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丽娟 祝长飞
(1.六盘水师范学院体育系; 2.六盘水民族中学 贵州六盘水 553000)
自从我国古代原始社会宗教祭祀用的武舞开始,到现在的竞技武术表演,都离不开观众的眼睛。莎士比亚曾说过“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我们可以把竞技武术演练者看成是一个演员,那么一来,舞台就是演员和观众互动的媒介,观众通过舞台来观看演员的竞技武术表演。这个舞台是不固定的地点,可以是露天的广场,也可以是体育馆内,而最精彩的表演是在各种不同级别的举行各种武术比赛的场所。
著名社会学家戈夫曼把舞台分成了“前台”和“后台”,戈夫曼以表演为例对他的“前后两分制”进行了说明:“前台”指演员演出及宾主或与顾客服务人员接触交往的地方,“后台”指演员准备节目的地方,这是一个封闭性的空间。在社会这个舞台上有三个关键性的角色:表演者,观众和局外人。表演者可以穿梭在前后台,观众只能在前台,局外人则被排除在前后台之外。[1]
民国时期,我国开始组织一些大规模的武术表演活动,如1929年的杭州国术游艺大会。20世纪50年代,武术被立为体育表演项目,80年代后,武术开始频繁的出现在各种聚会及节目中。随着舞台水平的升级,灯光、舞美、声像、电脑技术的升级,使得武术在舞台上的表演更加气势磅礴与唯美。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一些商业活动中也会经常见到一些武术表演,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武术变得越来越舞台化,竞技武术作为我国武术的一部分,亦是如此。这样一来,竞技武术演练着,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的演员,在比赛中表演、在活动中表演、更在舞台上表演。而我们任何一个人,随时都可能成为某次表演的观众。一些此时的局外人,也很有可能成为彼时的特别观众。
在古代,原始宗教的主要形式巫术与图腾崇拜,都常凭借原始武舞来体现。[2]武舞的动作组合与武术套路有很多相似性。春秋战国时期,阵战武艺和日常武艺开始分流,练武与娱乐相结合的“武戏”开始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秦汉时期各种格斗比赛表演活动开始流行,如:角抵、相扑等;汉朝时期,以剑术为主的套路舞练表演在贵族与侠客中比较盛行;唐宋时期,娱乐武术达到了鼎盛时期,尤其是宋朝时期的勾栏瓦舍中聚集了很多江湖术士前来表演;而元朝对武术的打压则使武术走向了戏曲化化发展道路;在明代,武术套路和对练开始盛行,当时称对练为“舞对”,“舞对”更加注重其健身娱乐性;在清代,各种哲理化拳派开始出现,这种民间武术交流比较盛行。
早期我国武术用“国术”一词,1932年颁布的《国民体育实施方案》中说明“供给自卫”和“锻炼体格”是国术的两大功能。1943年的《中央国术馆成立五十周年纪念宣言》中才把武术理解为民族传统体育。武术又分传统与竞技两个方面。技击是武术的主要功能。1911年马良新武术,是竞技武术的萌芽,真正的竞技武术也就50多年历史。竞技武术主要是以套路、对抗等多种运动新方式,在保留一部分传统功法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加追求高难美的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武术更加艺术化。
竞技武术打破了传统武术的训练体系,它更加注重视觉效果,一些高难动作也很能挑战人的身体极限,更加的追求规范化。传统武术的一些理论对竞技武术并不适用。
其实竞技武术可以说是一个中西合化的产物,它既有传统武术的基础,又融入了西方体育的一些思想方法。柏林奥运会时,现代武术首次在世界大舞台上亮相,使世界人民大开眼界,从此,中国武术逐步被世人所识。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以长拳为主要内容的竞技武术逐步形成。1960年,我国武术团的出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虽然中国是武术的发源地,但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加强,一些武术项目如南拳、太极拳等,中国在世界赛场上的优势越来越少。国外一些国家选手水平日益提高,尤其是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地区。欧美一些国家的选手适应能力特别强,对武术套路的掌握能力也在突飞猛进。
中国武术在追求“高、难、美、新”步伐中,其攻防技击之含义被逐渐弱化。20世纪60年代后,高、难、美、新的武术已经成为武术的一种流向,尤其是在各种院校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武术的传统意义被弱化,对武术套路视觉效果的追求被刻意加大,这使其舞台化风格日渐增长。而1973年修订的《武术竞赛规则》,更是推动了它的舞台化。武术作为一种民族的体育文化缩影,被越来越功利化与世俗化。
现如今,各种擂台赛、争霸赛风起云涌,在各路媒体推波助澜下,这种节目的收视率在不断攀升。各路比赛在推动中国武术在世界与全国的普及与推广的同时,带来的负面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同一领域的武术比赛,弄虚作假,虚张声势,以“作秀”赚取收视率。这不仅不能更好的起到技术切磋的作用,还把武术领向了“艺术体操式”的另一个极端,逐渐在丢失自己的本性。当传播武术与利用武术赚取金钱放在同一个天平时,天平定会倾向于金钱。许多电视转播的武术比赛,其真实目的更多的是赚取收视率、赚取金钱。金钱和利益促进了竞技武术的舞台化发展。因此竞技武术在商业化发展的同时,也更加的舞台化了。
