一个群体,有些闪念或情感在个人身上根本就不会产生,或不可能变成行动[3]。
当网络围观形成时,人们最大的心理变化就是责任感的淡化或消失。群体能够使个人感到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似乎躲在群体之中,就能够逃避相应的责任,避免应有的制裁。而且围观者在心理上会出现一种“传染”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仅是观点上的相互交流影响,同时也在心理层面上为所有的围观者“加油鼓劲”,进一步激发了人们的发泄欲望,使其变得更不理智。围观者之间通过这种精神和语言的“传染”,会被带入一种类似心理学中的催眠状态——他不再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就像受到催眠一样,一些能力遭到了破坏,同时另一些能力却有可能得到极大的强化,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采取某种行动[4]。
1.参与公共事务
网络围观者虽然会体现出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但其通常都会切实参与到一些公共事务中来,并从中起到一些积极作用。所谓公共事务,是指涉及许多人的共同利益,或引起共同兴趣的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事项。这些事项一旦被公开化就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出现各种各样的意见。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的界限在于是否涉及多数人的利益,引起多数人的关切[5]。网民所围观的事件,如涉及到公共利益的,必然会引起网民大量的围观和讨论。
例如,2012年1月8日,我国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春运。春运买票、春运安全等相关报道大量出现在网络之中,腾讯、新浪、网易等门户网站也纷纷推出专题报道,吸引大量的网民围观与讨论。据统计,短短几天时间,腾讯专题“2012春运”跟帖数量就达到4万条,网易则达到2万条。网友们聚集在一起,分享着自己的春运故事,相互交流买票和客流的信息,指出铁道部服务不到位的地方。总而言之,每个在网络中的围观者,都参与到了这个涉及众多人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中来。
2011年11月,甘肃的一所幼儿园校车与大货车相撞,造成了21人遇难的惨剧。之后,当地政府更新了第二年公车采购的计划,将资金全部用于标准化校车的采购。这一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一经宣布,很快引来了网民的关注和讨论,网易关于此新闻的参与人数达到6万多人,腾讯也达到2万多人。人们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斥责也有褒奖。网络将每个人的意见汇聚到一起,最终影响了采购计划的制定,推动了公共事务的处理进程。
2.进行舆论监督
网民自发进行舆论监督,是一个社会民主与文明的体现。现代文明社会,不仅仅是经济发达、科技强盛,政治文明也同样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政治文明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最大程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来,让人们有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建议都能够受到充分重视并发挥作用,这是政治文明的体现。
不可否认,网民的舆论监督正在推进着我国政治文明的进程。一些腐败的官员、一些不得民心的政策,通过网民的讨论,不断发酵、酝酿,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影响着事件发展,社会正义得到伸张。
例如,2008年12月,时任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的周久耕,因为开会时的一张照片,成为了网络舆论监督成功的典型。照片中,周久耕的一盒南京九五至尊天价香烟被网友雪亮的眼睛发现,并发帖提出质疑。随后,网民们开始对周久耕进行人肉搜索,果然,价值十万的名表、上下班开的凯迪拉克豪车纷纷被曝光。一时间,周久耕这个官气十足的局长被众多的网络围观者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12月29日,周久耕被免职。2009年2月13日,周久耕因严重违纪,被江宁区纪委立案调查。2009年10月,周久耕因受贿罪被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1年。
在周久耕事件中,网络舆论监督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事件的曝出,到事件的整个调查过程,来自网络舆论的压力始终伴随着事件中的所有当事人。网民的力量,显然形成了一只强有力的手,维护着社会的正义,推动着我国政治民主的进程。
围观群体的形成,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许多“网络暴民”。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平凡而正常的“顺民”,对社会产生了不满也都会埋藏在心中。集中对当事者进行暴力语言围攻,追查并传播当事人的私人信息,这些行为会很少出现在围观者的现实生活中。然而,群体心理的趋势,躲在电脑前的这种“安全感”,会使这些人变得疯狂而肆无忌惮。
