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红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 福建 福州 350001)
中央苏区也称为中央革命根据地。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土地革命战争中,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的红军第一方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起了最重要的作用。”2011年,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说:在党创建的各个革命根据地中,中央革命根据地“最具有代表性”,“是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个”。不论是党中央的历史问题决议,还是习近平同志的讲话,都充分肯定了中央苏区的重要地位和历史贡献。
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农民群众多次举行武装暴动。在赣西南,建立了万安县苏维埃政权,创建了东固、延福等小块革命根据地,开辟了赣西南地区的工农武装割据;在闽西,创建了永定溪南红色区域和革命武装。赣西南、闽西的这些小块红色割据区域,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
1927年10月到1928年3月,中共赣西特委、赣南特委和赖经邦、李文林、古柏等在赣西南地区领导发动了多地农民武装起义,建立了江西工农革命军,开辟了东固、桥头等革命根据地,为赣西南革命根据地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28年9月,工农革命军第七、第九纵队组成红军独立第二团,李文林任团长兼党代表。1929年2月,工农革命军第十五、第十六纵队和兴国游击队组成红军独立第四团,段起风任团长,金万邦任党代表。5月,由红五军留在永新的一部及游击队合编为红军独立第五团,陈雷任团长。同年冬,吉安、延福地区第三纵队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团。这时赣西南地区的革命武装力量不断发展。
闽西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开展了蓬蓬勃勃的革命运动。1927年3月,在上杭县创办的“汀属八县社会运动人员养成所”,培养了大批农民运动骨干。大革命失败后,闽西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加紧镇压革命。9月,南昌起义部队南下途经闽西,帮助恢复了闽西部分党组织,上杭、龙岩、永定、平和等县相继成立了县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闽西的党组织领导人民积极准备武装暴动。他们先后发动和领导了龙岩后田暴动、平和暴动、上杭蛟洋暴动、闽西规模最大的暴动——永定暴动。永定暴动中,红军攻占了永定县城,后来,农民武装退出县城转入溪南里乡村,成立闽西第一支工农红军部队——红军营,由张鼎丞任营长、邓子恢任党代表。随后又成立中共闽西临时特委和闽西暴动委员会。1928年8月,溪南里在13个乡成立苏维埃政权的基础上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这是福建省第一块苏维埃区域。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向赣南、闽西挺进。2月11日,红四军进抵瑞金与宁都交界的大柏地山区,歼灭尾追之敌刘士毅旅大部,俘敌800余人。随后北上东固,与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会师,在赣南站住了脚。3月由赣南东进入闽,当月中旬,进占长汀县城,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3月20日,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3月底,红四军由闽西回师赣南。4月初,红四军在瑞金同从井冈山转移到赣南的红五军主力会合,打击国民党地方武装和地主武装,先后占领瑞金、于都、兴国、宁都等县城,成立了兴国、于都、宁都等县革命委员会,进一步打开了局面,赣南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5月,红四军再次入闽,至6月,先后攻占龙岩、永定县城,成立了以张鼎丞为主席的永定县革命委员会和以邓子恢为主席的龙岩县革命委员会,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建立了起来。
1930年2月7日,中共赣西南特别委员会、赣南特别委员会和红四、红五、红六军军委组成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3月,赣西南和闽西分别成立了苏维埃政府。8月,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与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全军人数达4万人。10月,红军攻占了赣西重镇吉安,清除了赣南与赣西之间的白色梗阻,形成了稳固的赣西南赤色区域,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基业。同年9月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决定建立“苏维埃中心区,中央临时政府建立在此区”。
1930年底至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3次“围剿”。其间1931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中共苏区中央局成立,周恩来任书记。在周恩来未到任前,由项英、毛泽东先后代理书记。9月,中央苏区军民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三次“围剿”后,使赣南、闽西连成一片,根据地扩展到30多个县境,在24个县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苏区范围当时包括江西的瑞金、会昌、寻邬、安远、信丰、雩都、兴国、宁都、广昌、石城、黎川和福建的建宁、泰宁、宁化、清流、归化、龙岩、长汀、连城、上杭、永定等21个县城。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任主席,项英、张国焘任副主席;同时,组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朱德任主席,王稼祥、彭德怀任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至此,中央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并统辖和领导全国苏维埃区域的斗争。
1932年5月,国民党反动派对各根据地红军发动第四次“围剿”。这次“围剿”,敌人采取的战略是逐次转移重点,实行各个击破,即首先集中兵力进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得手以后,再转移兵力完成对中央根据地的包围,转入“围剿”的第二阶段,对中央根据地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达到围歼中央红军的狂妄目的。为此,蒋介石于1932年5月,自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在准备对我鄂豫皖、湘鄂西根据地发动“围剿”的同时,又组成以何应钦为首的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指挥江西、广东、福建以至湖南的国民党军队,牵制削弱中央苏区红军的力量,配合北线作战,并为大举进攻中央苏区作准备。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中央红军经过黄陂、草台冈两仗,共歼敌近3个师,俘敌万余名,缴枪万余支,基本上打破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蒋介石对这次失败十分伤心,他在给陈诚的手谕中写道:“惟此次挫失,凄惨异常,实有生以来惟一之隐痛”。第四次反“围剿”,创造了红军大兵团伏击歼敌的重要经验。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由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同年2、3月间,中央革命根据地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而且打通了中央苏区与闽浙赣苏区的联系。至1933年秋,中央苏区辖有江西、福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先后共辖66个行政县,红军和根据地发展到了鼎盛时期。[1]P313中央苏区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革命根据地。
中央苏区的创建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根据地为依托,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为特色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央革命根据地领导取得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以及江西、福建、闽赣、粤赣、赣南等5个省级苏维埃政权。这一切,都是对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和开辟。同时,更为宝贵的是,经历中央苏区的斗争,我们党加深了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真正实现了工作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真正改变了进攻大城市、期望一举成功的军事路线,真正找到了进行人民战争的切实办法。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发源于井冈山,基本形成于中央苏区,并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越走越宽广,最终成就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业。瑞金的“红场”通向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催生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就是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生动写照。
