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事件:现今社会新闻传播中受众价值取向的偏差

2014-08-15 00:52:53
科技传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网民受众

王 丰

科学导报,山西太原 030006

1 “门”事件概述

中国对于一个负面新闻事件冠以“**门”的命名方式大量使用,始于2008年爆发于互联网的“艳照门”事件。“艳照门”事件之后发生的、尤其是含有不雅视频发布的负面新闻事件,几乎都会以“**门”这一特殊的命名方式体现主题,人们也渐渐习惯通过这样的命名方式了解某一个新闻事件的性质和大概内容。和近年来产生于网络的一系列用语相同,“**门”的说法已经走下网络,广泛应用于各媒体,成为人们时下对于负面新闻事件默认、有归类性质的称呼。

“门”事件说法产生后,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受众参与性高等优势,发生在中国的“门”事件便开始通过网络这个媒介,呈井喷状态进入公众视野,甚至已经出现一个专门搜集和发布“门”事件的网站——门事件新闻网。虽然有关门事件新闻网的分析不是这篇论文讨论的主要内容,但我们从这个网站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出“门”事件发生之频繁、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之广泛、内容之集中。

截至2010年6月20日,门事件新闻网按照体育门、娱乐门、教育门、时政门、社会门、科技门、财经门、90 后的门、00 后的门九个分类,详细记录了08年以来发生的561 个“门”事件。即从“艳照门”爆发的2008年1月28日至2010年6月20日的29 个月间,发生561 个“门”事件,平均每个月就会发生19 个,且涉及不雅、低俗的内容高达90%以上,其包含的视频更是成为网民争相下载观看的内容。

“门”事件的背后,透露怎样的公众对新闻事件的选择标准和关注这些事件时的心态?我们的政府相关部门和网络媒体怎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适当的舆论引导?为什么这些事件含有不雅、低俗内容的居多?网络是否可以成为人们窥探他人生活堂而皇之的工具?由“门”事件带来的一系列现象在反映网民价值取向、及其引发的有关社会问题,尤其在受众选择接触新闻事件时的精神层面问题,是我们在正确使用网络这个媒介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并解决的问题。

2 “门”事件形成原因——网络、网站和人

通过对“门”事件在网络上发端、进行和退出网络,继而推出公众视野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这类事件较为稳定的运行机制,并为清晰认识这类事件的形成原因提供基础。“门”事件的最大特点是速朽——每一个“门”事件处于受众关注高峰期的时间都不会超过一个月,有的甚至只在一些网站或论坛疯传几天。对于“门”事件形成原因事件的脉络梳理,不仅有助于我们在分析“门”事件所表现的受众反映和对社会的影响,更有助于找到适当“切口”对这类事件引起的消极影响做出相应的反映。

“门”事件,伴随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而产生,影响其形成的因素多而复杂。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极大改善,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改变。正如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改变皆源于此,充斥于网络的“门”事件也找到了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1 网络传播信息的优势和中国网站的特殊运营体制

网络传递信息时的优势,是传统媒体不能比拟的,如:传播的范围广、速度快,受众参与性强。网络中的受众不只是被动的接受信息,他们可以借助各种网站、论坛直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参与者,参与信息选择和讨论,“真理越辩越真”,传播效果大大加强。但不可忽视的是,网络信息发布和受众参与进入的门槛很低,庞大网络的信息量不可能实现对有害信息的完全过滤,许多类似“门”事件的内容便不免广泛传于网络。这样一来,即使国家制定了多种规章制度对网站的经营者进行约束,力不从心的情况时有发生,加上网民自我约束的缺失,网络环境的净化同样举步维艰。

网络传播正在改变传统新闻传播的内容格局和市场格局,成为除了报纸、电视、广播之外人们获取新闻来源的又一重要渠道。 中国网站的特殊运营体制,也使得“门”事件大有市场。

