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林
中职学校内部利益群体解析
韩军林
通过对中职学校内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及利益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如何从根本上促进中职学校主动、健康、扎实发展。
中职学校;利益群体;学校发展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大家明白,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因此,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研究中职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职教育的主要场所。中职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是与中职教育密切相关的主要组成人员,是中职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中职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者。如果中职学校没有教育工作者,中职教育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学生,学校恐怕没有必要存在。由此可知,离开了学生或者教育工作者,中职教育无法实施、教育目标无法实现。中职学校内部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组成了学校内部的利益群体,因此,要研究中职教育,首要的问题是对中职学校内部各利益群体进行分析。
本文所表达的利益,是指人们通过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不同需要。由于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因此有多种多样的利益。基于生产关系体系中的地位而形成的对物质产品的占有关系,是物质利益,也称为经济利益。除此之外,还有政治利益和精神生活方面的利益。而本文所指的精神利益主要是以精神需要对象为实际内容的利益,如情感、尊重、名誉、求知、社会交往、对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享有、实现自身价值及理想、信念的获得与坚持等。在中职学校,在中职教育实施活动过程中,各类群体主要涉及的是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两个方面。
中职教育总是在实际生活中实施的,而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追求,这是一种客观存在。既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那么相似的人群自然会产生相似的利益追求,这样就自然形成了利益群体。[1]在中职学校内部,最明显的利益群体就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相同或相近的角色、地位和分工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利益群体:教师利益群体、学生利益群体和管理者利益群体。
1.教师利益群体。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从这一角色承担者的角度来看,在现实生活中,教师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要吃饭要睡觉,有妻儿老小,要养家糊口,必然产生一定的物质追求。其次,当其从事具体的教育工作时,职业的定位、社会的期望、自身的追求、生命的意义,教师本人必然产生一定的精神追求。物质和精神这两种利益追求基本涵盖了教师群体的利益。
2.学生利益群体。学生就是在学校接受教育的人,中职学生就是在中职学校接受中职教育的人。概括地讲,中职学校的学生是来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的。学生也是人,也会产生物质方面的追求,但是物质追求不是学生到学校学习的直接目的。学生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在学校里学习、生活、发展达成学会做人、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的目标。这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将来学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基础,这种需求,也是学生群体利益的主要体现,可以归入精神利益。
3.管理者利益群体。所谓管理者,一方面主要是指学校中层及以上管理人员,一般都是由教师转岗承担的。从现实生活来讲,物质追求仍是其基本利益。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在管理者的岗位上,担任某种职务,这本身就有某种精神层面的肯定。在具体工作中,作为管理者,承担一定的管理责任,有一定的“施政”空间,有自我实现、追求成功的精神追求。因此,物质和精神这两种利益追求是管理者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指后勤保障、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员通过提供保障和服务间接参与中职教育。虽然全员育人的口号已经相当普及,但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践来看,其基本利益是物质追求,而其精神方面的追求并不一定或者说常常并不直接与学生有关。因此,这部分人员本文暂不作重点分析,本文所谈的管理者主要是指学校内部中层及以上教育教学管理人员。三类利益群体,形成了三种不同的利益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对利益的追求,形成人们的动机,成为推动人们活动的动因。不管中职学校内部哪类群体,追求利益是他们共同的特点。正是缘于对利益的追求,社会才得以发展和保持活力;从人具有自我实现的需求的角度看,一个人所能获得的个人利益还是个人存在和个人价值的肯定和确证方式。[2]而中职教育的最终发展情况必然是学校内部各群体对自身利益追求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如前所述,学校是由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各个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利益需求。因此,只有明确中职学校内部各群体的利益关系,才能设计出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协调、保障、促进学生、教师和管理者的利益都得到实现。
从逻辑上讲,中职学校是为了培养学生而建立起来的,没有学生也就不需要学校。因此,在中职学校顺利运行的过程中,学生利益的实现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教师和管理者都应当是在追求实现学生利益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教师和管理者群体的利益从属于学生群体的利益,应当根据其服务于学生群体利益实现的程度来决定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而且,这样看来,教师群体和管理者群体利益实现方面的影响因素是一致的,都取决于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
