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场在线访谈引发的全民围观——科学网在重大社会事件中的科技传播探索

2014-08-15 00:52:53
科技传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动车网络媒体事故

方 芳

科学网,北京 100090

基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新兴传媒形态,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体共同发挥新闻传播作用的重要媒介形态,并日益成为大众主流媒体,不断渗入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1]。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2]。网民数量的攀升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提升,为网络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以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中网民和网络媒体成为地震信息传播第一波的主要信息源为标志,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中国的主流媒体。

1 重大社会事件中,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产品探索

相比较平面媒体,网络媒体在重大社会事件的科技传播中具有迅速性、广泛性、专业性、灵活性、互动性、跟踪性等优势。对于同一个突发或社会热点事件,根据事件类型的不同,以及受众用户的人群特征,网络媒体可以灵活选择策划相应的传播产品,以保证最强的时效性和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下面本文将以科学网为例,介绍重大社会事件中网络媒体进行科技传播的产品模式。

1.1 科学网背景:高端海内外专家用户群 丰富的传播产品

科学网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基金委主管,由具有五十多年媒体经验的中国科学报社(2008年4月,被国家列为科普传媒基地)主办,具有深厚的媒体资本及科教界口碑。

作为全球领先的中文科学类网站,科学网致力于全方位服务华人科学与高等教育界,以网络社区为基础构建起面向全球华人科学家的网络新媒体,促进科技创新和学术交流。自2007年1月18日科学网正式上线,6年来已发展成为高端、严肃的科学传播网络社群,由用户生成的内容高效即时互动,构筑了庞大的学术信息库和知识传播平台,学术共同体与公众均从中获益,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

科学网在建设之初,即坚持博客用户实名注册特色,并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八大学科分类为基础用户结构,迅速在中文互联网社区崛起,确立了专业、高端的品牌影响力。

科学网内容板块主要包括新闻中心(含要闻、论文、专题、在线直播、基金等)、互动平台(含博客、群组、在线访谈、视频、微博)以及信息发布中心(人才、会议、实验室、小白鼠等)。

目前,科学网已经拥有100多万名海内外科教界专家用户群,其中实名博主近8万人,日均页面流量约100万,每周出版的电子杂志发送至海内外30万实名订阅用户。

科学网传播手段日益丰富,每天24小时提供科教界新闻资讯服务,以及大量专家博主原创的优秀文章,同步开发了微访谈、视频、专题等产品,形式新颖、用户交互性强,有效地促进了科学传播。

1.2 重大社会事件传播:多产品组合 优势互补

对于重大社会事件的传播,科学网通常会组合新闻、博客、专题、在线访谈、视频、社区活动等多种产品模式。比如,在新闻发布,博文推荐的同时,根据事件类型,策划专题、在线访谈或拍摄专家讲座视频。

以2013年诺贝尔奖颁发这一年度重大科学事件为例,科学网会在第一时间原创编译诺贝尔奖颁发相关新闻,并同时推荐置顶科学网博主解读诺奖得主背景资料和研究方向的博文。最引起公众关注的是,科学网会在第一时间推出预先准备的《2013诺贝尔奖》专题,以最快的速度、最具科学性的传播诺贝尔奖相关主题。

而相比较于网络专题对于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丰富性、追踪性等特征,在线访谈产品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时效性、话题性、专业性和科普性则往往更胜一筹。下文将详细介绍在重大社会事件的科技传播中,在线访谈产品如何操作才能达到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2 重大社会事件中,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在线访谈产品的传播效应

2.1 科学网“在线访谈”产品介绍

科学网“在线访谈”产品[3]上线于2010年6月,为自主开发,使用THINKPHP框架,实现了科学网用户和嘉宾实时的问答,结合各种热点话题实时讨论。“在线访谈”的所有问题都来自于网友,时长为1~2小时,一般邀请新闻事件当事人、或相关领域的专家做为嘉宾,嘉宾会选取感兴趣或有价值的网友问题直接作出回答,真正实现了嘉宾与网友之间的零距离交流。科学网在线访谈目前已举办29期,主题集中在重大突发事件(比如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7.21北京暴雨、四川芦山地震、H7N9来袭、北京发现蜱虫疫情等)、具有科学意义的重要新闻事件(黄金大米试验、天宫一号发射、空气污染与PM2.5、大亚湾中微子实验等)、科教界热门话题(逃离科研、关注南方科技大学、基金申请与评审等)。

100多万名海内外科教界专家,成为科学网多次成功举办“在线访谈”特定的专家和用户基础。29期访谈中,绝大部分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其中多期访谈举办后,第一时间引发国内外主流媒体的集中关注,并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2 两场引发全民关注的在线访谈案例分析

下面以科学网推出并在全社会产生强烈影响的两场在线访谈《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2011年7月26日推出)和《逃离科研》(2012年11月15日推出)为研究案例,探讨网络媒体如何立足自身资源,把握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切入点,推出相匹配的传播产品,以在重大社会事件中最大限度发挥科技传播功能。

