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叶琪琳
据学者鲁宾分析,媒介素养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换成我国新闻传播学者陈力丹教授的话来说,就是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作为“第二媒介时代”的公众,既是受众,也可能是传者,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都是媒介公民。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媒介公民,也应从两方面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至于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以逻辑方法作为基础,结合人们日常思维的实际和心理倾向发展出的一系列批判性思维技巧。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批判性思维所要求具备的能力包括:解释、评估、分析、推论、说明、自我校准等。
以下作者将以陈力丹教授关于媒介素养的分类为准则,将媒介素养分为“传者”与“受众”两个层次,分析批判性思维对于“传者”与“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
传者在整个媒介事件过程中的作用地位显著。根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传者是处于5W源头的“WHO”,是整个传播过程的重要一环。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导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李普曼则认为,现代大众媒介通过象征性事务的选择、加工、记录和传达活动,向人们提供关于外部世界及其变化的信息,用以作为社会成员认识、判断和行动的基础。教育和宗教的传播史在有限的规模和范围内进行的,而大众传播则把同一内容的信息传达到社会的任何阶层和任何角落,这就是大众媒介所具有的创造“拟态环境”的功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则提出了“把关人”理论一说。该理论认为,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这个把关人不仅仅只有一个:记者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素材应该写成新闻稿;编辑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新闻稿应该刊播;编审和总编是把关人,决定着哪些内容应该成为重要新闻等等。
以上说了传者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发挥的作用,以下来说一说传者所受到的种种限制。首先,是新闻生产过程中的限制,例如新闻编辑部里面的限制、组织中的传播仪式以及外在的社会压力。这些因素都使得传者有时候会身不由己地去播报一些不想播报的信息,或者发表身不由己地言论。其次,从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会发现大众传媒本质上是权力支配的工具。谁把握了金钱与政治的权力,谁就把握了话语权。以文化帝国主义为例。来自发达国家、包含着与支配者利益相关的文化价值或观念的产品、时尚和社会方式等流向发展中国家市场,创造出了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消费形态,这是某些经济上居支配地位的国家以系统的方式强化和扩大它们对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控制的总体过程。最后,从法兰克福文化工业的理论来看,大众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工业,这种文化工业充满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不具备理性思考的目光。法兰克福学派将文化工业所呈现的这种生产方式称为标准化、齐一化或程式化。所谓的标准化就是一种缺少独特的内容与风格,但适合按照一定的标准、程序批量生产、机械复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个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个文化工业把人类塑造成能够在每个产品中都可以进行不断再生产的类型,个人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消融到文化产品的程式化和齐一化模式的表现中,每一个体极富有生活情趣的个性特点以及创造性都因顺从这种齐一化模式而变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众媒介极力推崇的样板生活的拷贝。艺术作品被彻底世俗化、均质化、商业化。
根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受众是处于传播过程的另一端——WHOM,传播过程的评估效果,很大程度上是根据WHOM来评估。而这个WHOM,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理性、不理智行为的发生的。因此,批判性思维对于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也是急需的。
下面先来分析一下受众在接受外界提供的信息的时候会受到何种影响。根据李普曼《公众舆论》一书所说,公众在接受外部世界所提供的信息时,会受到客观世界与主观自我的影响。客观世界对受众的影响可以分为四点。第一,基于审查制度与保密政策,个人所能接受到的消息是被过滤掉了一部分的了。所谓的审查制度,指的是不适合进入流通领域的信息被删除掉,而保密政策,也是一些不适合进入流通领域的信息是保密的。对于被这两种限制的信息,我们是无从得知的。第二,交往与机会。有些场合,个人是无法进入的,所以没有交往的机会,所以认知也是有限的,这些场合所发生的事实又未必会被记录下来,因而这些消息对个人而言又是不得而知的。第三,个人所关注世界的时间与注意力是有限的。每天世界上都会发生许多事情,但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精力即使再为充沛,相对外部世界的丰富的事件来说,也是及其有限的。有限的时间与注意力点,所能关注到事件、所能关注到的点,也是有限的。第四,受到被传播的消息的速度、词语和清晰度的影响,每个人所理解的信息是不同的,或许是残缺的,或许是完全错误的。主观世界对受众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一个词——刻板成见。个人的自我刻板成见,“成见”对应的英语是“stereotype”,翻译成“刻板印象”比较准确。指的是对特定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即,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务进行想象。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工作在这个世界的一隅,对与具有广泛影响的公众事件充其量只能了解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片段,我们的见解是由别人的报道以及我们自己的想象拼合在一起的。我们留心的不是某个众所周知的类型所具有的特征,而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先入之见去填补剩下的画面。
这样看来,受众在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时,已经受到了客观的与主观的影响了,那么他们理解新闻、理解信息或许必不可免的就存在偏差。何况,李普曼进一步论证,除了这些主客观的影响,政治的力量与经济的力量也会作用于媒介,通过控制或者影响媒介来到达影响受众、公众。先来看政治的力量:经历了主客观种种影响的人们都是有着自我利益与自我兴趣的群体,这个群体是广泛的而又复杂的,个人之见的利益与兴趣是有差别的。这些人是一群庞大的具有复杂性的个人,如何从中产生出普遍意志(舆论)呢?靠的就是兴趣的转移而兴趣的转移靠的具有联合力量的象征。这种象征具有模糊性。必须提出一项具体的选择,必须通过象征来转移人们的兴趣,使这项选择与个人见解联系起来但基本事实是,少数领导人把一项选择出示给一大帮人。作为领导者的人通过制造同意、制造模糊概念、寻找共同情感等一系列手段,将公众的情绪和意见整合起来,形成了所谓的公众舆论,因此公众舆论是可以被操纵、可以被疏导、可以被利用的。基于这样的理论,笔者认为,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时候,会不可避免地被政治的力量所操控,这些受众所发出的舆论与意见,背后是有一股政治的力量在推动的。毕竟媒介是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的,而政治又有能力介入媒介。再来看看经济的力量:以现有的媒体状况为例,以报纸为最主要的例子,报纸上刊登各种新闻的目的在于赢得可以购买广告中的商品的公众。而读者对于他们来说,既是微不足道的又是需要隐瞒欺骗加以奉承的。可以这么说,广告主才是媒介的最大客户。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使广告主得到满足,只有于此,媒介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广告费。信息到达此时已经经过多重影响,不再是原来的模样。从这个角度而言,受众具备基于批判性思维的媒介素养,能够清楚地认知到这样的本质,并以其媒介素养去接受、理解信息,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先是理清了媒介素养的概念,运用陈力丹教授对媒介素养的分为两个层面的概念来讲述,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面——传者层面与受众层面;再讲清楚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论述批判性思维对于提高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传者还是受众,都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提高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