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光
(周口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周口466001)
中共十八大报告重点指出,要坚持走有中国自身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新四化”同步发展,并确保到2020年城镇化建设质量明显提高。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毋庸置疑,信息技术代表着当前先进生产力,而信息化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关系到城市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性举措。因此,信息化必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挥至关重要的助推与提升作用;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为信息化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应当在详细分析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与协调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河南省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中的现状与问题,并根据河南实际省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创新机制与对策,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快速发展、有效破解“三农”难题、促进河南省“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以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进程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河南省“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性、全局性战略举措之一,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12年12月26日,时任河南省省委书记的卢展工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1]。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关系非常密切,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作用、协同发展的纽带关系,二者趋利避害,良性互动会形成一种新的最大合力,推动河南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具体来说,一方面,河南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能够深入丰富城镇功能,优化城镇布局,并推动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而提高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档次和质量。首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广泛应用,将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数字乡镇、数字社区等诸多崭新理念全面引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利于推动城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转型,进而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和居民服务效率。其次,信息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城镇的公共服务资源得以向乡村延伸实现共建共享,进而推动当地的城镇化建设进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城镇发展规划,从而避免“大城市病”的困扰,让城镇布局更加完善与合理。最后,信息科技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其快速发展必然带动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电子商务、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技术力量的快速发展,则改变了人们以往传统的交易和购物习惯,进而促进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带来绿色、低碳、循环、集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信息化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并产生大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信息消费需求,进而带动河南信息化的飞速发展。第一,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河南省内一大批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区、新型农村社区从无到有,一大批中小城镇茁壮成长发展起来,这正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物质依托与载体,从而为河南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发展基础与空间。第二,在城镇化建设中,公共安全系统、城市交通系统、通信网络系统、给排水系统与电力供应系统等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配套支持,因而,河南省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建设和完善大量的基础信息设施设备。第三,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将促使其中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人们的生活需求与水平会不断提升,消费购买能力持续增强,他们对信息的需求与消费也将不断提升,更多人加入到信息消费行列中,进而促进河南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创新。以电子商务这一信息消费形式为例,近年来,在我国整体经济形势发展趋缓的情况下,二三线城市以及广大乡镇、农村地区的电商消费水平保持高速发展态势。如2013年7月,淘宝网发布的《县域网购发展报告》数据显示,县域地区人均网购近6000元,比一二线城市约高1000元;人均网购54次,超过一二线城市15次,城镇化进程中县域地区网购的各项指标均超越了一二线城市。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而新型城镇化是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机融入、时空联系紧密、城乡统筹一体的城镇化。概括来说,信息化的发展可以促进城市与乡村管理一体化、网络化,能够有效整合和提升它们的管理与服务功能,逐步提高居民整体素养,最终可以改善城镇的就业结构与产业变革,使城镇化更为稳健。2012年12月15日,在河北崇礼举办的“2012中国城市发展(冬季)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城市和中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副主任乔润令表示,下一个阶段信息化引领城镇化、信息化引领城市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如果把传统的城市治理和管理方式,改变成智慧城市的方式来进行管理和治理的话,城市的红利能够增加3倍以上。可见,信息化的有机融入可以有效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信息化是未来新型城镇的有效倍增器与提升器。
同时,城镇化建设为信息化发展提供了主要依托与物质载体,如果没有了城镇化,信息化则就成了英雄无用武之地。河南省近些年来城镇化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水平偏低及发展缓慢,如2012年河南省城镇化率仅为42.2%,低于全国城镇化率10个百分点。而相关统计数据还表明,在信息化建设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方达到13%的普及率,仅9000万农村网络用户,不足城市的46%;城镇固定网络的普及率相比较于农村也高了40%。这样,一方面农村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水平较低,另一方面,随着新信息科技的发展,信息应用在农村居民生活与生产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需求越来越旺盛。要解决这一日益突出的供需矛盾,就需要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和力度。通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使得城镇的公共服务同步向农村延伸,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信息素养水平。信息化反过来也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加深城镇化发展内涵,改变城镇产业结构,二者将相互促进与作用,相互融合,方可形成最大合力,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进程,这对于实现我省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2年11 月,《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建办科〔2012〕42号)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正式下发,决定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对这一通知的相关解读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结合的最佳模式[2]。加强智慧城市建设,可有效运用现代科技统筹管理系统,整合信息资源,加强城市规划促进城镇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能级,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2013年1 月29 日,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首批90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中,河南省的郑州市、鹤壁市、漯河市、济源市、新郑市、洛阳新区入围[3]。2013年8月6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确定103个城市(区、县、镇)为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河南省的许昌、舞钢、灵宝三市上榜。其实,在国家没有公布“智慧城市”试点之前,河南省已经就“智慧城市”的建设进行了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如2011年6月,中国移动与河南省省政府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实施无线城市群战略目标。到2011年12月,开通域名为wxhn.cn的18个地市全部上线“无线城市”业务,政府通过它可以与各个行业和领域实现畅通无堵的无线网络连接服务,如市民可以方便地通过《市民网页》栏目查询公交路线、公共事业、旅游与交通等信息,方便了出行,改善了基础民生;还可以为居民提供商业与消费平台,如它很多商业生活服务与客户之间发生交易,都是通过《乐活中国》栏目和平台促成的。据统计,到2012年底,“无线城市”的全省年度发展访问用户达80万,开通相关应用服务1200余项,点击率超过了2200万,预计未来一年应用客户将突破300万之多。虽然至今河南省已有国家智慧城市(区)试点9个,效果显著,但从总体状况来看,河南的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在协调发展方面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潜力巨大,再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