网络暴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网民社会参与的不成熟性。虽然有一些网民有着主观的攻击动机,但也有不少网民并没有明确的攻击动机,他们仅仅是为了参与到某些公共事务中,但是,他们更多的只有社会参与的热情,而没有社会参与的经验,这个过程中感性的行为多于理性的行为。很多网民在追求民主、法治的过程中,思维与行为方式却仍然受到人治时代的影响,在某些时候,表现为声讨、审判、集体暴力、置法律于不顾[6]。其实,网络暴力的形成,往往并不是出于人们本身的恶意,而是由于其本身的素质达不到相应的水准,又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从而逐渐转化为更消极、更极端、更不理智的言行。这种网络暴力不仅不能促进公共事务的处理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反而会由于一些恶劣的行径,让事件更加混乱,牺牲更多人的利益。
1.人肉搜索
我们常常会在各种媒介报道中看到或听到“人肉搜索”这个词。人肉搜索指的是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变枯燥乏味的查询过程为一个人提问八方回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一声呼唤惊醒万颗心的人性化搜索体验。人肉搜索过程一般包括关注诱发事件、发布搜索令、网民跟进调查、锁定被搜索人、公开当事人信息。
虽然人肉搜索的方法能够在舆论监督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当网络围观行为产生时,会被群体的心理特性所左右。易冲动性,就是群体的一种显著特性,当网民呈现出围观的趋势时,其言论易变得极端且冲动,缺乏冷静分析。他们可以先后被最矛盾的情感所激发,但是又总是受当前刺激因素的影响。他们就像被风暴卷起的树叶,向着每个方向飞舞,然后又落在地上[7]。
因此,人肉搜索一旦开始,便会进入一种发展迅速、不可控制的状态,在网络中广泛蔓延。在冲动与暴力倾向的推动下,当事人的很多隐私被公然在网络中曝出,并引来无数恶毒而不计后果的谩骂和侮辱。目前,由于法律对隐私权的相关规定尚不明确,人肉搜索处于互联网规范与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
2.网络谣言
谣言是指利用各种渠道传播的关于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谣言。通常,在社会稳定性差、政府公信力弱、信息不对称程度高、公众对现状有强烈不满等情况下,谣言极易滋生。而在网络非实名的掩护下,网民聚集地便成了谣言滋生的大本营。
从心理的层面来看,群体十分容易受暗示并且轻信。一些可以轻易在群体中流传的神话之所以能够产生,不仅是因为他们极端轻信,也是因为事件在人们的想象中经过了奇妙曲解。在群体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最简单的事情,不久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群体是用形象来思维的,而形象本身又会立刻引起与它毫无逻辑关系的一系列形象[8]。从电视到互联网,我们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更愿意相信呈现在眼前的画面,不愿做深入的分析与思考。在这种浮躁的情绪下,当网络中曝出一张图片,人们便会信以为真,并想象出也许并不存在的一系列故事,从而形成谣言。
每一次出现重大的公共事件,网络谣言总是会处在官方报道的对立面,而每次也都会在民间产生巨大的影响。“抢盐风波”“艾滋病扎针”事件等等这些谣言,已经严重影响了民众的正常生活。面对网络谣言,政府部门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有效监控网络舆情动态,预防谣言的产生。同时,做到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辟谣,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增强民众对政府的信息和权力运行的认可。
作为直接涉及公共权利和公共利益的权力运行报道,永远是网民们进行围观的对象。这种网络围观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受众互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的角色已经不再仅仅是接受者,而正在逐渐转变为参与者。按照仪式或表现模式,传播被定义为共享和参与,是在信息传送者和接受者之间不断增加共性,而不是按照传统传送者的目的来改变接受者[9]。
1.从“全景监狱”到“共景监狱”
在网络时代,社会权力运行模式正在从“全景监狱”向“共景监狱”转变。“全景监狱”是指,在古罗马人发明的金字塔式的监狱中,犯人被监禁在不同的牢房里,而狱卒处于最高一层牢房顶端的监视室内,他可以看到所有犯人,犯人们却看不到他,犯人们彼此之间也缺少有效沟通和传递信息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管理者的治理是否到位,犯人们都假定他的存在,因而不得不接受外在控制,同时也自觉规范自己。而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官方与民间的信息不对称正在发生改变,每个公民都有资格和能力公开发表自己的言论,和其他人进行跨越空间的交流。这种进步破除了监狱的“围墙”,让最高管理者在公众面前显得一览无余,围观者之间的顺畅交流也成为了现实,社会的权力运行模式进入了“共景监狱”时代。