苏区精神主要在中央苏区培育。在长达数年的苏区的创建和发展中,在建立红色政权、探索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 “以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等为主要内涵的苏区精神”[2]。这一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链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前承井冈山精神,后启长征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苏区精神是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共有的精气神,既源自各苏区的共同培育,又在各苏区都有所展现。但是,在各苏区中,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无疑又是苏区精神的主要来源和集中展现地。
苏区干部好作风主要形成于中央苏区。苏区干部好作风是苏区精神在苏区干部群体中的外在表现,也以中央苏区为主要的形成地。苏区干部好作风的内涵有多种概括,其中最实质的内涵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联系群众、一心为民,模范带头、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等方面。“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3]P250这首当年在中央苏区广为传唱的山歌,既是苏区干部好作风的生动写照,也是苏区人民对苏区干部好作风发自内心的称颂。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主要形成于中央苏区的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体现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为党领导人民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是我们党预演治国安民文韬武略的全新平台。正如毛泽东所说:“党开辟了人民政权的道路,因此也就学会了治国安民的艺术。党创造了坚强的武装部队,因此也就学会了战争的艺术。所有这些,都是党的重大进步和重大成功。”[4]新生苏维埃中央政府在“围剿”与反“围剿”、封锁与反封锁的激烈较量中,创造性地领导各苏区特别是中央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揭开了“创造中国新社会的序幕”。这些方面经验的取得,为后来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由此,瑞金被誉为“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战争的艺术,锻造了一支听党指挥、能征善战的红军部队。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政权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同时还需要用枪杆子去捍卫。中央苏区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我们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史。这其中,由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等亲自创建、领导和指挥的红一方面军,拥有第一、三、五、七、八、九共6个军团,兵力最多时约13万人,是全国各革命根据地中最强大的红军部队,创造了许多“横扫千军如卷席”的战争奇迹。更重要的是,在创建、巩固和保卫中央苏区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毛泽东、朱德等红军统帅们,从战争中学习战争,总结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军队建军原则和红军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伟大的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为我国人民军队建设的最重要的指导思想。
在中央苏区,造就了大批治党、治国、治军的领导骨干。我们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中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中的邓小平、陈云、叶剑英、杨尚昆、胡耀邦等,当年都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工作、战斗过。据统计,在中央苏区战斗过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省部级以上的领导人合计有93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将帅共604人,其中有9位元帅、7位大将、34位上将、114位中将、440位少将。[5]当年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作过的干部,许多人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方面的重要领导人。
中央苏区时期,尽管外部有国民党的军事 “围剿”和经济封锁,内部有党内 “左”倾错误的干扰,但广大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革命斗争风起云涌,波澜壮阔,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军队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这段历史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大力弘扬苏区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老区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更好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苏区时期,正是由于党和苏维埃政府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所以赢得了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因而形成了铜墙铁壁。我们党之所以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党忠实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的根本利益,坚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行了群众路线,保持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上淡忘了群众,作风上疏远了群众。他们不听群众呼声,不问群众冷暖,不解群众疾苦,甚至与民争利,损害民利,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堕落成腐败分子,严重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大力弘扬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有助于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时刻不忘党的宗旨,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做到一切为了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切实提高老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充分说明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老区人民的关怀和关爱。原中央苏区区域板块要抓住历史机遇,勇担振兴使命,勇闯振兴新路,构筑振兴支点,凝聚振兴合力。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战争创伤、地理、资源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滞后,广大群众生活还不富裕。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付出加倍努力。当前,我们要大力弘扬苏区精神,切实提高老区人民生活水平,让老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同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夙愿。
[1]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C].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2]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11-04.
[3]廖正本,余伯流.中央苏区简史[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余伯流,凌步机.中央苏区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