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荣 郑 锐
(萍乡市史志工作办公室 江西 萍乡 337002;中共萍乡市委党校 江西 萍乡 337055)
学习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对于我们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创新发展理论、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本身,就充分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社会主义,特殊性——有中国特色。小平同志的巨大历史功绩不仅在于他重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于他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中国的具体实际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实现二者结合的道路。
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用 “首要任务”“中心任务”“第一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等提法,反反复复强调发展生产力。小平同志一开始就抓住了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点,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科学概括。此外,小平同志指出:“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的一个基本观点。”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样就把其它不属于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而曾经长期被误认为是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本质的东西同根本原则和本质分开了。
与此同时,小平同志对中国的具体实际也作了科学的具体分析。他指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比较落后,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正是基于对什么是实事求是的分析,才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要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探索前进的道路,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去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他还强调:“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现在要发展经济,还是要靠自力更生、量力而行这个原则。”
但是,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外援和拒绝学习外国的长处,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我们任何时候都需要争取外援,特别需要学习外国的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的东西。那种闭关自守、盲目排外以及任何大国主义的思想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邓小平说:“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邓小平对自力更生为主、学习外国为辅的方针的深刻阐述,是内因与外因、根据与条件的辩证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杰出运用。
1985年,邓小平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讲到新老干部都要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时候提出,“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为什么要强调加强工作的系统性?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党的基本路线是一个系统,其要素有: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主体(党领导下的各族人民),一个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路线中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同其他部分相联系而存在的,所以要把它们放在系统整体中去认识。
邓小平十分注意照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系统中的各个方面。他向外宾介绍我们战略构想及相应的方针政策时说:“这是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他要求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同志,“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他要求军队及各地区、各部门的干部“顾全大局”,一切从大局出发,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他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他支持搞经济协作区,并转述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说过的第二野战军和第三野战军联合在一起,就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几倍的力量。邓小平严肃地提出:“中央要有权威”,以为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各行其是,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谈到沿海和内地的发展,他说:“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这一切,如果没有中央的权威,就办不到。”不难看出,邓小平的所有这些论述,都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客观事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邓小平理论既预见未来,又照应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
就“照应各阶段”来说,邓小平勾画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三步走”。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两个波浪式的发展思想,一个是经济的波浪式发展,“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国内条件具备,国际条件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能够办到的。”还有一个是生活的改善波浪式发展。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普遍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达到共同富裕要有一个过程。
为了有步骤地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加强工作的预见性至关重要。邓小平总是高瞻远瞩,立足今天,预见明天,他指出:翻两番,分前十年和后十年,前十年主要是为后十年的更快发展做准备。关于农业,邓小平提出“两个飞跃”的思想。他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我们从邓小平关于教育和科技的论述中,更可以看出他的远见卓识。他说:“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他主张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并说:“这是从长远发展的利益着眼,不能只看到眼前。”否则“我们很难赶上世界的发展”。
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是就是,非就是非,除此之外都是废话。而“辩证法不知道什么绝对分明的和固定不变的界限,不知道什么无条件的普遍有效的‘非此即彼’,并且使对方互为中介”(恩格斯)。邓小平的建设辩证法就是如此。
对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小平同志满腔热情地肯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同时,他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并尖锐地指出了我国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例如权力过分集中、经营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效率比较低,不能充分合理地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等。
关于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认为那里是两极分化,弱肉强食,是少数富人的天堂,多数劳动者被剥削被压迫,中国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多党制、三权鼎立,资本主义文化中腐朽、丑恶、颓废的东西,他都坚决发对。同时他又指出:“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各种有益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他非常注意研究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科技、教育事业中好的做法和经验,注意把资本主义制度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好东西“剥离”出来,说“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和发展是辩证的统一。如果一切都稳定,就无所谓变革、发展;如果一切都不稳定,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不可能发展。因此,稳定是我们时时需要考虑的重大课题,但对我们实现的宏伟目标来说,这只是条件,而不是目标本身。只有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加快改革开放与发展的步伐,才会带来长远的和更大的稳定。
关于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邓小平在不同的时候针对当时的具体情况,做过不同的论述。他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他还说,进行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是 “我们党和国家当前压倒一切的最艰巨的任务”。又说过:“我们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就是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这三个“压倒一切“是什么关系呢?应当说,后一个压倒一切(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设)是前两个“压倒一切”(稳定的环境、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前两个“压倒一切”是后一个“压倒一切”的保证和动力,三者之间相互依存 ,辩证统一。
邓小平在处理两点和重点的关系上,在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上,表现了高超的艺术。他认为“中国是个大国,又是小国。所谓大国就是人多,土地面积大。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
邓小平认为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他还多次讲过:“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我们要有两手,一手就是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一手就是坚决打击经济犯罪活动。”
关于实行对外开放,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坚持两手抓:“西方好的东西,应当借鉴、学习……同时必须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对外交流。同时,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侵蚀,决不允许资产阶级生产方式在我国泛滥。”
邓小平理论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报告、讲话、谈话及答记者问,其中还有一些极为简短的题词。这种理论形式,把博大精深蕴含于简洁明快之中,给理论以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传播开去,为亿万人民所接收,变为改造世界的巨大的物质力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个性的政治家理论家,会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总结经验,提炼思想,实现理论上的飞跃。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封信、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提出和论证了一些前无古人的重要思想,不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而且在人类进步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邓小平理论注重内容,讲求实际效果。例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衡量一切工作最根本的是非标准。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群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办不到。”“现在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全是会议”,“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
坚持理论联系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理论真正源于实践,邓小平说:“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他多次列举乡镇企业的例子,说道:“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理论切实指导实践,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有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要有对别国经验的借鉴,但最根本的是立足于本国实践,立足于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理论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邓小平理论尊重实践的权威性,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实践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彻底的唯物主义者,邓小平不但反对“两个凡是”,主张实事求是对待毛泽东思想,同样也主张实事求是地对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他反复强调“要克服一个怕字”,“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同时强调“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主动地而不是被动接受实践的检验,自信地而不是胆怯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坚持真理不断前进。实际生活总是处在不停地变动中,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邓小平理论也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又不断地使自己日臻完善。这一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永葆旺盛生机和创造活力的法宝。
[1]邓小平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