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姸艳
(荆州教育学院 湖北荆州 434001)
新课程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是体育教学一次跨时代的转变,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教学背景,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简单概述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的基本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应该采取怎样的教学策略。
体育新课程技能教学的理念具体包括四个方面:技能教育价值的整体性、技能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技能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及技能教学评价的发展性。
这一点是对于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和明确规范,新的学习目标更为科学和合理,主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完整学习目标,具体包括:增强体能,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健康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所需要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导下快乐的进行体育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健康与责任并重,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发展和弘扬体育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更学习到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这五个方面的目标是在对各种体育技能综合教育功能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体育技能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整体结构观念的具体化。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教学的学习内容是固定的,对学生设置了同样的教学目标和运动技术,这样的教学会使水平不一样的学生被一刀切的设置了教学目标,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育则是提倡技能学习内容的选择性和差异性,具体是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表现出能力与兴趣,进行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只有这样能够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潜能提供良好的发挥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挖掘和发挥。
这一点体现了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要求,具体是指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当辅助者、点拨者的地位,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讲清楚规则后要求学生自主自发的进行体育活动的进行,适当的给予提示和点拨。在这样的体育课堂中,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课堂的主人,全班同学一起合作进行体育项目的开展,更能够将体育精神发挥出来,产生良好的体育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每一门学科教学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不例外。一直以来体育教学的教学评价的侧重点都是学生的技能结果,这样的测评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并且忘却了教学评价的最终意义。新形势下的体育教学评价,从关注点到教学评价方法、再到教学质量以及教学主体的评价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
在技能方面的侧重点,由传统意义上的对技能掌握情况的关注,转变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积极的情感态度、创新意识与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在评价方法上,由传统意义上的对量的关注,转变为现阶段对质的关注。
在评价主体上,将学生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使评价变成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另外,教学评价对技能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应形成新的理念。
技能教学评价的发展是一个新的阶梯,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了体育教学的教学理念,更以科学的方法和角度证明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方法的完善与改观。
上文中已经明确了新形势下体育教学的新理念,本部分针对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具体提供行之有效的针对新体育技能教学理念的教学策略。
虽然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更新颖更开放更自由,但这并不意味着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随意的,反而这样的教学更要求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进行更为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据不同学生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目标的不同设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要设计弹性化的技能教学方案。具体是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上表现出的能力和特点,进行“弹性区间”的设计,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目标与实际结果可能出现的差异,因为技能学习的教育价值,并不是技能本身固有的,可预先测量的,而是生成于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
这样的教学方案的设计完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刀切的体育教学弊端,将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科学合理的进行了系统的分层,可能对于学生来说是较为人性化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考验,这样的教学方案要求教师多考察、多元化的考核,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再进行体育活动上的评价。
传统意义上的技能教学过多的侧重于对于技能学习结果的考量,并不关注技能学习的过程,同时不注重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价值体现,这样的教育方式下的教育价值并不合理。新形势下的教育更注重教学过程,以及在教学中实现技能的教育价值。新课程把人的发展看作技能传授的根本目的,重视技能学习过程中的教育价值,因此著名学者贾齐就此提出了“曲线式教学”的构想,“曲线式教学”为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发现式”学习方式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以主动性、能动性发展为主旨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弘扬。
这一点对于体育院校有四个方面的要求。
(1)教材方面。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学进行合理的处理,要求教材要契合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育教学项目方面。体育教学的竞技项目要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的基础设施。
(3)体育文化当面。要对于民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体育活动项目,则需从组织性方面进行加工和处理,增强其教育性,对一些即将失传的体育文化进行合理的传承和发扬。
(4)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要注重于对体育中有关生产生活的部分进行培养,与教材整合,大力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确保学生的体育学习是科学合理有意义的学习。
[1]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2]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4]马仲良,王鸿春,黄亚玲.人文奥运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5]体育保健编写组.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