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伦理的失范及对策

2014-08-15 00:52:53孙宜君
科技传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科技信息

孙宜君,毕 晛

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与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

1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伦理失范现象与问题

1.1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信息的“失实”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科技信息传播“失实”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方面失实”,即科技信息的传播者故意编造信息或歪曲事实,使得科技传播的信息与事实不符;二是“客观方面失实”,即由于部分传播者缺少必要的科技知识与传播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使科技信息偏离了事实真相。一些不符合事实的科技信息常会误导受众对真实情况的认知。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造成科技信息传播“失实”,既与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等特点有关,也与传播者等人为因素有关。具体来讲,其一,网络新媒体传播信息含量大,交互性又增加了把关的难度。网络传播源头难以控制,监管和把关较难。所有民众都可以通过虚拟的网络传送文字、图像等信息内容,其匿名性、自由性强,加大了对科技传播信息控制的难度;其二,在网络等新媒体环境下,有些信息传播者为适应求新、求快的社会节奏,采用“专家预测”、“权威分析”等形式,歪解科技信息,而各类信息的产生、传播过程却不像传统媒体那样,经过层层审查把关,信息缺乏严谨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1.2 新媒体环境下部分网络媒体公信力缺乏

近几年来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受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等的困扰。而网络媒体由于其匿名性和交互性等特点为部分网民所利用,使得他们可以不受约束地散布虚假信息,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

首先,部分网络新媒体成了传播虚假的科学信息的渠道。“由于现阶段网络缺乏严密的信息监管,很多似是而非的“科学信息”广泛流传,给人一种印象—就是经过互联网传播的科技信息真假难分,难以置信,其真实性可靠性权威性始终是让人诟病的软肋。”[1]未得到科学验证的信息或是虚假信息经过网络等新媒体的广泛传播,破坏了科学信息的正常传播秩序,严重阻碍了人们对真实准确的科学信息的获取。

其次,新媒体在某些情况下被迷信活动利用。在互联网新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占卜算命等迷信活动通过新媒体传播渠道,采用新技术手段,通过星座运势、电脑算命等形式以崭新的姿态重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其本质仍属于迷信活动。可见,新媒体给这种封建迷信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并为其的生存提供了更广泛的土壤,实质上依旧还是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欺骗受众。

再次,有些科技信息传播出现煽情化、低俗化的倾向。科技信息传播本应以真实性与科学性为依据,而网络上传播的有些科技信息,常会出现一些脱离事实、夸得其词、耸人听闻的标题,其目的在于吸引人眼球、刺激受众的猎奇心理。如“某某新药时女性的性感妖媚,男人夜夜狂欢”等。科技信息传播出现煽情化、低俗化等问题,大大削弱了科学信息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3 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中学术不端、侵权问题加重

在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信息传播迅速、海量、检索方便等,这一方面为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少数人的剽窃、抄袭他人学术论文、剽窃他人科研成果等学术不端、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提供了便利。这种现象如不加以遏制,必将会给学术界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科学的发展。

科技成果作为科研人员脑力劳动成果,同体力劳动者一样,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在《科学发明国际登记日内瓦条约》中明确规定:科学发现是“对至今没有认识的,可以证明是正确的物质世界的现象、性质和法规的认识”。[2]维护知识产权,不仅能够保护知识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提过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在新媒体环境下,高度自由的传播行为导致知识侵权现象屡见不鲜。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自1999年至今,发生网络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增长了近10 倍,著作权案件,尤其是近两年的增幅更加大,包括论文、著作、音乐、影视作品、科学技术专利,数字化信息等等。

2 新媒体环境下应对科技传播伦理失范现象的策略

2.1 应进一步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

在中国当前逐步进入法制化社会之际,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将会对社会各项活动的正常运行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政府等相关部门应制定出针对新媒体特性的传播类法律法规,对科技传播组织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的规定,并通过对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规范新媒体环境下科技传播的秩序和发展方向。同时,对网站的发展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和指导,以使科技新闻在网络媒体中能够得到有序传播。

