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对策思考

2014-08-15 00:50李小梅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昌吉市城乡乡镇

杨 可 李小梅

(昌吉州党校 新疆 昌吉 8311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校研究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昌吉市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亚欧大陆中心,曾经是古丝绸北道重镇。紧邻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312国道、北疆铁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和乌奎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通向北疆各地的交通要地。1983年撤县建市,是昌吉回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8215平方公里,规划区面积50.33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7平方公里,总人口42万,城镇化率67%。辖8镇2乡6个街道办事处和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昌吉市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初露端倪。

(一)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取得的成绩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昌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36亿元,比1983年相比,年均增长18.76%;2012年,昌吉市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为12.7:50:37.3,产业结构逐步趋向现代化,经济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与昌吉市“宜居创业”城市定位基本相适应。

3.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物质保证。随着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市工业企业由1983年的100家,增加到2012年的489家。截止2012年末,昌吉市产值超亿元企业59家,为昌吉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

昌吉市个体工商户数从2009年的10721户增加到2013年的17029户,五年间净增6308户,年均增速为9.6%。经营范围涵盖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众多领域。

4.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为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就业保障。近年来,昌吉市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助推下,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83年的0.57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96.87亿元,年均增长19.4%。

5.加大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基础条件。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提出榆树沟镇与昌吉国家高新区“区镇合一”的发展新思路,积极探索区镇一体化发展模式;大西渠镇以“闽昌工业园区”为平台,发展特色乡镇。目前镇区已入驻以食品加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工业企业和以度假旅游、商贸流通为主的三产类企业共计79家;三工镇借助八钢工业园、火车站物流园、蓝山屯河工业园等载体大力发展工业型乡镇;六工镇着力打造环保旅游镇;二六工镇以回民文化为主,打造“花儿之乡”特色乡镇;佃坝乡则实现撤乡建镇目标,等等。所辖8镇2乡都在各自的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加快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步伐。

6.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近年来,昌吉市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日供水能力达10万吨,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燃气普入率达90%。开辟农村客运线路88条,运行公交车150辆,覆盖全市8个乡镇、82个行政村及农牧团场,率先在全疆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7.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是重视教育投入。“十一五”期间,昌吉市投入资金2.5亿元用于60所城乡学校的改扩建工程。进入“十二五”,每年投入数千万到1个亿多元资金,用于城乡学校学生宿舍、餐厅、澡堂、塑胶运动场等建设。二是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人均参保补助标准提高至250元,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至326元。目前,昌吉市88个行政村都建起了“四室一房”的卫生室和一批高标准的乡镇卫生院。三是保障性住房工程顺利推进。新建廉租住房239套、公共租赁房508套,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228户。四是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昌吉恐龙馆建成开馆,昌吉市文博馆、图书馆、体育馆正在加快建设。百日文化广场、星光讲坛、乡村百日文体竞赛活动丰富多彩。

二、昌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上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1.思维方式与传统文化的制约。安于现状、墨守陈规、现实生产和生活中“等靠要”。等消极思想的存在,限制了人们积极性、能动性的发挥,造成自主创业就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认识的不到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如有些基层干部和群众对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及城乡一体化等概念不清楚,甚至将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发展一体化、新型城镇化混为一谈,对能否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产生疑虑。

2.缺乏统筹发展的意识

1.尊重并维护个体的需求、确保谋利行为的合法与正当以平衡个体心态。第一,不去主动满足个体的具体需求,但竭力尊重并维护个体追求满足的权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政府职能要从“全能型”转向“服务型”,过去那种从出生到老死都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这种国民心态仍然没有消失无踪。一些碰到困难问题的人总也摆脱不掉政府有责任、向政府伸手的念头,比如要救济、要财物、要保障房等等。而一些不困难的人甚至如公务员等也存在要工资、要名利、要享受等心理。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无法在短时期彻底消弭无形。

在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不少地方还存在着重城市建设轻农村发展、重发展速度轻统筹发展的问题。一方面按新农村建设布局城乡、同时又以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发展乡镇。比如,农牧民定居,仍然是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做,并没有把这些牧民把定居点纳入到新型城镇化整体布局中去实施,徒增新型城镇化发展成本或者使新型城镇化流于形式。

3.村镇规划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生活环境质量不高。目前,昌吉市区建设步伐加快,2012年至2013年上半年,市区面积就从50多平方公里增加到近60平方公里,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市区与乡村在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村一级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破旧,生产生活环境质量不高,有些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令人堪优。

4.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如“城中村”改造、农牧民安置小区建设、农牧民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均需上级在政策、资金、项目方面给予支持。

(二)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增收后劲不足

尽管昌吉市这几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特别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18200元,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则为12136元,农牧民增收显得后劲不足。主要是受到以下因素影响:

1.农牧民增收渠道单一。目前,昌吉市多数村民依然以单纯种养业为主,靠地吃饭,由此造成增收渠道单一。

2.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市场化程度不高。由于土地制度制约、城乡市场分割,造成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得农民无法将土地等资源用于市场交换,以获取更多收入。

3.农民自主创业就业愿望不强。目前,昌吉市各乡镇农民自主创业就业、特别是向非农产业转移的愿望不够强,仍然存在“小富即安”、“等、靠、要”思想,从而造成农民增收后劲不足。

(三)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龙头企业带动不够

相对于全疆其他县市,昌吉市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昌吉市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城市,乡镇缺少龙头企业带动,成为目前昌吉市各乡镇发展经济的瓶颈。加之人才、科技、信息、管理方面的制约,乡镇企业仍然处于低水平、低层次发展阶段,由此造成利润空间相对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缺乏可持续发展后劲。

