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南京·亮》中肢体语言情节化的运用

2014-08-15 00:53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身体语言舞者肢体

张 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来源

笔者曾在老师的指导下排演了抗日题材群舞《南京·亮》,对于如何将肢体语言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故事情节相结合,如何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二度创作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体会。

在对故事情节有了初步认识后,本人进一步揣摩人物的角色,努力将舞蹈肢体动作与苦难的中国人民这一角色结合并加以润色,使得观众在感受、欣赏的同时,又能有无限想象的空间。通过一系列的表演实践使我认识到,舞蹈不仅仅是舞动自身的肢体,更需要将肢体语言与舞蹈本身的情节相结合,用内心去诠释这种情感,从而更加真实与深刻的表现出舞蹈所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传递的精神。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本文将《南京·亮》中舞蹈动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该舞蹈作品中对舞蹈动作的情节化设置的艺术特点进行深入剖析,以揭示舞蹈肢体动作与作品情节之间的密切关联。在解读和分析《南京·亮》的过程中,还借鉴其他一些关于中国舞蹈情节化阐释的文章资料,并采用理论分析、对比分析以及实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该课题的探析与写作,旨在回答舞蹈作品情节化如何在舞蹈肢体语言中的合理运用这一问题,探求更为合理的答案。

第二章 舞蹈肢体语言情节化的特征

2.1 情节化在不同艺术中的运用

白凌在《舞蹈叙事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中提到:“所有艺术门类都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基本要素是文字语言,戏剧的基本要素是台词语言和动作语言,舞蹈其基本要素也是语言,但主要是动作语言。舞蹈作品中的情节化以戏剧性为基础,无台词,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表现舞蹈表演艺术中丰富的生命力和想象力”。《尚书》中记载“百兽率舞”讲述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图腾原始舞蹈,很多动物为图腾的氏族的代表,然后扮演成各种各样的动物并模仿相应的姿态进行相应的表演,这也是舞蹈最早的情节化设置。

2.2 舞蹈肢体语言情节化的特点

舞蹈是动作艺术当中的一种,同时也属于身体语言当中的一个重要的形式,舞蹈表演中的身体语言和其他的无声语言的交流有着非常类似的地方,所以可以借助其他无声语言研究成果来界定舞蹈身体语言情节化的特点:它是属于不“不说话的交流”,同时“是对面部的表情、眼神的变化、某种气味、时间的距离等等的研究”,舞蹈肢体语言的产生就是人类情感的一种渲泄,同时也是人类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化,舞蹈主要以人的动作、姿态和造型进行组合、变化和发展形成身体语言的塑造,从而刻画出生动、具体的舞蹈形象和鲜明的个性,达到反映真正的生活情节,表达人物的思想和情感的效果。舞蹈是一种可以抒发情感,同时也能够表现其他艺术所无法表达和描绘的人物内在精神世界和丰富、复杂的情感。

第三章 肢体语言情节化在舞蹈《南京·亮》中的运用

3.1 肢体语言情节化对动作的设置

动作不断的延伸、发展、变幻构成了舞蹈。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的时候,是要把动作连接起来,再丰富,再变化。语言的作用在于沟通、交流,舞蹈这种动作语言,在能够表现出作品内容的同时,更需要观众对它的理解,这才能够达到沟通、交流的目的。而想要达到这种目的,并非易事。人体的一个表情、一个呼吸就可以传达出很多不同的信息,如果再运动起来,再加上舞台的空间以及设定好的环境、时间等等,繁琐的、不断改变的的动作,信息量之大毋庸置疑。这就是在考验舞蹈编导的能力,若“用词不当”①即可使观众理解“错位”②。避免这种“错位”,前提就是动作的含义要表达清晰。下文从舞蹈《南京·亮》中部分动作分析来体现肢体语言的情节化运用。

3.1.1 舞蹈序幕中的形态

“舞蹈形态是指舞蹈自身——通过人体运动表现出来的外部形式。它是直观——动感与视觉——所能感知的,也是可以进行科学分析的。”③

1-4拍——舞者分4排站定,身体微向前倾,目视前方,手向下垂,第一排分两人作互相搀扶状。

5拍——动作干净利索,成组摆出造型,托举、倒立、侧躺、环抱、下腰、迈步向前作挣扎状等,勾勒出第一个画面。日本老兵角色站在该画面中间,手持南京大屠杀时的资料,自由节奏,翻阅,表现惊恐状。

6拍——日本老兵角色双膝下跪。

6-10拍——其他舞者变换造型,侧躺在地面,绷直身体后躺,弯腰做支撑,下胸腰,托举等状,战地情侣记者两个角色相拥,后伸手探望其他舞者,手抖,眼神惊愕,勾勒出第二个画面。

