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影视中发掘资源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2014-08-15 00:45陈云宇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年14期
关键词:影视资源语文

陈云宇

(涟水县幸福里实验小学,江苏 涟水223400)

一、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1]课标还进一步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1]

影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文学、音乐、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以综合的方式来表现生活、表达情感,是一种最有群众性、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影视资源因其多元综合的特点展现着它的艺术性、综合性和直观性,充分发掘影视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多视角、多方位的语文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突破了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和单纯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审美鉴赏等能力,发展语文素养。

二、发挥影视资源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语感

恰当运用影视资源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全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认知、品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

1.刺激感官,促进品悟

影视作品中主题鲜明的题材内容,夸张凝练的精彩画面,丰厚完美的艺术形象,强化了学生的感受力,加深了对事物的感知,启发了学生对表象的分析、综合、概括,提高了学生的认知、品悟、探究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学习长征途中红三军团过草地时,因为断粮,彭德怀忍痛命令把自己最喜爱的大黑骡子和其他五头牲口全部枪杀充饥的故事,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赞扬了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这既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在讲授课文中“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等语句时,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上甘岭》、《激战无名川》等革命影片的片断,多渠道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再联想到“无名川、上甘岭战役”的那种动人心魄的力量、无坚不摧的战斗场景时,就很自然地领会了文章的深厚内涵。教学活动中,影视作品的感人场景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调动了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促进了对文本的品悟,学生们由观看电影而形成的表象,进行发散思维,然后通过分析、综合,形成了对正义战争、对革命先辈更深层次的认识。运用影视作品能很好地将影视观赏与语文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既化解了重点和难点,又让学生在阅读和欣赏中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2.营造氛围,促进内化

影视艺术绘声绘色,能让人达到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一些典型的情节和镜头,营造探究氛围,让学生感同身受,促使其思想、情感的内化。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一文教学时,可以将有关阿炳电视资料片中的几个相关小片段引入课堂,将整个课堂渲染出一种特定的氛围,然后再请学生交流体会,让学生在讨论中领悟到阿炳把对痛苦生活的感受,全部通过音乐反映出来。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视频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形象,使整个课堂有了较为强烈的审美效应。

3.补充扩展,促进思维

影视艺术能动态地、形象地再现课文内容的相关背景,通过立体形象,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由于作品描写的内容与现代社会相去甚远,加上作品内容、人物形象等对学生来说是较难准确把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读全文之后,可适时播放电视剧《水浒传》中的相关片断,将课文的学习同影视资料结合,揣摩此时人物心理,用影像填补空白,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从而锻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4.身临其境,促进延伸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们面对繁重的学业,离文学名著是越来越远了。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学生亲近经典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影视作品超越时空间的局限,真实生动地展示了时代背景、情节发展、叙事结构、人物性格。让学生通过影视作品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进而深入文本,可以强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领悟,又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教学中相机将语文课本中涉及的中外名著,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红楼梦》、《史记》、《上下五千年》……这些影视作品引进课堂,可以把课文学得情趣横溢,又可大大促进阅读的延伸。

三、发挥影视资源综合视听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

影视资源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影视资源能利用综合视听的特点,将学生引入具体表达意境之中,可以为学生习作、口语交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广泛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想写,所以它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2]

1.指导赏析,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学生欣赏影视的过程就是观察的过程。学生观察影视中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等,观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会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观察,可以不断提高观察质量和观察水平。如电视专题片《最美孝心少年》,讲述的是孝心少年的动人故事,学生在观看后更加深刻地受到了孝敬长辈的教育,诱发了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情,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写出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文章。

2.陶冶品德,丰富生活积累

如组织学生观看《董存瑞》、《黄继光》、《英雄儿女》等红色经典系列影片之后,学生可以深切地了解到董存瑞、黄继光、王成等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从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陶冶了情操,又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而感人的人物形象素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与习作训练,效果非常显著。

四、发挥影视资源的艺术价值,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从感知开始的,而感知又是审美的门户,而审美主体是通过感知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情绪,才能产生美感。影视资源以动态的画面、丰富的声音,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视听综合感知,以直观的影视镜头作为外来刺激,融入自己的情感因素,产生以目代耳的通感活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身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作为补充,将优秀影视作品对于人心灵的净化功能与语文教学实现相通相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3]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系列影视《雷锋》、《焦裕禄》等,将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辉形象展示给学生,在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感人事迹的人物人格魅力的感染下,小学生的心灵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良好的教学效果,充满活力的教学创造,来源于教师、学生、文本、资源等因素的有机融合,而影视资源正是实现这种融合的优良载体,如果合理科学地加以开发利用,将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强.高科技时代影视艺术价值的几点思考[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影视资源语文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影视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