中国现有网站大致可以分为政府网站(包括一些传统媒体网络版)和商业网站。在对“门”事件运行机制调查中发现,除政府网站、一些传统媒体网络版之外的网站,几乎都涉及了有关这类事件的内容。截至2009年底,中国已建立政府门户网站4.5 万多个。但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2010年1月),中国境内网站达323 万个,极少报道“门”事件的政府门户网站只占到其中的1.4%。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安部、信息产业部三重管理下,中国的网站,都没有采访权,只允许发表,但由于其特殊的运营体制——市场化经营,即运用市场规律,在法律、规章制度允许下广泛发布、转载网民上传的内容,加之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的优势,点击率成为商业网站吸引广告商资金投入的基本要求。虽然这样网站间的传播有很高的重复性,造成网络资源的浪费,但其传播内容较之传统媒体范围更广、更多样、更大胆,受众的参与积极性更高。

发布吸引大众眼球、满足大众需求、创造高点击率,才能吸引资金的注入,这也成为造成“门”事件在网络上的泛滥的主要原因。

2.2 人的原因

2.2.1 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

开放的中国使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也日渐开放,中国人从少有自由地表达到现在相对自由的发表意见,中国人不仅越来越想说,对于以往三缄其口的话题,也越来越敢说、越乐于说。同时,“门”事件中的事和人物也让我们看到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和谐的音符——就如“兽兽门”这类有炒作嫌疑的事情在几十年前根本不会出现,而网络的兴起,更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经过长时间封闭的内心找到了宣泄的平台。

思想开放并非坏事,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不仅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表现,折射到他们的社会行动,更会促进这个社会的继续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虽然大方向一致,具体起来总是良莠不齐,道德缺失的现象更易发生,不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加以引导,错误的观念一旦成风,必然会对这个社会的发展造成阻碍。

2.2.2 网络传播的受众构成和受众需求在新闻价值上的体现

中国网民结构,可以从受众的角度解释“门”事件风行于网络的原因。市场经济环境下,什么样的需求就会有什么样的供给。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2010年1月)中提供的信息,截至2009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3.84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我们可以发现造成“门”事件流行于网络的两个因素。

其一,截至2009年,20 岁以下心智还未成熟的青少年网民数量占全体网民的32.9%。这部分网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建立,偏向于“跟风”,容易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且常常只接受自己内心需求做为在网络上上传和浏览信息的标准;其二,高中以下文化水平的网民数量占全体网民的75.8%,文化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些网民的欣赏需求。在这里,我们并不否认,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和高中文化以下的网民可以具备较为高尚的信息选择标准和自我约束,也不否认20 岁以上和高中文化以上水平的网民中可能存在同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和高中文化以下的网民相同的信息选择标准,但从整体来看,网民构成中20 岁以下的青少年和高中文化以下的网民大比例的存在,我们便不能低估年龄和文化水平对于“门”事件形成的影响。

网站在选择可以增加其点击率、提高其知名度的新闻事件作为传播内容时,总会参照新闻价值的几个要求。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即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等几个基本属性。“门”事件便是附和了这其中的趣味性,从之前分析的网民中网民年龄和文化水平现状可以得知,吸引这一大部分网民眼球,满足其对这类信息的需求,也符合了新闻事件要具有接近性的原则。

在这样的网民构成背景下,各个网站在选择上传、转载内容时的新闻价值标准出现了严重的偏离。层出不穷的“门”事件,一味追求“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作为传播中介的网站几乎忘记了作为一个社会的传播媒介,应该承担的传递有价值的信息、帮助读者明辨是非、把握社会正确舆论导向的社会责任。

3 拒绝“黄色新闻”式的“门”事件,给净化网络环境的三个建议

3.1 美国“黄色新闻”的教训

中国网络现在不雅、低俗不道德的“门”事件泛滥与一个世纪前美国新闻业充斥着“黄色新闻”的状态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思“黄色新闻”带给新闻业糟糕的价值扭曲和对社会安定的破坏,对于网络“门”事件的整治刻不容缓。

黄色新闻,起源于19 世纪的美国,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那时的多数为了达到制造耸人听闻的新闻,扩大报刊销售量的目的,用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内容涉及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新闻事件。黄色新闻是一种品质低劣、没有灵魂的新闻,不但不能主持社会正义,传播准确的信息,反而编制谎言、腐蚀人的灵魂。1899年至1900年,是美国黄色新闻发展的高峰。当时全国的主要报纸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纯粹的黄色报纸。

