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英
(湖州师范学院 图书馆,浙江 湖州 313000)
随着电子资源、网络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纸质馆藏受到严重冲击。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强大的利用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人们的偏好和首选,加之纸本文献传统的典藏模式等带给读者的检索障碍,致使图书馆的纸质文献利用率每况愈下。因此,重视和优化馆藏纸质文献的典藏工作,已是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的当务之急。
在高校,纸质文献资源曾经是高校读者获取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满足教学科研需要的必备资料。即便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读者长期的阅读习惯以及书本式文献的便携性特点,使其仍然拥有较大的读者群。长期以来,虽然图书馆的典藏、采访、编目共同支撑着文献资源的基本建设,影响着纸本文献的布局结构及其有效利用。但是,典藏工作却历来不被重视。在图书馆全面实行全开放的服务模式下,要提高纸质资源的利用率,典藏工作已不容再忽视。
图书馆传统的藏书布局是把藏书划分为基本藏书、辅助藏书和专门藏书,这种布局方式是“藏本位”思想的反映,同“闭架为主”的管理方式相适应。以后推出的“三线典藏制”是以藏书利用率作为划分和典藏图书的主要依据,把利用率最高、流通最频繁的图书集中起来,形成一线藏书,只供就地阅览或短期外借;将利用率较高的图书集中起来组成二线藏书,供正常流通和外借;将利用率低的图书集中起来组成三线藏书,限于闭架借阅。这是“用本位”思想的反映,同以“开架为主”的现代管理相适应。但是,“三线典藏制”划分并典藏图书的主要依据“藏书利用率”仅凭典藏人员主观判断,缺乏说服力。况且读者的利用需求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藏书“一次分配”、布局“一锤定音”这样的典藏模式,不能不说影响着图书的长期有效利用。图书馆必须在三线典藏制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改革创新,寻求一种新的典藏管理模式。最近,图书馆同仁们提出的“动态典藏管理”新模式符合了典藏管理的新要求。其具体的方法是:新书到馆进行分编加工后,不是直接分到一、二、三线书库或各阅览区,而是先典藏到新书借阅区,供读者短期借阅。之后再由新书借阅区内的专门人员对这些图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来进行二次典藏,即按利用率的不同将图书分配到不同的书库。这样,图书的最终藏书地点,是由读者的需求确定的,而最初的典藏位置就不是十分重要了,即使二次典藏再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分配,也会不断通过图书调拨的方式来进行重新调节。
合理调拨包括新入馆文献的调配和已有馆藏文献在各书库、阅览室之间的调拨两方面的工作。后者是指图书馆根据文献及读者需求情况的变化随时对已有的馆藏文献作出二次、三次……甚至更多次的调整。如:当一线书库某种文献的利用率呈下降趋势时,可适当调整至二、三线书库。反之在流通阅览过程中,如果发现二、三线藏书利用率高,也可调拨至一线书库供读者借阅。可见,图书调拨的主要依据也是文献的利用率。无论新入馆的文献还是已入藏到各个书库的既有文献,都必须根据利用率进行随时、灵活的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以往一次入藏多年不动的局限性。
另外,在流通与阅览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因典藏错误或分配不当而成为死书的现象时,如多卷书上册典藏在一线库,下册典藏在三线库等不配套典藏现象,都可以通过调拨对个别文献的分配错误进行修正。
高校的合并及新校区的建设使许多院校图书馆都出现了多校区、多分馆的新型管理模式。文献布局分散,各分馆的藏书与读者群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异等问题,也给读者高效利用馆藏图书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因此,必须对各分馆所藏的文献实行动态典藏和管理。馆藏文献可以在各校区分馆实行“通借通还”的藏书机制。即读者持“校园一卡通”可到本校任一校区图书馆办理书刊的借还手续。“通借通还”对于发生在各校区分馆间跨馆流通的异地图书不再进行人为的回归原馆,而是在还书地实行“就地归还”并上架流通。既方便了读者的借还,又弥补了典藏的失衡。通常情况下,异地流图书产生的根源是典藏失衡,是由于图书馆分配给各分馆的藏书与读者群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异而形成的。所以,只要读者阅读需求发生了变化,就会出现典藏失衡的现象。图书馆可以把“通借通还”视为对异地流动过来的书、刊“典藏失衡”的一种自然矫正。这样,动态典藏便在“通借通还”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藏书地点固定不变的模式,对改善典藏结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图书馆人习惯于从馆员的角度出发开展典藏工作,因此忽视了它与读者服务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比如,一方面身处二线的文献典藏人员只凭经验分配馆藏文献,但对读者的阅读需求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一线服务部门每天面对读者,能够直接观察到读者的文献利用情况,却没有典藏权。致使典藏工作缺乏针对性。因此,要打破典藏工作只隶属某一部门的限制,将典藏工作与一线的读者服务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馆藏文献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综上所说,纸质文献的动态典藏是一项围绕书、刊如何发挥极致的资源效力而开展的工作。它以纸质文献的利用率、流通率、馆藏的容量为标准,以客观真实地反映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读者不同层次需要为目的,摈弃原有的馆藏工作流程、克服旧的藏书调配缺陷、减少各种主观因素的不利影响,将旧有的馆藏建设从固定、单一的配置扩展为多渠道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由于纸质文献的馆藏管理永远存在着增加新书、剔出滞书、补充调整的动态过程,因此,作为一个长效机制,笔者希望“动态典藏”能得到更多图书馆的有效尝试并真正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