(四)土地瓶颈问题日益突出,农村经济发展不快

随着昌吉市新型城镇化步伐加快,土地瓶颈问题日益突出。以昌吉市小城镇建设最好的大西渠镇的土地流转为例。2013年大西渠镇土地流转占到总耕地面积50.56%,从土地流转的形式看,土地流转中转包形式只占6.6%,出租仅占0.29%,互换形式高达93.15%,转让、入股形式却为零;从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看,只有34.6%的农户进行土地流转;从土地流转去向来看,土地流转只在本集体中的农户间进行,流向龙头企业及工商企业的则为零,难以形成土地规模经营。

(五)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制约日益突出,农民市民化速度较慢

2012年昌吉市城镇化率为67%,由于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过程中出现“两栖人”现象农村富余劳动力难以真正融入城市,转变成为市民的速度比较缓慢,,如农村空壳家庭、农村留守儿童、妇女及老人等问题,给社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三、加快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一)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确立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思路。要以乡镇为中心,提升村庄,城乡互融,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发展的一体化。以乡镇为中心,就是要根据目前各乡镇的发展情况,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出相结合,确定重点示范乡镇,加大资金、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形成新的增长极,带动周边村镇,增强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整体乡镇发展。同时,要因地制宜,在优势特色上做文章,避免乡镇发展同质化现象。

二是积极探索“区镇一体化”发展模式。2011年11月,昌吉州党委、政府《关于深化昌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体制改革决定》出台,文件明确把昌吉高新区与榆树沟镇“区镇合一”作为高新区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为此,要依托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辐射带动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逐步形成“农民居住向城镇化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二三产业集中”的新格局,使榆树沟镇成为“三化”的先行区、镇区一体化的示范区、以工促农的践行区。

(二)规划先行,明确发展定位

根据城市经济学规律,城市发展首先要有明确的定位和详细的规划。昌吉市目前已确定打造“宜居创业之城”的城市发展定位,各乡镇应紧紧围绕这一总体定位和各乡镇的实际,做好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的规划,特别是要将各乡镇规划纳入整个昌吉市发展总规划中,做到规划审批一支笔,规划设计一张图,城乡建设一盘棋,城乡管理一张网。在规划中,要处理好各个规划之间的衔接、互补,制定好规划执行中的各种配套措施,加强规划的可操作性,促进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三)优化产业,繁荣农村经济

一是围绕城市定位,实现城乡产业互融根据昌吉市“宜居宜业之城”的发展定位,市区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会展等第三产业,各乡镇要根据自己的发展定位做好产业承接,实现城乡互融,繁荣农村经济。二是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培育农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各级政府要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服务,加大培育农村合作组织力度,防止农村合作组织流于形式。三是紧紧围绕产业提供个性化职业技能培训,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规范劳动力用工市场,营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是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基本发展条件。同时加大政府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让务工者实现安居乐业。

(四)创新机制,确保发展质量

加快昌吉市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关键是乡镇的发展,而乡镇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投入的不足。要破解这个瓶颈,就必须创新机制,建立多元化、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资体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城乡发展的质量。一是要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将有限的资金向农村倾斜。二是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土地市场化进程。三是围绕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借力发展并积极申报优势项目,争取多种融资方式。四是确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创新生态优先发展机制,并将这一理念贯穿至发展各个环节。

(五)完善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就是缩小城乡差距、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的过程。能否实现农民有序转移,农民真正变成市民,必须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完善户籍制度。昌吉市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试点,打破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平等待遇,取消农民进城落户限制。二是完善土地制度。昌吉市应尽快出台加快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制度,鼓励农民采用各种方式进行土地流转。各乡镇应尽快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及时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尽快实现联网,资源共享。尝试“三置换”,即将集体资产所有权置换成股权,将土地承包权、经营权置换成股权或者基本社会保障,将宅基地使用权置换成城镇住房或者二三产业用房,让广大农民换股进城、换保进城、换房进城,以此免除其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城乡平等就业制度,包括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建立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规范用工制度等等,以此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度障碍。四是要建立城乡平等的教育制度。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建立教师轮岗制度,即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城学习;借助互联网技术,让农村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加大乡镇师资培训力度,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五是建立城乡平等的卫生制度。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建立与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接轨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力争早日实现人均卫生医疗投入的均等,实现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六是完善各项社保保度。对于涉及土地征迁的农民,应做到优先考虑其社会保障问题,即先保后征。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新农合”、“新农保”制度,特别是加大“新农保”的覆盖范围。此外,要加大养老保险创新力度,可以在全市范围内先行试点,统一农村养老保险与城镇养老保险险种,实行同一个标准;农民缴费可以采取自愿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和土地换社保等多种形式。七是完善财税制度。昌吉市推进城乡一体化,要加大财政向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试点,扩大乡镇事权与财权匹配的范围,这样才能真正以乡镇为中心,加快乡镇发展,最终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1]温铁军.三农问题与世纪反思,[M]三联书店,2005

[2]阿班·毛力提汗等.新疆农村贫困问题研究,[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

[3]杨引官、姬肃林.挣脱贫困的羁绊,[M]新疆科技出版社,2006

[4]蒲春玲等.新疆南疆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途径.[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5]张平主编.“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

[6]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编.新疆统计年鉴1995~2012[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2.

[7]刘汉成,程水源.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湖北农业科学,2011(15).

[8]陈德峰.新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今日新疆,2005(5).

猜你喜欢
昌吉市城乡乡镇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老乡镇”快退休,“新乡镇”还稚嫩 乡镇干部亟须“平稳换代”
乡镇扶贫印象
城乡涌动创业潮
让乡镇纪委书记敢亮剑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银行服务质量与客户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