美国的新闻学者埃德温·埃莫里曾评价:“赫斯特制造出了有史以来最坏的新闻,将美国新闻事业的水准降到了最低。”黄色新闻不仅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引发了美西战争。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新闻报》销量大跌。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新闻报》解散。

随着《新闻报》的陨落,黄色新闻逐渐衰落。而风格庄重的报纸《纽约时报》则迅速崛起,正确的新闻观终究回归主流。

前车不忘,后车之师。以史为镜,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

3.2 提高国民素质

人的灵魂里有一个较好的部分和一个较坏的部分,而所谓'自己的主人'就是说较坏的部分受天性较好的部分控制。有理性、激情、欲望构成的灵魂只有和谐一致才能实现灵魂的正义。这里的正义,就是希望国民素质达到的高度。

现在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较之以前,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形成与以前几千年社会组织结构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渐渐被人们淡忘或边缘化,主流文化已经不是之前的“忠孝节义礼智信耻”。上一部分有关“门”事件形成原因的几点分析便是对这些已经发生的变化的反思。

在“门”事件中涉及到的内容,尤其是视频,无论事件主角、事件的拍摄者、上传者或发布的网站,甚至点击查看者,已都不知“耻”。事件主角、事件的拍摄者、上传者只是觉得新奇、刺激;发布的网站只是为了“眼球效应”带来的经济利益,而转载者和观看者也大都有猎奇、寻求刺激的想法,看过之后便“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很少人会觉得网站上这样的内容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提高国民素质,提高网民素质,使“门”事件的事件主角、事件的拍摄者、上传者、发布的网站、点击查看者认识到什么是“耻”,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根本之道。

3.3 网络规章制度的完善

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关人的论述,从人的本性角度告诉我们具有约束性的制度存在的必要。

人性中总有有别于高尚、忠义和诚信等传统美德的东西,一个所有人还不能完全实现自律的社会若要顺利健康的发展,他律便成为不可或缺的因素。他律就是借助外力,约束人性中较坏的部分。

一系列的“门”事件中,他律要求的手段,不只是针对发布这些低俗不雅内容的网,也应该包括上传这些内容的网民和这些事件中的“主角们”。他律,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监督、统一的规章制度对人的监督及公共舆论对人或事的监督。

网络传播的特殊性决定普通的规章制度对其的约束和监督还很有限,如何建立一整套适合应用于网络并能起到效果的规章制度成为中国解决“门”类事件的题中之义。

3.4 提高中国公共舆论作用

由于中国现有的、有关网络的规章制度约束力和监督程度还很有限,建立起一整套适合应用于网络并能起到效果的规章制度有又不可一蹴而就,我们便需要启动另一种他律——公共舆论。

正如上面在“提高国民素质”中谈到,中国公民还在渐渐形成自觉的公共意识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些特别的人或机构来对舆论进行正确的引导,而这些人或机构一定是确切懂得中国现状、对中国未来走向了然于胸的、并能为中国的将来发展负责任的,必要的公共舆论引导会使我们国家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长久、更健康。

4 结论

“门”事件频频出现于网络的现象,正表示我国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人们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门”事件现象本身,及其扩散到网络传播的其它问题,我们同样需要采取适合的手段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其进行控制和调整。现代社会,自由的实现要受到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的制约。有利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公民素质塑造的信息和价值取向才是信息可以自由传播的的基本要求。

[1] 杨光斌.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国家权力[M].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2] 朗劲松.中国新闻政策体系研究[M].新华出版社,2003.

[3]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4] 王恩海.中国网民构成与行为分析[J].统计研究,2005(7)

[5] 王求.网络传播对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5(2).

[6] 彭兰.现阶段中国网民典型特征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猜你喜欢
网民受众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遵义(2018年20期)2018-10-19 07:15:0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中国公路(2017年9期)2017-07-25 13:26:38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微博舆论中网民信息互动的扩散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