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铎斌
(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农牧技术服务站,甘肃 肃南 734405)
甘肃省肃南县大河乡是一个以放牧为主的纯牧业乡,全乡有草原总面积23.5 万公顷,可利用草原面积19.8 万公顷;草原类型以草原草场、草甸草场和山地荒漠草场为主。自2006 年以来,该乡境内部分山地荒漠草场鼠害严重,得到了上级部门高度关注,于2012 年3-4 月使用溴敌隆毒饵一次性投放灭鼠,取得了较好效果。但同年11 月部分牧户转场到灭鼠后的草场放牧绵羊,引起绵羊因误食死后风干鼠尸而二次中毒死亡。报告如下。
2012 年12 月18 日,本乡红湾村牧民吴某饲养的细毛羊在自家的天然草场上放牧,下午归牧后发现3 只成年母羊口角流出泡沫、精神不振、走路不稳、频繁排尿等症状。畜主立即报告给该乡农牧技术服务站。笔者出诊。初步诊断为毒草中毒,按中毒治疗7 d 后,一只发病羊死亡,并且陆续有新发病羊只,累计发病羊只12 只,同时周边牧户的羊只也相继出现了相同的症状。
经询问了解,畜主现放牧地是他的冬春草场。据牧民介绍,由于近年来天气连续干旱等因素,草原上黄花棘豆、醉马草等毒杂草增多,有些羊只很容易误食造成中毒;另外,这几年草原蝗虫、鼠害也较严重,2013 年春天县上组织各部门、单位分片划点责任到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灭鼠,收到了较好效果,现在仅在个别地方看见过老鼠。放牧中,在个别投药洞口附近的草丛中还能见到几粒诱料,有时就能见到已死掉的干老鼠,有时还能见到死亡的狐狸、野兔等。
病羊表现出体质虚弱,精神沉郁,共济失调,食欲下降,频繁排尿。临床检查: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瘤胃蠕动音减弱,肠音增强,体温37.5 ℃,呼吸36 次/min,心率96 次/min。
皮下有出血点,胃壁浆膜光滑,胃黏膜脱落,肠黏膜充血,肾脏、膀胱有出血点,肺严重淤血、切面有血性泡沫溢出。胸腔内有淡红色积液,心脏及心包膜出血,心包内有淡黄色积液。瘤胃内容物中有残留的死老鼠肢体。
病羊临床表现有中毒现象;剖检在瘤胃内容物中发现老鼠残体;畜主介绍放牧中见到老鼠干尸、死亡狐狸、野兔等尸体,投药洞口附近的诱料来源。经向草原站技术人员了解得知,春天我们使用的灭鼠药为溴敌隆。溴敌隆是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鼠类吃该药后在7 d 左右死于内出血,大多数死在洞内,也有部分会死在洞外,目前还未见过该药引起其他动物或鹰类的二次中毒报道。另外,该药在外界受太阳光、雨水等因素影响降解较快,一般3 个月左右就完全失效。在草原上见到的诱料,可能是由于灭鼠中,工作人员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每个有效洞口投料7~15 粒而投料较多,老鼠没有吃完,或投药后遇大风天气被风把诱料刮走。见到的狐狸、野兔等尸体也未必就是因吃死老鼠和诱料而引起,当然也不能排除这一因素的可能性。只有进一步做尸体剖检、毒理药物试验才能确定。
根据剖检病理变化和瘤胃内容物中有残留的死老鼠肢体,结合前期的治疗情况及群众的介绍等,笔者初步诊断这起绵羊死亡可能是由于绵羊营养或异食癖等误食草原上被灭杀而跑在洞外死亡的老鼠而引起的二次中毒。
(1)皮下注射维生素K1,2 次/d;(2)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地塞米松,1 次/d;(3)口服双氢克尿塞或氨茶碱片剂,2 次/d。
7.1 溴敌隆是一种高毒抗凝血性杀鼠剂,绵羊间接中毒者实属罕见,本次中毒事件纯属绵羊的饲养管理不善引起细毛羊的异食癖而造成的,而且中毒者均为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羊,因此充分说明了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羊容易缺乏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而易患异食癖。
7.2 建议养殖户加强绵羊的饲养管理,特别是怀孕期和哺乳期的母羊,在放牧的同时适当的补饲一些精料、矿物质元素和维生素,从而防制绵羊的异食癖。
7.3 病例确诊后我们在羊舍内、放牧草场上投放了适量的舔舐添砖,有利的缓解了发病数的增加。
7.4 维生素K1是治疗溴敌隆中毒的首选药物,推荐治疗剂量为3~5 mg/kg体重·次,严重病例可在12 h后再注射一次。维生素K1可以肌肉注射和皮下注射,但在不同部位皮下分点注射,有利于药物迅速吸收,且注射时使用最小的针头,以防止出血。症状消失后,要继续治疗3~6 d,以巩固治疗效果。口服利尿药物,有利于中毒绵羊体内毒素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