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执法力度。科技成果作为科研人员脑力劳动的成果,同体力劳动者一样,是受到法律保护的。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能够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与创造力,从而推动科技的发展。

2.2 强化科研人员的学术道德建设

如果说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不竭动力,那么从根本上讲,科技是为人类谋福利的。国家学术机构和相关科研人员应坚持为人类造福原则,加强学术道德方面的建设。使其能够坚持科学研究的严肃性和真实性,不受经济利益等因素操控,避免弄虚作假、急功近利等不良行为,使科学研究能够在健康的环境中进行。同时建立科技传播生态监测体系,及时发现不足并迅速处理,保障科技传播生态环境有序、健康地发展。

2.3 加强科技传播媒介自治自律

1)必须坚持客观真实性和公正性的报道原则。客观真实性原则是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信息是媒体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坚持传媒真实性的根本依托,要大力加强传媒的内部机制转换和制度保障,完善传媒的内部管理,强化其社会责任。”[3]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之一。在科技传播环境中,弱势群体话语权的掌握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正。因此,科技传播者应该恪守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密切关注科技传播中资源配置的公正等问题;

2)科技传播的媒体应准确定位,坚持受众优先原则。受众接受科技信息,其目的主要是获取信息、了解知识、愉悦身心。因此,媒体除了利用网络传播科技信息外,还应增加报道形式,转变报道方式,增加可读性,寓知识于娱乐之中。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公众;

3)网络媒体应自觉提升公信力,承担社会责任。网络媒体应增加科技信息传播的容量,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当前某些网络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点击率,实现商业目标,不惜大幅渲染一些虚假的或是低俗的东西,极大地损害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信息时代,网络媒体应该要肩负起对社会、公众的责任,坚持文明办网,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4)增强网民的互动。网络媒体应充分发挥互动性强的优势,提高网民互动的频率。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应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科技信息的制作、发布和交流。在网络环境中,人人都拥有自媒体,都拥有绝对的话语权,网民既享有科技信息的接收权,同时也有权制作和发布科技信息。网民可以通过留言、发贴等方式来进行交流,发表对科技信息的意见和看法。

2.4 增强科技传播的多渠道建设

长期以来,科学技术信息一直都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期刊、图书等传统媒介进行传播,近年来才开始借助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进行科技信息的传播活动。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展网络科技信息的传播资源,扩大网络科技信息传播的范围。同时,应拓宽科技信息传播的渠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建立多渠道、深层次的科技传播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公众直接或间接参与科技传播活动。另外,还应充分发挥科技展览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宣传作用。

2.5 强化科技信息传播人员的职业道德

道德价值和社会责任心在媒体科技传播中尤为重要。要使传媒促进社会的进步,道德切不可忽视。科技信息传播人员增加社会责任感,强化职业道德建设。

目前有不少科技传播网站人员不顾事实真相,以为追求点击量,忽略了应有的社会责任。通过网民的自由投稿来获得信息,这就对检验真实性带来困难。新媒体更应承担起受众“把关人”的角色,过滤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保证科技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对于从事科技传播的媒介和专业人员来说,不仅要应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媒介素养,具备专业的科技传播知识与 “辨伪”能力,防止因自身能力不足所造成科技信息的客观失实。同时还应提高采编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避免有偿新闻等主观失实。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将谣言止于传播之前。

2.6 切实提高公众的科技与媒介素养

公众是科技信息的接受者,科技素养与媒介素养对他们至关需要。政府部门与科技工作者要“充分发挥科技传播的社会教育功能,提高受众的科技素养和媒介素养,形成对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的正确宏观认识,了解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的本质。”[5]只有公众的,科技素养与媒介素养提高了,才能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与接受科技信息的能力,用科学的态度分辨科技信息的真伪,也才能客观、公正地对待科技信息与利用科技信息,从而收到良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1]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5-6.

[2] 林坚.论科技传播中的信息选择[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0.

[3] 丁诚,张阳德,等.新媒体对科技传播的影响与思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3195.

[4] 郑保章.我国科技传播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科技信息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科技在线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科技在线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
新闻传播(2015年12期)2015-07-18 11:02:40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