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 欣,秦宏毅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至20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发表了重要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高校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之一,而手机媒体在我国高校思想传播、意识形态渗透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手机网民规模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学生群体是手机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而高校学生在手机网民用户中占比最大。新形势下,高校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挖掘手机媒体的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积极主动地拓展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新渠道,是其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3〕。手机媒体集中了广播媒体、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许多优点,并兼具无线网络媒体传输的随时、随地、随身的新特征。当前,手机媒体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促进了移动网络、无线网络的迅速普及与应用,将互联网装进“口袋”已成为校园的时尚潮流,极大地推动了学生手机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高度的移动性和便携性使手机从简单的即时通讯工具逐步扩展到掌上网络媒体的综合应用,不仅能够使学生随时随地随手地进行网上网下的多元化互动活动,而且能够提升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生活、娱乐的积极性。
当前,性价比高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流上网设备。学生利用手机上网的碎片化时间逐渐增多,经常利用手机参与各种各样的媒体活动,如通过手机报、手机网站、手机电视、手机播客等不同的途径,自主地选择与发布文字、图片、图像、声音等,以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满足个性化的需求。
大学生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网上网下的即时互动,实现了信息同步与异步传播的有机统一。学生通过手机媒体对一些重要新闻进行的人际传播往往快于、广于大众传播。这种在学生之间即时的、直线式的交流、沟通和反馈,可以迅速扩大受众面、减少信息失真,实现手机媒体传播信息的高质高效。
第一,能够拓展传播平台。手机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有线网络的限制,使得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随手地进行网上网下的多元化互动活动。高校借助手机媒体宣传、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可以拓展传播平台,让学生在常规化的生活状态下自由随意地选择信息;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听说”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认同主流意识形态。总之,借助手机媒体宣传、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有助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推进高校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广阔的实践平台。
第二,能够创新引导形式。目前,手机媒体已经走进校园,创新了网络媒体教育的形式,给大学生带来了一种新颖特别的教育形态。高校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参与活动、表达诉求,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能够发挥导向作用。高校除了通过传统媒体进行主流舆论导向外,还需要依托手机媒体构建“民间舆论场所”,以营造理性、健康、和谐的舆论氛围。实践中,高校可以利用手机媒体注入宣传引导的重点内容,发挥手机媒体的导向功能,正确引领社会主义思潮,以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一,有些教育者对手机媒体的不认可。过去,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高校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形式,而如今,手机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逐渐成为高校宣传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影响着高校一些教师的接受认可度。高校教育工作者只有提高对手机媒体的认可度,才能进一步增强用主流意识形态占领高校文化阵地的意识,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因此,面对手机媒体的出现,高校应与时俱进、迅速适应,调整宣传方式,改进引导手段,以传统媒体为宣传源动力,结合手机媒体的功能,发挥多样化的传媒力量。同时,高校应对手机媒体加以宣传,培养一批善于应用新载体宣传引导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工作者,使其能够运用“手机媒体话语”与学生进行交流,生动鲜活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多样化的价值体系中宣传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
第二,群发功能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针对手机媒体监管的法规,只有部分条文涉及手机媒体的监管。手机往往具有群发功能,而如果后台对其监管不力,容易使一些非法组织和个人大肆谣传一些负面信息,如通过手机媒体宣传非马克思主义理论或者反马克思主义理论,导致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产生质疑,盲目地崇尚西方社会的民主、自由、宪政、人权等;导致一些主流意识形态淡薄的学生转发一些负面信息,间接成为反党反人民的“二传手”。正所谓“在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必然去占领。任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削弱,就意味着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加强”〔4〕。因此,高校在利用手机媒体时,不仅要增强政治意识和阵地意识,抵制各种非主流的伪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需要督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群发功能,以增强手机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
第三,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当前,高校对手机接收到的信息是很难监控的,而如果高校宣传教育工作者通过手机进行信息传播,有些操作过程可能会遭到学生的质疑,担忧信息在虚拟空间传递时失真。另外,如果短信或者手机报内容没有经过严格的把关,就被大范围地传播出去,有可能造成宣传效果上的巨大差异。高校在借助手机媒体宣传、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时,应从第一道程序开始把关,提高宣传教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不容许其出现任何差错,否则信息一旦通过移动平台发送出去,就很难进行改动。因此,高校在借助手机媒体宣传、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时,必须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以确保宣传引导的正确性。
高校宣传部门和学工部门要共同制作“微传媒”,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制作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手机报”,把主流意识形态“微媒体”化,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实践中,高校宣传部门负责搜集、筛选当下的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话题,安排不同的议题于手机报中,可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浏览到手机报中的精华,增强对主流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高校信息管理人员要协助宣传部门、学工部门对手机报进行后台管理、技术操作和信息维护,以使手机报更加吸引学生。总之,高校要进一步发挥手机报的积极作用,以引导式、互动式、体验式等方式开展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和谐与统一,使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寓理于事,寓教于乐”。另外,高校要充分发挥手机媒体优势,努力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净化校园文化传播环境。
高校是一个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应该重视“红色效应”,通过短信、飞信、微信等及时更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前沿理论和最新成果,提高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自2005年以来,中国移动广东公司连续数年开展“红段子”征集活动,得到广东省各地手机用户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形成了独有的、健康向上的“红段子”网络文化〔5〕。高校可以借鉴地方经验,开通校园手机信息系统,汇总全校学生手机号码,开设移动课堂,及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发送给学生,如用恰当的网络话语构建马克思主义“网语体系”;精简概括“党的十八大精神”,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编辑成短信;解读“美丽中国”和“中国梦”,把民族精神和文化通过手机媒体注入到学生的情感共鸣中。
手机是带着体温的多媒体,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功能齐全,贴近学生生活。高校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宣传引导,不仅能够把政治性的教育目的隐含在现代科技中,而且能够把主流意识形态的学习化抽象为具体,化压力为动力。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手机调研”实践活动宣传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如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的精神,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手机把周围的“草根明星”拍下来上传到校园网,宣传那些助人为乐,以实际行动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草根微明星”,发挥道德模范、先进人物的感召力,努力提高引导艺术,用“群众语言”述说身边变化,做到“用事实说服人、用真情感动人、用道理教育人”,以进一步增强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宣传引导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高校在宣传引导主流意识形态时,应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优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丰富手机媒体的传播形式,扩大其影响范围,巩固主流意识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以真正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与引导。
〔1〕习近平.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在京召开〔EB/OL〕.http://www.wenming.cn/xj_pd/ssrd/201308/t20130820_1422721.s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twwtn.com/information/18_220610.html.
〔3〕百度百科.手机媒体〔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725434.htm.
〔4〕韩庆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疑难解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306.
〔5〕周小华.论新媒体技术环境中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