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

2014-08-15 00:45:53孙云霞
党史文苑 2014年5期
关键词:干部队伍马克思主义师生

孙云霞

(黑龙江工程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5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担负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干部队伍对高校确保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高等教育顺利发展至关重要。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又是加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前提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这些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散见于《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中,没有集中论述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述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这一论述深刻表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后,西方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大量输入中国。当时的先进分子经过学习、比较、鉴别,认为马克思主义最适合中国国情,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创立了中国共产党。正是因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才真正使中国人摆脱了思想的蒙昧,从根本上实现了新的觉醒。在做出这样郑重选择后,中国共产党人又始终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体现在群众观问题上,尤其明显。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八大再次着重说明:“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江泽民同志在新世纪之初,总结提醒说,“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说,“我们要始终不渝地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公仆意识,不断增强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置,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利益至上。也正因为此,党才能够将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各项事业的不断胜利。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高校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高等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系列的最高层次,深化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的任务十分艰巨。进入“十二五”以来,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从规模扩张转变为质量提升,许多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在此形势下,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与运行机制也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解决干部队伍呈现出思想上脱离群众、情感上疏远群众、决策上忽视群众、权力上规避群众监督等诸多问题,从而为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强保障。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和观点,即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历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主体性作用。共产党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把人民群众作为我们的根基和血脉,作为我们的智慧来源。在高校的发展建设中,学校每一步发展都是广大教职员工与社会人民群众努力奋斗的结果,学校的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他们默默的奉献。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广大教职员工与人民群众的重要性,牢牢依靠他们,积极培育后备干部,把优秀的教职员工培养到干部队伍中,建设出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执政骨干队伍,才能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办出人民满意的学校。因此,从世界观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解决了思想观念和认识层面的问题,即“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科学方法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知行统一的,在本质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从方法论的角度,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所要解决的就是具体操作和实践层面的问题,即如何对待人民群众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9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60多年的执政经验表明,群众路线关系到党的政治生命是否能够迸发出蓬勃生机,关系到党和人民是否能够保持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群众路线不仅仅是世界观,还是重要的方法论,特别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表述,为我们提供了直接的领导和工作方法。对于高校而言,干部队伍建设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对他们的组织、发动、领导这一过程,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员工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要主动走到群众中间,善于收集整理分散的意见、建议和经验,切实体现“从群众中来”;在此基础上,还要善于分析综合,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整合出操作办法、方案,在各基层学院和系部进行试行,要加强对办法和方案的宣传解读工作,最终变成全校师生的自觉行为,将“到群众中去”的要求化为具体的行动。

(三)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衡量标准和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不是盲目和被动的,而是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过程中与其他执政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观的衡量标准和评判尺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清醒地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靠山,把人民解放和人民幸福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体现在高等学校,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师生,把服务广大师生员工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广大师生员工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评判标准。因此,在高校干部队伍建设中,必须要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作为价值导向和目标;必须把“一切为了师生”“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出发点。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制定方案、设定标准时都要以群众利益为最根本的利益。

三、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指导,优化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机制

目前正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首要任务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为了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切实效果,并从建立贯彻群众路线的长效机制出发,高校应结合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积极探索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思路,优化高校干部队伍建设机制。

(一)加强群众观点教育,解决干部队伍建设思想认识问题

在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之初,要先解决队伍建设的思想认识问题。坚持群众观点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高校干部考察、选用、培养和管理时,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理想与信念,自觉增强服务意识。在干部考察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在干部选用上,重视从基层选拔,引导他们按照基层师生的要求做好服务工作。在干部培养上,坚持从学校发展与教师自身发展出发,面向行业,培养作风正派、专业突出、崇尚实干的优秀人才。在干部管理上,要求干部严以律己,培育对群众的敬畏之心。

(二)加强群众路线教育,解决干部队伍建设培育途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才干的增长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证明,社会实践是增长干部才智、提升干部本领的重要平台,更是密切干部与群众联系的最佳选择。高校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承担为革命事业培养造就接班人的重任,为干部的成长提供制度保障,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特别是要大力关注青年干部的成长。习近平曾强调,“培养选拔年轻干部,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加强和改进年轻干部工作,要下大气力抓好培养工作。对那些看得准、有潜力、有发展前途的年轻干部,要敢于给他们压担子,有计划安排他们去经受锻炼”。为此,要深入教学管理服务一线明察暗访,倾听基层群众的呼声,从群众中选用干部,将一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青年调整到艰苦岗位、重要岗位、关键岗位去锻炼。除了从群众中选用干部外,还要把干部放到群众中去培养、锻炼。将一些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放到基层任职锻炼,加强群众工作能力;将基层一些专业技术突出的干部选派到企业、工厂等部门挂职锻炼,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充分利用高校干部到地方挂职锻炼平台,将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干部推荐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挂职锻炼,加强服务社会的能力。

(三)加强群众工作教育,解决干部队伍建设执行力问题

干部队伍的执行力,制约着工作的落实,影响着事业的成败。习近平同志指出,“党的全部执政活动,离不开强有力的群众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从树立群众观点、坚定群众立场、坚持群众路线、增进同群众的感情和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强修养和锻炼,在做好群众工作中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高校党组织在提高干部群众工作意识和能力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为完成好这一重任,高校党组织要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努力用群众工作方法武装干部头脑。一是举办专题讲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集中学习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方法,健全群众工作机制,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学习 “先优模”,在 “先优模”的经验中体会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好群众关心的问题,如何切实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三是帮带机制,选择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带青年干部,或者让青年干部做领导干部的助手,通过领导干部的言传身教,在实际工作中加以指导,切实提高青年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具备担当领导重任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群众监督教育,解决干部队伍建设透明度问题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不仅体现在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上,还要体现在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上。群众监督也是构建权力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让群众充分享有监督权,能够形成鲜明的权力运行导向,让庸懒散等不良作风得到改善,让贪腐等腐败行为无所遁形。为强化干部 “管理即服务”的责任意识,激发干部活力,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高校党组织需要加强群众监督,增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透明度。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下,竞争上岗,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促使干部提高自身能力,真正以实力获得晋升。第一,建立监督机制,满足师生的监督权。对领导干部的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与服务质量进行有效监督。第二,建立沟通与回应机制,满足师生的建议权。确保领导干部积极主动地了解与回应广大师生的诉求,确保其合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其反映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第三,推进信息公开机制,满足师生的知情权。凡涉及师生切身利益、需要师生广泛知晓、以及需要公开的其它事项,均应及时、准确地向相关利益人公开。第四,完善信访制度,满足师生的举报权。重视师生及家长的来信、来访,确保信访渠道畅通,消除师生举报投诉的畏惧心理,保护师生正当合法权益。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1.

[3]李社.关于群众路线的部分重要论述[J].理论与当代,2013(08).

[4]夏根.把握两个“任何”牢记群众路线[J].前沿,2001(01).

猜你喜欢
干部队伍马克思主义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3:30
多措并举 建设高质量干部队伍
支部建设(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践行“三严三实”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40
麻辣师生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天津人大(2015年9期)2015-11-24 03:26:32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