城镇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城镇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是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载体和战略支撑。然而,2010年12月,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的《关于加快完善城市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通知》(豫建〔2010〕193号)提到的9项市政公用设施专项规划,分别为城市道路、市容环卫、公交、供水、排水、燃气、集中供热、城市照明、园林绿化,但未包括信息化。2012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140号)提出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要求编制的专项规划仍为上述9项内容,仍未包括信息化,指导政策文件的缺失,将导致出现城市公路和街区的反复挖掘,信息化设施建设的重复建设、无序发展等各种问题,致使公用设施规划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能够实现同步发展和有效衔接。由此可见,如果不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真正纳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对此缺少足够的重视规划,在建设过程中就很难做到二者间的完美协调发展,最终将致使城镇化建设功亏一篑。
2012年8 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豫政办〔2012〕111号),要求成立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省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领导小组,以加强组织领导。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括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安厅、财政厅、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地税局、通信管理局、郑州铁路局、省电力公司、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电信公司、铁通公司等。由于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部门并未被纳入其中,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很难统筹这些领域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造成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平台应用不普及,从而使“智慧校园”、“智慧社区”等相关的高水平信息服务难以实现,导致未来的智慧城市战略目标存在一些不可弥补的缺陷,便民化程度低,惠及民众的最终效果不佳。
目前,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河南省全省统一层面的、互通共享的城市信息化服务体系平台尚未形成。河南省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化平台建设存在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发展及信息不共享等诸多问题,这就使得政府部门纵向之间与横向之间的管理服务存在着信息孤岛现象,城市管理服务层次与信息化融合度较低,平台互联互通程度不高、一体化水平低,致使管理部门政务运转效率低下,城镇居民不能够随时随地、安全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同时,当前的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开始全面渗透到城市发展和国民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不再是单纯的政务公开化信息化,建立完善的涵盖经济发展、科技文化、社会服务、城市管理、医疗卫生等各个领域的核心业务一体化信息服务和资源共享交换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化,已成为打造高效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因此,系统整合与信息资源共享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信息强政、信息惠民及信息兴业等信息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将难以实现,这不仅不利于河南城镇管理水平的提高,还将影响到河南省城镇化与现代化水平的稳步提升与长远发展。
河南省通信管理局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年1-7月,全省固定互联网用户新增50.2万户,总数达到1071.3万户。其中,城市宽带接入用户680.2万户,占70.3%;农村宽带接入用户287.8万户,仅占29.7%。同时,《关于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豫政办〔2012〕111号)为河南省“数字河南”和“宽带中原”制定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城市用户宽带接入能力平均达到20Mb/s,商住楼用户基本达到100Mb/s,农村用户平均达到4Mb/s。也就是说,目前河南省农村用户的宽带接入能力平均不到4Mb/s。即便到2015年实现目标,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巨大。此外,目前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投资需求巨大,宽带建设成本与资费普遍高于城市,某些农区被单个通信运营商垄断,降价提速成为空谈,信息化发展环境差异较大,严重影响着农村信息化发展。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农民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和信息服务的不完善,致使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能力较低,通过手机与广播电视等各种途径传播的信息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组织,则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以及劳动力的分流与转化,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由于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相信,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将为河南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新的推动力,也为河南信息产业的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而要实现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河南省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城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由于河南省的道路、公共交通、供排水、供暖、供气、照明、市容环卫、园林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出资,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由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出资,所以河南省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未被纳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12年8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通信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豫政办〔2012〕111号)。2012年10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印发河南省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载体建设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2〕140号),其中所提到的尽快编制完善的9项专项规划中均不包括通信信息网络。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有政策指导,二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就很难做到协调一致,以致出现无序发展与重复施工建设的现象。
