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问”的策略

2014-08-15 00:54:11张红云
科技视界 2014年6期
关键词:探究环境思维

张红云

(广州市花都区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广州 510800)

同时“问”也是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功夫,问的好可以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心弦、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问的平淡无奇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课堂中师生的互动通常也是靠“问和答”来实现的,通过“问答”可以实现整合知识、深化认识、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可见课堂“发问”是途径是本领更是一种艺术,教师在课前准备时有必要设计一下问的方式方法、问的目的和出发点,即研究一下“问”的策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课堂“发问”的一点做法和想法,以求各位老师批评和指导。

1 发问应易于唤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

注意是心理状态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任何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首先通过“问”对学生的注意进行唤起和调控,调动学生的认知注意和情绪注意,使学生的注意机制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产生积极的认知内驱力,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通过“问”的诱因激发学生的定向行为,使他们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从而对学习过程感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生动的、趣味性的提问可以大大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有“新鲜、新异、新奇、惊异、惊讶、震惊等情绪反映”,学生发言便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所以教师对问题的设计要充分考虑趣味性和“爆炸”效应,一旦提出就如同在平静的湖水里投入巨石,激起千层浪,使学生能兴趣盎然的主动、愉快地求知获能。

2 发问应巧于营造出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

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进行,一定的时空条件就是有形和无形的特定的教学环境。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教室设备和布局,以及当时气候与温度等课堂物理环境;无形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教师在课堂上倡导的互动方式等课堂心理环境。积极的的课堂心理环境不仅指课堂秩序井然、学生安静听课、不吵闹或者课堂十分热闹和活泼、学生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这么简单,它涉及多个侧面、多个角度的内容。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是恬静与活跃、热情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让学生有安全感,敢于在同学面前暴露自己的失败、敢于承认自己的未知,让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的氛围,让学生有信心、敢于去尝试挑战新问题、体验到脑力劳动的成果。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并得到特有的尊重。

通常我们在课堂发问时不由自主的会说“这个问题谁能回答? 请举手发言”可是空寂的课室了无几人响应,甚至了无一人抬头,于是我们无奈采用“点将式”提问,但被点名的学生站起来后低头会说三个字“不知道”。实际上并不是无一人能回答问题,而是学生对“举手发言”对老师无意识的“高高在上”的气势产生了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即使知道答案但也不会回答,因为沉闷紧张的课堂氛围让他们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教师在发问的时候,应走入学生中,要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到问与答的互动过程中,方式和语气尽量不要正统生硬严肃,而应比较轻松亲和或像聊天一样,给学生一种“无须举手自由发言”的氛围,用“问”的形式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体”、用“谁能给我们一个惊喜? ”的方式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中能爆发出思维的火花,让沉默寡言的学生受到气氛感染情不自禁地发表意见,甚至形成自由讨论的氛围,让学生在相互讨论、争论中提高,享受上课的乐趣。

3 发问应利于学生设置学习目标

目标在学生自主探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个体正是在目标的引导下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有效的“发问”应给学生以提示,让学生具体的了解到他们将要学什么,获得什么知识和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指标,让学生带着目的去探究学习,有明确的方向感和目的性,知道为什么应该去探究,怎样去探究。对学习有整体规划和安排。而不是盲目的跟着老师的讲到那里学到那里,一味的被动的听,缺乏应用的主观性和主动性。

4 发问应善于引导学生“疑问”

荀子说过“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学,贵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能有“悟”,可见“好问”是感悟知识形成,至而成才的途径,更是创新的起点,创新的动力。在新课程里,一方面强调学生要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于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又强调要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具有探究性,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吸引学生参与课堂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接受新信息,不断整合新信息,产生更多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进一步探究。

5 发问应基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江泽民总书记说过:“创新是民族发展的推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面对严峻的高科技挑战,往往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导致了一个民族的兴起,一些民族的衰落。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显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动态地呈现知识,不能用我们习惯的、认为正确的知识去强调学生接受,更不能用科学家、书本、教师的权威去压制学生,而是应该紧密的结合社会,使知识具有变动鲜活的特征,课间的“发问”也应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联想、创造思维、培养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质疑精神为目的,让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问,不同于以掌握知识点为目的的发问,它要求提问题应具有发散性、深刻性、创新性。所提的问题不应封闭在教学之中,而应在内容的基础上扩展出去,使之具有发散的性质和意义。通常我们习惯以围绕知识点的掌握用“是不是”、“对不对”的方式提出的问题,学生不用深入思考只通过简单的记忆和背诵就可以回答到,这样的问题对学生不具有刺激作用,起不到激发创新思维的作用,学生甚至会觉得肤浅而感觉厌倦乏味。如果提问是“你认为这种电路可以与日常生活哪些方面联系上?”“对解决这个问题大家还有什么好的想法”,“这个电路还有什么作用? ”等方式,学生则会很有兴趣的根据自己的理解尽情联想和发挥,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答案。可见要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考则要求教师要善于提出较为深刻的、具有创新意义、具有创新价值的问题。

新课程里倡导我们要重视学生创造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将学生视为问题的解决者和沟通者,而不是知识的吸收者,同时也需要教师自己应以一种全新的角色参与教学,应从“智慧的源泉”转而成为“问题的设置者、难题的搜寻者、解题的指导者、甚至是答题的欣赏者”。在新课程下,我们不得不在“问”上下功夫。

[1]程胜,编.学习中的创造[M].ISBN978-7-5041-4003-6.

[2]周军.教学策略[M].ISBN 7-5041-2570-9.

[2]盛群力.学与教的新方式[M].ISBN978-7-308-05075-3.

猜你喜欢
探究环境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中等数学(2021年11期)2021-02-12 05:11:46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