武术表演,基本上是每年春晚的必备节目之一,而且随着央视舞台上的创新,以及灯光、舞美、音响配乐的进步,武术节目的观赏性和文化内涵越来越高。例如,2013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少年中国》节目,对中国青少年的日常武术训练场景作了一个艺术化展示。节目中赵文卓先生扮演了一位武术师傅,带领一群青少年习练武术,这个节目对我国几千年来的武术文化做了一个很好地体现。节目中的服饰、音乐、LED背景墙中风景的变换,使节目具有很强的视听冲击力,增强了其观赏性。目前,各种节目中和一些商业演出中都会有一些武术节目表演。这些节目“具有鲜明的主题内容,将史事、故事、神话或者生活现象等积极向上的内容编入主题中,内容丰富,涉及广泛”[3]。这些武术节目把武术与艺术相结合,运用精美的音乐舞台效果,能够营造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艺术场景,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这些表演提高了武术的艺术层次和舞台化的发展。
随着后期我国功夫影视剧的逐年增加,给很多青少年造成了错误的视听反映,使他们以为武术就是表演。在一般人看来,无论是舞台上的功夫表演,动作片中的武打镜头,还是武术比赛中的套路拳法,都是中国武术,没有什么不同。[4]正如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真正的武者更加注重的是武术的技击性,而不是表演性。李连杰在某个节目做评委时对武术作了深刻的解析,他认为以影视剧、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表演型武术,充其量算是中华武术中的一种。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搞清楚武术的本质是什么就去习练武术,会很容易“越界”。
功夫影星李连杰因一部《少林寺》而名闻天下,使其成为了许多人心目中的英雄。随着年龄渐长,李连杰开始反思自己的“武林之路”,他发现很多当时的青少年看完这部戏后开始对武术产生了兴趣,并因此而去学武术,但他们根本就没有认清武术的本质是什么。虽然李连杰不赞同功夫影视给人们造成的误导,但他并不否认影视文化给武术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且,他认为表演类武术的寿命会很长,表演空间也很大。成龙、甄子丹等一些功夫影星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当代武术家之所以得意于艺术领域,并能功成名就,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下,我国需要功夫影视和文艺与世界进行文化的展示交流,也需要功夫影视和文艺让国人更加了解武术。但是,一些功夫电影并非出自自家中,而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那是因为我国还缺乏一些影视制作方面的高新技术,我们需要与国外的合作来提高中华武术的影响力,我们出人,欧美发达国家出资金和技术,例如李连杰主演的好莱坞功夫大片《宇宙追缉令》、成龙主演的《尖峰时刻》系列等等,这些影片不仅提高了中国功夫明星在世界的知名度,而且很好的向世界宣扬了中国武术。功夫影片其实是竞技武术舞台化的一个很好平台。
现代竞技武术的舞台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其技击本性渐少,对此情况,不少专家学者和武林人士十分担忧,他们认为舞台化的武术已经不能称其为武术。在“学院派武术”教学中,对竞技套路更高要求的追求,推动了武术的舞台化发展,但是武术的传统意义却被日渐忽视。近年来,竞技武术商业化趋势的增强,使一些大型的武术赛事都躺在了金钱的花环中。这不仅有违武术道德精神,而且不利于竞技武术的良好发展,使竞技武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影视文化对竞技武术的发展虽起到了很大的推广作用,但也误导了观众对竞技武术的真实认知,使其舞台化发展更加飞速。
纵然,由于一味的追求高、难、美,使竞技武术走向迷途,一些武术的规则的限定也使一些武术动作甚至项目在赛场上日渐退场,这些都推进了竞技武术舞台化发展的进度。使商业化的武术比赛限定了武术的真实水平,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和舞台化趋势已不可阻挡。表演类武术已成为了中国武术很重要的一部分的事实已不可更改。但我们不应忽视传统武术的发展,不应忘记武术的本质,应把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结合起来,共同发展,应还原武术的本来面目并寻求突破。
[1]刘晖.旅游民族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96.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5.
[3]成晨.当代武术发展新途径——竞艺武术[J].民族传统体育,2012,27(3):81-82.
[4]腾讯网.李连杰后悔拍《少林寺》称成龙功夫属“表演”[EB/OL].http://ent.qq.com/a/20140102/000034.htm,2014-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