2.2.1 《解析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4]——为全民探寻事故的科学真相

1)时机抢先和切入点的契合决定了受众范围和社会影响力

“7·23”事件中,在新浪微博全面赶超国内媒体快速发布现场灾难实况的同时,科学网则在第一时间以超越事件本身的理性态度,独辟犀径,直击探寻灾难背后的原因,为震惊痛心的国人揭开事故背后隐藏的层层问题。这一切入点,准确把握了受众迫切寻求事故真相、关注切身利益(高铁安全性)的心理,从而决定了访谈在全社会范围内必将产生巨大影响。

2)权威的专家资源提升了访谈传播的科学价值

围绕“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和高铁上线后事故频出暴露出的安全问题,科学网紧急组织多个研究方向的专家博主以及亲历现场救援的网友,于事件发生2日之后,即7月 26日,举办了一场主题为《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的在线访谈。

访谈特邀请机车动力学及气象、消防安全、雷电防护等相关学科领域的多名科学网专家博主(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铁路信号专家闵应骅;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研究中心教授、机车车辆专家罗世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气象学家丁裕国;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消防与安全技术学院助理教授麻庭光;雷电防护专业人士丛远新;武汉大学信管院和计科院教授、互联网科学专家沈阳)、亲历事故现场的网友(温州都市报时政要闻部副主任吴智勇、新浪微博网友小刀)和关心铁路交通安全的科学网博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单涛涛博士)做为嘉宾,与网友面对面交流铁路交通安全的相关问题,共同探析7.23动车事故原因。

7月26日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因在事故发生后组织迅速,专家队伍强大、专业权威,吸引了数万名网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在两小时的访谈时间内网友共发布提问717条,嘉宾回复361条。众多网友对当前动车及高铁的技术安全问题表达了极大的忧虑和关切,各位嘉宾也与网友展开积极互动,尽自己的专业所能,以及所了解的最新信息对网友关注的问题和事故可能的原因,进行了负责任的探讨。

科学网《解析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在国家调查组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前,无疑成为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原因分析最权威的专家意见发布平台。

历时5个月后,据国家安监总局2011年12月28日公布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调查报告显示:“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是一起因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雷击导致设备故障后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责任事故。

在幼儿学习路径分析中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于图形的认知停留在比较模糊的状态,他们更愿意将图形与物体结合起来。因此教师要在符合幼儿特点的情况下开展图形教学,不要强求幼儿能够用抽象化的概念描述图形,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接触图形,逐渐了解不同图形之间的差异。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分别拿起不同形状的积木,感受这些积木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再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不同形状积木搭建小房子,看看哪个形状的房子更加坚固。当幼儿完成这些实践与探索活动后,教师要引导和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感受,初步描述物体形状特征。

而列控中心设备存在设计缺陷、雷击导致列控中心设备和轨道电路发生故障,错误地控制信号显示问题等原因,在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访谈中,多名相关研究领域的嘉宾已对此进行了专业的预测分析,由此可见,在线访谈传播模式中,权威专业的嘉宾为访谈发挥科技传播功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媒体的广泛关注成为访谈二次传播的重要推手

科学网《解析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在嘉宾和网友的积极参与下得以成功举办,吸引了数万名网友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时成为国内多家主流媒体关于“解析动车事故原因”最直接的新闻源,引发了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新京报、法制晚报、京华时报、搜狐网等多家知名媒体的特别关注。多家媒体以整版或视频节目重点报道了科学网的这次访谈,科学网访谈嘉宾也成为各媒体后续系列报道的采访对象。本次访谈在新浪微博上同步举行,引起新浪网友的热切支持

4)在线访谈与专题的优势互补扩大传播效应

如上所述,在线访谈产品在重大事件发生后,时效性、话题性、专业性和科普性相较网络专题往往更胜一筹,但网络专题对于重大事件所具有的大容量、丰富性、追踪性等特征也是扩大网络传播效应必不可少的产品,是对在线访谈产品的有益补充。

科学网在《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访谈举办的同时,同步推出《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专题[6],汇集媒体报道,重点推荐科学网专家访谈中关于事故原因和应急救援的重要分析内容,并持续追踪事故进展和调查情况长达半年之久。

科学网《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这一成功的科技传播案例,充分表明,在重大突发社会事件中,网络媒体找准受众关注的问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播特点,选择适宜的产品平台,策划推出选题,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公众,取得科技传播的最大效果。

2.2.2 《逃离科研》在线访谈[7]——科研苗子“逃离科研”触动全民神经

1)一篇科学网博文的疯狂传播之路

2012年11月13日科学网博主、中科院研究员程代展发布博文《昨夜无眠》[8]痛陈“自己的优秀博士生放弃科研执教中学”,引起海内外科教界的强烈关注。13日当晚程代展科学网博文被转发至北京大学BBS、清华大学水木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引起著名高校BBS和大型社交网站的热议。该话题超越科教圈,迅速成为当周社会各界热门话题。

