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铭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本课程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的核心技术课程。课程以网络通信为主轴,以网络系统三大模块(系统集成模块、网络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为核心,培养网络管理员、集成管理员、系统管理员等高技术型人才。
课程侧重于OSI参考模型的底三层和系统集成,学生面对的是完整的通信系统(包括接入、传输、交换),系统集成从基础设施到系统管理,即学生面对的不是电信级的面向公众的运营网络,而是面向企业的园区网络与企业集团的跨区域网络,以及其中各应用子系统的集成。
本课程主要针对Cisco 28系列路由器和35、29系列交换机,从具体产品的操作入手,以案例驱动课程内容的展开,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网络理论、网络协议。主要选取一下六个项目,每个项目中划分具体的工作任务。
项目一:规划园区网。具体工作任务为:1)规划园区网调研作;2)园区网需求分析;3)使用画图软件;4)按网络需求设计园区网络结构;5)网络拓扑结构图;6)网络设计的验证。
项目二:规划网络地址。具体工作任务为:1)规划园区网的IP地址;2)为网络中的设备配置IP地址 。要求进行实际调研,了解实际的网络需求;选择正确的子网掩码;为每个子网分配IP地址空间;给需要地址的设备分配地址。
项目三:配置路由。具体工作任务为:1)设计并实现一个静态路由网络环境;2)根据网络需求,完成网络连接,并配置动态路由协议。要求掌握路由器的配置方法,能够配置和验证RIP网络、OSPF网络、EIGRP网络及配置路由重分配。
项目四:网络访问控制与流量过滤。具体工作任务为:1)部署访问控制列表,防止对设备的未经授权的访问;2)部署访问控制列表,控制来自于特定网络的流量,实现流量管理;3)部署访问控制列表,控制数据类型、数据源、数据目标,实现流量过滤;4)部署访问控制列表,实现防火墙的安全特性。
项目五:设计交换网络。具体工作任务为:1)配置交换机VLAN;2)VLAN跨交换机通讯。
项目六:构建在以三层交换机为核心的园区骨干网络。具体工作任务为:1)配置三层交换机基本参数;2)配置和调试三层交换机上的VLAN及VLAN间路由;3)配置和调试三层交换机上的流量和访问控制。
如配置RIPv1之前,完成启用路由协议,分配路由器接口IP地址,既是以前知识的复习,也是形成任务的完整性,体现课程的任务中心逻辑。
教师授课过程中,多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启发学生回答,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启发式教学由浅入深,利用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网页启发学生思考课程要讨论和学习的未知的知识。
把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在一起共同进行研讨,每个同学都提出各自的方案和建议,通过集体讨论,最终确定较优的设计方案。在讨论过程中互相启发,提高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刻苦钻研问题的精神、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团队意识、协作精神。
在教学中使用Cisco路由器和交换机;引入工具,应用Cisco IOS。通过贯彻“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的教学理念,适应高职学生思维特点,体现职业教育的规律。课程内容上既有交换机也有路由器,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网络设备的配置,具有网络管理与故障排除、网络组建和维护能力以及初步的网络设计能力。
教学中利用实际案例、项目实践来创设情景。教学中先用案例场景(如网络设计的业务需求)引入问题,再通过现场的模拟环境(如现场配置路由器)解决问题,最后介绍简单的原理(简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工作重心从“讲授”转变为“引导”,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对高职学生,听一遍与做一遍的意义大不相同。本课程项目贯穿于全教材,一方面培养技能,另一方面建构对原理的理解。这是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借鉴。学生从感性认识出发,能够克服畏难与枯燥,比较顺利地理解原理和协议。
本课程采用了思科E-learning系统的大量交互式模拟仿真软件(Flash),为课程实施时开展“试错”提供了条件。
课程组将教学的全部内容、课程标准、电子教案、电子课件、教学要点、习题库、实训指导教材全部上网。学生可以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利用现代交流手段交流答疑,全部交流内容均在线可查。
[1]夏法林.基于计算机网络路由交换的技术应用及其趋势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08).
[2]交换机应用分析[J].网络与信息,2011(01).
[3]李堃,王飞.一种基于CiscoCatalyst2950C-24交换机的通信技术实训室的组网方案[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