2.公共意见的形成与表达
权力运行报道涉及公共权利,不管是公共权利部门还是人物施政活动,都与民众的公共意见息息相关。卢梭曾经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公意是不可摧毁的观点,公意永远都是纯粹的稳固不变的,但是,公意却会屈服于压在它身上的其他意志。任何想将个人私利与公共利益剥离的人都很清楚,他不能把两者完全分开[10]。
因此,党报和其他官方媒体在进行权力运行报道的时候,不能只是一味强调官方立场,应该更加注重公共意见的形成与表达,切实考虑到公众的利益与感受,否则只会进一步丧失政府的公信力,从而影响权力运行的效率和效果。
1.塑造政府新形象
面对网络围观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各级政府和媒体在处理权力运行的问题时,一定要有新的思路,塑造新的形象,转变作风和立场,制约权力的滥用,注重民意的疏通引导。
首先,要明确人们的需求。政府的服务对象是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和各级政府的宗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呼唤与日俱增。在如今社会分化程度加速的情况下,权力运行报道更应注重对公众的积极正面引导,让人们感受到社会中充满了“正能量”。
其次,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他又说,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党报和各级新闻媒体,不能将不良作风表现在新闻热点的报道中,表现在权力运行中,成为个别官员和个别部门的工具。
2.加强政府信息的公开,开通政务微博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过程中,通过法定形式和程序,将政府信息或主动向社会公众,或依申请而向特定的个人或组织公开的工作。政府和官方媒体在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中,需要密切配合,本着“从宣传到对话”的思路,将网络舆论变成维护权力运行的有效助力。在网络时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能力增强,并具有了很强的自主选择能力,如果政府与媒体的宣传无法使他们感兴趣,无法产生共鸣,就注定无法获得人们的认同。因此,政府和媒体应将传统的生硬宣传模式转化为更亲切、更主动、更平等的对话。
作为Web2.0时代下社会化媒体的新力量,微博在近几年飞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12月底,我国的微博用户数量达到3.09亿。政府和媒体应当善于利用微博,这不仅有利于塑造政府的良好形象,还能够引导舆论,强化社会监督,提升权力运行的效果与质量。
目前,各级政府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政务微博正在快速发展,其中一些政务微博已经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拥有很好的口碑,在媒体的权力运行报道与政府的实际工作中架起了一座桥梁。例如,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在新浪的实名认证微博就是政务微博中的典型。“微博打拐”是所有网络围观者参与的行动,他们不再仅仅进行围观和舆论监督,而是随手拍照,上传微博,切实为解救被拐儿童贡献出自己的力量。陈士渠的微博则成为了这场行动的关键和枢纽,他的微博内容多为寻人启事的模式,将走失孩子的照片上传,发动所有网民的力量来寻找。目前,陈士渠的微博粉丝数量已经超过390万,这巨大影响力的背后,是所有网络围观者的力量,将这些力量整合汇聚在一起,足以让权力运行更顺畅,让社会生活更和谐、更美好。
[1] 蔡雯.试论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创新[J].今传媒,2008(10):21 -23.
[2] 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25 -26.
[3] 勒庞.乌合之众[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7.
[4] 刘建明.宣传舆论学大辞典[K].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126.
[5] 彭兰.关于中国网络舆论发展中的几组关系的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9(12):75 -79.
[6] 麦奎尔.受众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54.
[7] 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0:65.
[8] 黄河.政府新媒体传播[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54.
[9] 王秋菊.网络舆论生成机制与引导规律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72 -73.
[10] 高波.政府传播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