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6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与会专家表示,面对经济增长面临着下行压力,依赖微刺激措施不能解决国内经济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应对经济增速的合理区间进行管理。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表示,从2010年起,我国经济发展由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近10%的“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副部长李建伟认为,劳动力因素将是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劳动力供给减少,我国经济增速也将难以再现两位数增长。
李建伟表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加上人口死亡率估算,未来年均净增劳动力约526万。解决这些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需要的经济增长率平均为6.1%。假定未来十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7%,大约从2019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就会出现供给不足。
李建伟表示,解决劳动力缺口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技术进步的步伐。二是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力供给。按照测算,退休年龄从2019年开始延迟5年,就完全可以解决劳动力缺口的问题。未来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说,还可以维持7%的经济增长。
若经济增长速度提到8%,从明年开始,可能就面临着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因此,李建伟指出,单纯从劳动力供给角度来说,未来十年我国经济也不可能维持10%左右的增速。
与会专家表示,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后,宏观调控应由“下限保卫战”转向“区间管理”。
刘树成表示,2010~2013年,我国经济增长几次面临较大下行压力。为使经济运行不滑出下限,每到节点时刻,出台一系列微刺激措施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刘树成指出,近三年来,每年形成了一个循环圈,即每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下滑,年中采取微刺激措施,下半年经济增速小幅反弹,下一年的上半年经济增速又继续下滑。他预计,今年下半年经济增速仍会有小幅反弹。
这种调控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使得我国经济工作很被动;另一方面,随着微刺激政策的推出,投资边际效应在逐步减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表示,近几年“信贷-投资驱动模式”不仅没有改善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反而弱化了传统投资扩张的市场基础和需求基础,使中国经济结构深层次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刘树成表示,宏观调控思维方式应从守住下限,转为把握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中线。这不仅可使宏观调控上下都有回旋余地,而且可以利用好上限与下限之间的经济增长空间,不至于浪费宝贵合理区间,避免造成宏观效率损失。他建议,应把目前短期的、应急式的项目应对办法,改革为构建中长期发展的新棋局,采用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的总体应对。
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也提出了外贸出口区间管理的概念。他认为,世界贸易形势不好,我国外贸也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从今年的外贸情况看,实现既定目标还有待下半年继续采取各种措施。
他认为,我国每年外贸增长目标需要寻找合理增长区间。不过,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即使是进行区间管理,仍面临着外贸竞争力下降的挑战。裴长洪表示,要实现既定的外贸增长目标,我国还需维持贸易顺差和经常项目的顺差,同时通过容忍服务贸易的逆差改善中国经济的供给面。此外我国还需培养新的国际竞争力,因此需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