1.学生利益指标难确立。在现实中,由于缺乏合适的人的发展程度评价指标,同时,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也相当复杂,因此,不论是评价学生的发展程度还是评价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都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情。用什么样的指标或指标体系来衡量学生的利益,至今未能有较统一的认识和做法。这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要么用简单的指标来评价学生,来衡量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如升学率、考试成绩等;要么就近似于放弃考查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如一直到目前为止,很多中职学校,在事实上极少有较科学合理的学生发展情况评价指标或体系。
2.学生利益难以在教学质量考核中体现。笔者了解了昆山地区三所中职学校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方案,实际操作中,除了学生评教,就再也找不到与学生利益实现程度有关的项目。一般来说,课堂教学质量,应该是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可是,这在现实中很难考查。近年来,笔者每到一个学校学习交流,都会特意悄悄查看各个教室里教师上课的真实情况。发现是不是努力去上好第一节课,往往成了凭教师的良心去做的事情。职业教育搞课程改革至少也有七八年了,往往只是一阵子,却很难深入,很难扩大。而有些管理者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并不积极主动,有种说法是对中职生管理只要不出事就行了。这些现象的内在原因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师和管理者做得好不好,对促进学生利益有多大的作用,很难得到相对客观的考核和肯定,甚至有时根本就没有相关的考核。
3.学生利益的实现程度未能明确成为绩效考核的重点。自绩效工资改革以来,很多学校都经过一定程序提出了绩效考核方案。由于不少学校内部绩效考核设计重点未能明确并紧扣学生利益,在学校内部,有时候,教职员工在教育工作方面的成就既没能体现出学生利益引领的导向,也未能与其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挂钩。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事实也是,如昆山三所中职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已经与学生群体的利益实现程度出现某种脱节。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后其发展程度如何,与自身利益的实现程度关联很小。这就是当前不少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主动性、创造性不强的真正原因。而中职学校往往缺乏一定的内在发展动力,必须要靠创建、评估、督导、检查等各种外在力量进行推动,原因也正是在这里。
正确的认识往往对实践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在思想认识上要突出关注各类群体利益这个核心。唯心主义者不承认物质利益对人们的活动具有支配作用,他们通常用空洞的道德和政治说教抹煞或掩盖客观存在的物质利益。马克思说:“革命的开始和进行将是为了利益而不是为了原则。”[3]列宁也指出,千百万群众走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列宁选集》第4卷,第572页)。列宁明确表达了物质和精神利益对个人追求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古人讲:无利不起早。黑格尔也曾说:利益推动着民族的生活。每个人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4]
在教育管理实践中要明确重点,牢牢把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要从各个层次的制度和机制设计层面,紧扣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指标。教育行政部门考查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学校领导教育管理水平、成绩如何,首先是考查紧扣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的指标。这样才能促进学校内部在建设和管理中把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为了实现这一点,学校内部层面必然会将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指标落实到教职员工的绩效考核上。这样的设计,使得学校内部各类群体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学校内部发展原生动力。
问题之所以存在,当然有着一定的原因,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要把职业教育办好,就要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相比于普中考核看升学率,本专科上线率等,中职学校确实没有什么升学率可比。如何建立适合中职学生的考查体系确实是一个难题,但是这不应该成为不把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列入考查的理由。在方法上要坚持探索,逐步形成学生群体利益实现程度的考查体系,激发中职学校内在发展原动力。要抓紧努力研究和探索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指标。在实践中,要敢于探索和试点,要发动学生和教师参与这种建立合适的考查体系的过程,很多问题,当被提出来之后,往往就是在各类群众参与的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当然,这有一个过程,不走,永远停留在原地;往前走,才有可能有突破。
在具体策略上要注意抓重点,不要面面俱到。一方面,与学生利益实现程度相关的指标也许会很多,面面俱到在实践中会难以操作;另一方面,面面俱到的做法就是忽略了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忘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主要矛盾是居支配地位,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此,考查一件事情、一个对象、一件工作,面面俱到的愿望是良好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违背了客观规律。只要抓住了重点方面,就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实现决定性的目标。
必须认识到中职学校内部利益群体及其利益需求的客观存在与利益特点。在工作考核中,抓住利益这一核心,坚持把学生群体利益的实现放在首位,教师和管理者群体利益的实现程度必须与学生利益实现程度相关联。重点探索形成学生群体利益实现程度的考查体系。通过改革创新,探索形成让中职学校内部三类群体的利益密切关联,协调发展的机制,可以促进中职学校形成主动、健康、扎实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工作。
[1]王伟光.利益群体理论及利益群体分析方法[J].新东方,1998(3):33-41.
[2]梁洪波.关于社会利益群体和个人利益的观点综述[J].党校论坛,1991(1):64 -65.
[3]黄少华.试析构建和谐社会中利益群体关系的协调与实现途径[J].魅力中国,2008(28):96-98.
[4]青连斌.社会利益群体问题研讨综述[J].理论前沿,1991(10).
[责任编辑 秦 涛]
韩军林,男,江苏省昆山第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G710
A
1674-7747(2014)02-00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