2)在线访谈以发贴当事人为焦点,找准切入点

基于程代展博文引发海内外科教界及广大媒体、公众关于“科研苗子”逃离科研现象的大讨论,11月15日科学网举行了一场题为《逃离科研》的在线访谈,邀请当事人程代展老师及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同济大学副教授谢强等关注青年人才培养的导师、以及“逃离科研”的中科院物理所吴宝俊博士做嘉宾,与公众共同交流科研界人才流失问题的原因。访谈在新浪微博同步进行,受到数万名网友的热情关注和评论转发,讨论推向高潮,并产生强烈的后续回应。

3)访谈引发对方当事人回应

11日18日“当事”博士生在人人网发文回应:“我已厌恶科研”,再次在网络上引起强烈争议。随即,20日程代展在科学网发表博文“再反思”:“尊重其选择,盼其回归科研”,给这次师生之间关于是否选择科研路引起的矛盾、焦虑和猜疑以一个坦然的结局。

4)访谈与当前现状紧密契合引爆全社会关注

程代展在科学网的《昨夜无眠》博文自11月13日发布一周内科学网点击量达13万,13日当晚同步在北大BBS、清华BBS、人人网、新浪微博引起热议,13日当晚各网站转发评论多达6000多条。11月15日科学网举行《逃离科研》在线访谈,数万名网友参与讨论并转发。访谈举行前后,有多名曾经逃离科研的博士生主动在网络发文,敞露自己的心声

11月15日《逃离科研》在线访谈举行的同步,科学网推出《逃离科研》网络专题[9],理清事件发展脉络和各方观点,同时因访谈引起多名科学网网友的强烈共鸣,研究生和青年科研人员纷纷表达了在科研生活中遇到的困惑,迫切希望能得到指引。为满足广大网友的需求,科学网在《逃离科研》在线访谈的基础上,特别推出《师生夜话》在线访谈[10],邀请了多名资深的科研前辈为青年科研人员排忧解惑,访谈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共收到网友提问1383条,嘉宾回复768条,受到众多网友的一致支持。

《逃离科研》事件不仅在科教界,更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关注。自2012年11月16日起至2013年3月期间,科学网《逃离科研》事件引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凤凰卫视、新京报、广州日报、中青报、法制晚报、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新民晚报、中国教育报、工人日报、解放日报、中国之声、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央视网、凤凰网、新浪、腾讯等百家主流媒体长达近4个月的集中报道,转发评论数万次。“逃离科研”成为2012年底和2013年初全国热议的新闻话题,百度搜索“逃离科研”一词相关结果约208万条。值得一提的是,“逃离科研”还引发了2013两会代表的热烈讨论[11]。

《逃离科研》事件并非突发新闻事件,但科学网推出的在线访谈,却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分析其原因,一是由社会身份契合的当事人原创发文,反映了事件的“真实性”;二是该话题契合了当前科教界优秀的年轻科研人员压力大、待遇困窘,发展前途堪忧的现状,反映了科研人员的心声,同时话题超越科教界,引发了社会各界关于高学历的“科研苗子”宁愿当中小学老师也要“逃离科研界”的争议,也触痛了社会上大批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神经,因此话题具有很强的社会关注度。而对于媒体的新闻报道而言,《逃离科研》事件有助于推动社会各界关注青年人才培养、国内浮躁的科研环境、不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亦有助于推动国内科研体制改革。

综上所述,在重大社会事件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媒体通过发掘受众关注的问题,找准引发受众共鸣的契合点,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传播特点,选择适宜的产品平台,策划推出选题,即能够更有效的服务于公众,取得科技传播的最大效果。

[1]张婷婷.论网络媒体的现状与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CNNIC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shzr/ shzrdt/201301/t20130115_38518.htm, 2013-1-15.

[3]科学网在线访谈[EB/OL]. http://talk.sciencenet. cn/?s=/Index/all/.

[4]《解析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在线访谈[EB/OL].http:// talk.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41.

[5]王凤皎.网络媒体在风险沟通中的应用——以新浪微博“微访谈”为例[A]//谢耘耕,陈虹.新媒体与社会(第三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6]《关注温州动车追尾事故》网络专题[EB/OL].http:// news.sciencenet.cn/news/sub16.aspx?id=611.

[7]《逃离科研》在线访谈[EB/OL]. http://talk. 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64.

[8]程代展.昨夜无眠[EB/OL].http://blog.sciencenet. cn/blog-660333-632151.html.

[9]《逃离科研》网络专题[EB/OL]. http://news. sciencenet.cn/news/sub16.aspx?id=1263.

[10]《师生夜话》在线访谈[EB/OL]. http://talk. sciencenet.cn/?s=/Index/finish/id/74.

[11]张林.代表委员热议逃离科研:重塑精神是关键[N].中国科学报, 2013-3-6.

猜你喜欢
动车网络媒体事故
坐上动车去西藏
军事文摘(2021年18期)2021-11-25 12:18:53
学中文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动车西行记
废弃泄漏事故
小恍惚 大事故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8
乐!乘动车,看桂林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第一次坐动车
读写算(中)(2015年25期)2015-11-07 07:25:43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