因此,为了加快河南省信息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河南省各级政府应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纳入到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并下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设施在城镇建设范畴内与自来水、电力等传统设施建设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河南各级政府在制定本辖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重点关注信息化设施建设,应邀请移动、联通、电信等电信运营企业参与,尽量做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其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协调一致。同时,政府应注意协调好自身与各大电信运营企业以及各大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关系,尽量避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和重复建设,从而做到信息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之间的同步实施和有效衔接,进而为我省居民提供高效优质的市政服务,促进我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013年9 月5 日,河南省通信管理局、省互联网协会共同发布的《河南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7月底,河南省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248万户,排名全国第6位,网民规模为5755万人,普及率为61.2%[4]。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步提高,互联网应用也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河南省应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让广大民众共享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最新优秀成果。
首先,河南省要加快制定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管理规定与制度,加强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医疗、教育、就业、交通等领域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最大限度挖掘公共信息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其次,要加快推进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提高共享能力和水平,推动互通互联,不断完善一体化的政府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有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5]。再次,各市县要加快“平安城市”建设,构建市县城区范围内统一的视频公共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市县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支撑城管执法等公共服务需要,实现市县城市治安防控体系的网格化、立体化、智能化,同时要注意构建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保证城市管理核心业务相关信息系统与基础信息网络的安全管理与运转保障工作。最后,要加快城市市政一卡通系统建设,建设地级市范围内统一的金融IC卡电子支付平台,逐步实现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应用,促使信息化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智慧城市是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6]。建智慧城市,可有效促进城镇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能级,构建智能、协同、高效、安全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和惠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应用体系,推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目前,河南省已有国家智慧城市(区)试点9个。河南省要以此为基础,稳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符合河南省实际省情、能有效促进河南省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与新途径。
一方面,河南省要做好这9个试点城市(区)的建设工作,并以此为基础在全省范围内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从住建部公布的试点名单来看,既有经济发达城市,也有不少欠发达城市;既有地级市,也有区(县)和镇。这说明国家试图通过试点城市(区)建设,找到适合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级别城市(区)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因此,河南省参加智慧城市试点的城市(区),要结合自身发展条件和阶段,找准定位,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切不可盲目攀比,贪功冒进。在试点城市(区)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河南省要深入发掘试点城市(区)建设的特色和亮点,并在全省范围内大规模推广,从而提升全省城市的信息化管理水平[7]。另一方面,河南省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以解决智慧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许多项目,如视频监控、GPS定位、“市民卡”等,在研发层面问题不大,最大的障碍不在技术而在于资金。因此,河南省要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巨大资金投入问题,在政府统筹安排财政投入及争取中央专项资金的同时,还需要鼓励商业银行、企业、个人等民间资本共同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河南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滞后,严重阻碍农村城镇化进程。由于新型农村社区是河南省推动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新“四化”同步背景下,河南省应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力推进农村的信息化进程。
一是要在全省大力推进“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程。从河南省的现状来看,目前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很多农村居民不能接入互联网服务,因此国家应该在投资建设方便农民接入网络的“村级综合信息服务站”,这样可以减轻农民上网的经济负担与不便,为村民应用信息提供帮助,同时,让其承担农业科技知识普及、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政策信息的发布与统计、村级财务政务信息公开等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能。二是要通过政策引领,鼓励企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的确是投入大、维护成本高、产出少[8]。这也是河南省农村地区宽带接入和上网资费远高于城镇地区的重要原因。因此,河南省应通过给予投资、金融扶持以及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电信运营企业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让入住新型农村社区的农民真正享受到城镇的信息化服务。三是要建立一个全省统一权威的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目前,河南省的农村信息网站建设存在着各自为政、过多过散等问题,农民面对过多的信息渠道显得无所适从。因此,河南省应该在“河南农业信息网”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省统一及信息权威的农村公共服务门户网站。依靠该网站的开放式与分布式农村公共服务共享数据库,农村居民能够通过简明的WAB界面轻松实现一站式公共服务,各级政府与公共服务机构部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与途径公开信息与居民互动,众多企业公司与社会化商业服务机构可以非常便捷地扩展与提供服务功能。四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重视对农民的信息技术培训。河南省不仅要重视村组干部中的专职信息员队伍建设,还要关注种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村级综合服务社负责人等这些信息的受益者与使用者,想方设法将他们发展培养成兼职信息员,成为信息服务的传播者与提供者,因为他们在群众中具有较高威望,开展信息工作往往会事半功倍。同时,要大力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信息技术使用技能,使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概而言之,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长期工程,它在“新四化”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同时,它需要引起政府、社会与个人的共同关注与参与,既要深刻认识到二者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清晰二者的相互作用机理,更要把握当前信息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多途径、多渠道去寻找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与完善,方可使二者真正做到相互融合,相互借力,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城镇化的跨越式发展,最终实现双方共建共赢,从而促进“新四化”的同步健康发展。
[1]常娟.加快信息化建设 助推“四化”融合发展[N].河南经济报,2013-02-20(3).
[2]魏静.两万亿“智慧”投资花落谁家[N].中国证券报,2013-01-04(6).
[3]谭勇.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公布河南3市入选[N].河南日报,2013-08-07(7).
[4]侯爱敏,宋建巧.《河南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出炉[N].郑州日报,2013-09-06(2).
[5]张达.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正式启动[N].证券时报,2012-12-06(3).
[6]陈刚.标准化信息化现状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J].中国标准化,2012(12):100-102.
[7]查一宁.数字城管:城市管理信息化的新选择[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2(3):79-81.
[8]纪德尚.我国高新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探析[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5):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