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2014-08-15 00:47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舆情政治思想

●荣 燕

(武警学院 部队管理系,河北廊坊 065000)

(本栏责任编辑、校对 李献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中国网民数量的剧增,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扮演着主要信息源的角色。在增加的网络群体中,高校大学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网络舆情的关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网络舆情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研究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已经成为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联系

舆情原是社会学研究的领域,虽然与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存在密切的关联。网络舆情为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教育实效提供了契机。

(一)网络舆情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关键在于教育主体要时刻关注教育客体的变化,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解决教育客体最关心的理论与社会现实问题。高校网络舆情作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从本质上讲,就是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大学生网络群体对社会或者校园内某一问题所持有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政治态度、情绪和意见的总和。[1]由于网络舆情客体——公共事务涉及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及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网络舆情已成为大学生自主表达思想观点的“新窗口”,它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成为反映他们思想变化发展的“晴雨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密切关注高校网络舆情,及时分析网络舆情反映的信息与内容,就能更敏锐地捕捉学生的动态,把握他们思想、情感、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二)网络舆情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一方面,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的素材资源。由于网络舆情直接反映高校大学生所关注的校内外热点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从反映网络舆情的超量信息中收集、整理有价值的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材料,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原始素材资源。另一方面,网络舆情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语言资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一种新的沟通媒介——网络话语。网络话语更新速度快,新词层出不穷,并与流行文化紧密相连。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与网络话语存在差距甚至话语鸿沟。[2]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网络话语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转变。通过研究网络舆情,教育者了解并掌握学生的网络话语,适应他们在网上交流的方式,才能够真正与大学生开展思想交流和对话沟通,用他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及时有效地传递教育内容,取得教育的实效。

(三)网络舆情的主体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四个要素构成,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介体及教育环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就是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或人。[3]而网络舆情的主体,在高校中集中表现为大学生群体。显而易见网络舆情的主体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由于青年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具有成长的可塑性,他们的政治倾向、道德品质和人生价值容易受到复杂多元的超量网络信息的影响,因此必须通过深入了解并熟悉网络舆情主体即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才能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开展确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加大主旋律的宣传力度,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风尚,增进大学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重大方针政策的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四)网络舆情的载体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网络作为舆情主体与客体的连接渠道,是网络舆情形成、高涨、波动和淡化的载体。高校大学生作为当前使用互联网比例最高的一个群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电子邮件、即时通讯、博客和论坛账号,这都为网络舆情的产生与传播提供了载体空间。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新的重要阵地。”网络日益突出的作用使我们认识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可能游离于网络之外。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并且应该渗透到舆情载体当中,利用歌曲、QQ等即时通信软件、博客等网络平台方式,进行政策宣传、思想疏导与指导工作。另外互联网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在高校网络空间内,既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宣传主流价值观念的正面舆情信息,同时也存在大量不良的舆情信息,甚至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负面信息,西方国家也一直在利用网络对我们进行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互联网已经演变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积极健康的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够起到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网民的作用,把网民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轨道上来。[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营造良好健康的网络舆情环境,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教育,以正确的舆情信息消除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虑,从而引导和鼓励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朝着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密切关注大学生的网络舆情信息,特别是高度关注网络舆情中所反映和暴露出的现实问题和突出矛盾,科学研判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趋势,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危机时刻保持警醒,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就可以把潜在甚至是现实的矛盾和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因此网络舆情蕴含了思想政治教育中化解现实矛盾、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功能。

(三)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人群密集型场所。网络舆情具有把这一场所中成千上万分散的、差异性较大,个性化明显的大学生个体凝聚在一起的功能。因为青年学生一般对容易诱发校园网络舆情事件的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校园突发事件以及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较为关注,他们通过新闻跟帖、网络论坛、聊天室、博客、维基、聚合新闻和即时通讯等方式,就网络舆情所涉及的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其他学生与之互动,积极跟帖、回帖,表达各自的观点,参与讨论。在此过程中必然产生多种观点,不同的观点彼此之间相互交汇、相互碰撞,而这种交汇与碰撞有利于帮助学生厘清事件的本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选择与判断,起到凝聚人心的作用。

(四)网络舆情蕴含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功能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帮助下或在其他社会教育因素的作用下,把外在的社会要求(价值准则、理论观点、行为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个体意识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者个体不仅真正的相信、接受和遵守社会要求,而且自愿将这些社会要求作为自己的价值准则与行为依据的过程。内化一般能够对社会越轨行为进行最有效的控制,社会要求内化成功后,个体甚至在无人监管的条件下也会始终遵守它。高校网络舆情中通常包含着大学生群体对某种社会要求的认同,这种社会要求会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即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动力,并通过一定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网络舆情中,通过网络舆情这一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把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并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教育信息等重要内容内化成大学生思想观念中的精神动力,进而外显为合乎社会规范要求、对社会有益的行为。

三、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具有疏导作用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使之更符合社会舆论导向的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疏导

对待高校网络负面舆情,不能单纯采用互联网的信息监管控制手段,一味使用回避、封堵的办法,应该是变堵为疏。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疏导侧重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群体民心和民意的疏通、引导,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认同的政治态度和思想行为。因此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理解为一种网络舆情疏导的过程: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用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认同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对大学生网民中存在的各种思想认识、观点态度和行为倾向方面的问题,科学地、有针对性地给予梳理分散、通畅表达和启发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和积极健康的社会政治态度,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满怀信心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的一个转化、改变的过程。[5]毛泽东曾说过:“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有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有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因此惟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的疏导,才能因势利导,及时有效地化解网络舆情矛盾,使之朝着有利于校园和谐社会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疏导的路径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疏导,可以选取以下路径:

一是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教育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教学效果与质量直接影响着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知行统一,以具有科学性、理论性以及思想性的教学,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水平,引导他们学会甄别是非、对错,从而自觉抵制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

二是利用校园的宣传阵地进行主流话语的发布。要充分认识和评估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挑战,合理利用好校园内各种宣传阵地,如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纸、电视、宣传栏及阅报栏等发布主流话语,努力做到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用科学的知识塑造人,使大学生真正理解接受并拥护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形成良好的舆论风气。

三是培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论员队伍。为把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做好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疏导教育工作,必须建立和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论员队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评论员既可以是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教师,也可以是在校就读的大学生,还可以是专家型的特约评论员。这支队伍应该立场坚定,知识丰富,熟悉宣传教育规律和网络技术,同时了解大学生的行为方式,他们能够在高校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互动式网站及论坛上撰写正面评论文章,通过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参与网络热点问题的讨论和交流,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凝聚正能量,坚决抵制消极、负面舆论,及时化解矛盾与问题,从而引领网络舆情走向。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张再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3]张迪.双向互动的主体客体关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2,(1).

[4]廖扬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究动态,2007,(21).

[5]徐娟,董萍.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延边党校学报,2011,(2).

猜你喜欢
舆情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