以上作为舞蹈《南京·亮》的序幕,日本老兵角色参考的资料为当时战地情侣记者所记载,编导运用舞蹈造型的编法,表现出国人在面对敌人的入侵所表现出的不屈、敌人的捆绑奴役、奋力抵抗后的英勇就义、最后尸骨堆积如山。挣扎与狰狞的情绪,用不同的动作形态来体现。

3.1.2 集体舞中的节奏与呼吸

3.1.2.1 节奏

舞蹈《南京·亮》中集体舞的节奏由音乐的鼓声控制,强弱次强弱,次强与弱的区分不明显,但整体节奏偏强。节奏是该舞蹈动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有此特征,使得舞蹈动作节奏显、力度强、结构匀称。

3.1.2.2 呼吸

呼吸型与节奏型一致,4拍一呼吸,内心情感抒发和外在的舞蹈韵律相辅相成。

这一段集体舞所描绘的是国人在敌人的侵略下表现出的顽强抵抗,因此动作的力度强,身体的起伏大,高则立脚尖,挺胸腰,低则弓背弯腰,埋头。《南京·亮》中身体的每一处关节都在运用,仰脖子、五指伸展或握拳、蹲立、踢腿、伸曲臂、胸腰、弓步等。但步伐移动较为单一,也正因步伐的单一有力使整体韵感十足。

3.1.3 其他明显特征

3.1.3.1 肢体的重复性

《南京·亮》中动作的重复性,其他舞者向日本兵下跪的设置,重复了四次,这样的重复增强了观众的视觉效果,在5分30秒后,连续重复,虽然重复,但是整体结构没有发生改变,舞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跪地,人数上的气势增强,空间方位由舞台一侧向另一侧移动,舞者群体对日本兵一人,视觉效果明显。在重复中强化了各类情绪、想象。

3.1.3.2 肢体的停顿性

《南京·亮》中动作的停顿性,一声枪响,整个舞台是禁止的,包括舞者和音乐,襁褓中的婴儿被枪杀,这种情节的设置,表现在舞蹈动作上,刚才强烈的节奏型和呼吸型与之成鲜明的对比,由粗扩突然禁止再到柔情。

3.2 肢体语言情节化对人物的塑造

“语境”一词最早由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提出,他将语境分为“语言性”和“非语言性”两大类。顾名思义,“语言性语境”是指沟通中的说话;而“非语言性语境”指在时间、地点、人物、背景等各种环境影响下的形态、表情、手势等的沟通。因此“模糊的动态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确切的意义”。

以上对动作语言的刻画,最终还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而服务。一个作品需要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而人物形象又是要有动作的设置来体现。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观赏结束了,表演也结束了,正如胡晶莹所说,“也许,当作品被观赏之后,才是考验的开始,什么东西能够被留下来呢?欢快的笑声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歇斯底里的愤怒也许立刻会失去激情,留下来的应该是一种永久的情感,它在心里燃烧,渐渐地变成一个剪影,而这个剪影将会成为它的意义,并不断地诉说着它的本质。”若干年后,我也会回想到每一个铿锵有力的动作,每一个充满愤怒的眼神,回想到下跪的场景,可是在我心里留下的是对人性的思索,这才是一个完美的作品,这才是我们应该去创作、去表现的一个作品。同时要说的是,一部好的作品,通过独特的情节反映历史和现状令人反省的一面,舞蹈动作结构严谨、形式独特、表达生动,相辅相成,在情节中组织动作,在动作中抒发情感。在艺术不断创新,完善的今天,各种新的表现手法和新的意识,也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处于艺术发展的活跃时期。艺术来与于生活,同样,舞蹈也来源于这片生产艺术的生活土壤。一个好的舞蹈作品的呈现,需要在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精髓,再将这种精髓进行艺术加工,从而塑造出具有独创性的、新颖的舞蹈形象。

注释

①“用词不当”是指动作的准确性

②“错位”是指观众的理解不同于编导所要表达的意境

③资华筠,王宁,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版.199.12

[1]樊燚.肢体语言的魅力——论形体动作对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2,(17).

[2]白凌.舞蹈叙事功能及其实现的途径和方法[J].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2011.4

[3]资华筠,王宁,高春林.舞蹈生态学导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版.199.12

[4]刘青弋.现代舞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49.

猜你喜欢
身体语言舞者肢体
无臂舞者 原住民的呐喊
《郁金香》《孤独的舞者》
身体语言
肢体语言
肢体写作漫谈
身体语言对中学生的影响研究
Not to be Defined舞出风格 来自舞者的衣橱灵感
The Application of Body Language in English Teaching
颜荷:跳上国家大剧院的女舞者
面试六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