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动机问题

2014-08-15 00:53吴佳豫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动机心理情感

吴佳豫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随着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可实施的改革切入点。在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实际问题涌现出来,其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兼顾到学生的情绪、心理的问题成为语文教育者们继续解决的问题关键。

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意识,就需要教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动机入手,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策略。在学生学习中,动机作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像是在操控学生意识的一双手,推动者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而且两只手的作用不同,一只手是操控兴趣等因素的感性动机,一只手是操控意志等因素的理性动机,在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运用这双手呢?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谈及学习动机与情感的关系时,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内在兴趣,有所发现的自信感,也就是说在语文教育中最好的学习即是使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原意由此去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这要求广大的语文驾驭工作者应从教材、教学、学习模式等等各个角度去努力增强学生在语文学习时的感性动机。这只手的强大才更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应将理性动机这只手放置于辅助作用的位置。现在的语文教育存在的一大误区即是:不断通过硬性要求来让学生提高对语文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比如说家长会不断灌输语文这一学科的高考分数要涨了,这一科越来越重要了,不能忽视语文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学生的阅读动力,这种动力不是被强迫的“要我阅读”,而是发自内心的、自觉的“我要阅读”。要实现这一阅读心理的前提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了解学生现有的认知程度来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新课的衔接,而不是给学生一种全新的、不知从何入手的感觉,学生一旦产生这种感觉之后对于文本呢的学习就会产生抗拒心理,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他的著作《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假如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里指的学生知道了什么,同时指学前知道什么,学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学过之后又学到了什么。基于这一观点,教师要做的一是教学语言要清晰明了,对于文本解读不能晦涩难懂,无论哪一学科,评价好课的一大标准就是深入浅出,如何用清晰的语言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教师应该去思考的问题。二是教师要通过对已学知识的串讲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从而发散到新内容的学习。对于学生,他们最需要的心理暗示便是肯定与鼓励。已有知识的串讲会使学生产生已经掌握的满足感。在此心理条件下的阅读一定是积极有效的。其次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是情感的投入。因为语言这一学科具有十分强的人文性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就不能忽视对于情感、主题的把握。教师在备课方面,在初读课文之时,就应带着一颗普通读者的心去体会,真正的走近文本,走近作者,而不是带着一颗这篇课文究竟该怎么讲的心态。只有老师先做到全身心的投入,在课堂上才能声情并茂的讲述与输出。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想一想为什么学生读不出文章、作者的感情?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带着“应试”这一有色眼镜,应试压力不代表语文课堂上只能有清晰的知识点而没有真挚的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你有没有曾经被《小狗包弟》感动到落泪,有没有曾经被鲁迅的小说击中心房?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它小至影响每堂语文课的进行,大至影响未来的一代在社会上的情感意识。语文课堂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对于学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它承载着未来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关心的重要任务。另一方面,语文课堂还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乏味感。他们认为文章的主题无非那么几个,而且答案统一教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扩充自己,去发现课文背后更多的深层主题,带领学生寻找语文学习的新鲜感。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对于写作一直存在抗拒心理。要使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对抗的心理,教师们要积极地将创造教学意识引入到写作教学中来,使得逐渐在学生心理形成这样的认识——我是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人。要形成这样的认识,就需要教师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写作,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在平时的写作练笔中,更应加强对于这方面的训练,多选用时下热点的话题来进行,未来的写作模式将逐渐跳出中规中矩的硬性要求。随着强调个性与特色意识,那些具有独特创造性的文章才是好文章。随着改革趋势的显现,今年2014年的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部分已不再限制写作体裁,这便是走向特色创作的风向标。所以要鼓励学生大胆去写,大胆地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写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一味的去发现不足。另外学生出现在写作上的另一个心理问题就是对于作文的恐惧心理,对于作文提高无从下手。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将作文教学具象化,不要讲语言训练、写法练习等统一进行,而是有针对性的逐一开展,这样做会减轻学生对于作文的心理负担。教师应根据写作安排将想象练习、写法练习、语言练习等分成具体的专题置于一个学期某一学段进行着重开展,其中的某一练习还可再次拆分为说明文语言、美文语言等等,培养学生在模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作。

[1]朱晓斌.写作教育心理学[M]厦门: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韦志成,韦敏.语文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动机心理情感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