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英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 陕西西安 710068)
个案探讨宝鸡社火的传承与发展瓶颈①
王春英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 陕西西安 710068)
宝鸡社火起源于古陈仓,其独特的山地条件、军事地位和边塞文化融合形成了宝鸡社火发展的文化基础。本文运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采访了社火传人和社火的民间协会,查阅了大量的有关文献和实物,对宝鸡社火的发展历史、生存状态以及发展中存在一些的困难进行了深入分析,企图能为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提供思考的空间。
宝鸡社火 发展 瓶颈
宝鸡社火起源于古陈仓,是在祭神活动的基础上,借鉴戏曲、音乐、舞蹈、美术等得以发展和完善,形成的一种以人为主体,具有特定的脸谱、服装和社火把杖的流动造型艺术,集民间音乐、舞蹈、戏曲、武术、杂技、美术、工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
宝鸡社火根据其表演形式可分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两类。造型社火有步社火、背社火、马社火、车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队游演,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艺;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在场院说唱斗打表演。与社火同时游演的还有西秦百面锣鼓、刁鼓、西府唢呐、舞龙、舞狮、秧歌、腰鼓、竹马、旱船、赶犟驴、二鬼摔跤、张公背张婆、哑歌背妹、大头娃娃、面具舞蹈、喜剧表演等。
2006年宝鸡社火被国务院批准、国家文化部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宝鸡社火与远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戏剧歌舞有很深的关系,与古代民间的祭祀活动密不可分,社火虽不是民族体育项目,但它与民族传统体育同源,伴随祭祀活动的发生发展而成长,在现存的社火表演中还有诸多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元素,所以研究社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体育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有借鉴的重要意义。本文以访谈具有代表性的有河沟村的马社火、赤沙镇血社火和李家下的地社火的传人和组织者进行采访,收集到第一手的资料,试图揭开这一民俗项目的神秘面纱,寻找其发展的瓶颈,为发展和传承民族传统项目提供参考。
通过知网查阅了有关“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节假日体育活动”等方面的资料,为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还查阅了宝鸡市图书馆、陇县文化馆、陇州社火会收藏的《社火大典》、《陇县县志》、《陕西社火》、《陇州社火简介》、《陇州社火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报告》《陇州文化志》以及社火会的箱子,收藏的脸谱、化妆颜料、刀具和表演服装等等,为社火研究提供实物支撑。
2013年7~8月,对宝鸡市体育局群体科付科长、陇县文化馆苏馆长、陇州社火会的成员马先生和安先生、马社火的传人闫老先生、血社火会长吴老先生、地社火会长王先生进行了多次采访,对社火的发展历史、组织过程、表演情况、账务、管理情况、以及传承人的学习、培训、再传承情况进行了深入的了解,为本论文的撰写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地域:宝鸡地处东经106°18′~108°03′,北纬33°35′~35°06′,地址结构复杂,东、西、南、北、中地貌差异大。山、川、原兼备,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总面积26.5%,川原占总面积17.5%,呈现“六山一水三分田”格局。以陈仓区血社火,陇州社火为代表的宝鸡社火地处丘陵地区,地势高低起伏,坡度较缓,有连绵不断的低缓隆起的高地。
历史:《论衡》述:“炎帝作火,死而后社(土地)神”,后又增加了祭祀火神的活动,这样一来,就从祭社到祭火而产生了“社火”这一民间风俗活动。而炎帝神农氏就出生于宝鸡,且《礼记》又是记述周朝祭祀礼仪活动的史料,说明社火这一民间艺术已于商周时期在民间展现出来,并逐渐在三秦大地开始盛行。
尚武:素有“秦陇襟喉、关陇锁钥”之誉的陈仓,就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陈仓。陈仓区三面环山,山口关隘众多,历朝历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宝鸡习拳练武者,古代便有之,学习者众,明清两代中武举者就多达52人。明末清初,川塬地区习武人较多。在庙会和集市上常有技艺精湛之人进行武术表演,武器有刀、枪、剑、棍、抓、斧、锏、鞭、叉、钩、锤及连枷棍等,表演有轻功、软功、硬功和气功。曾在国民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多次代表陕西参加表演和比赛的“西府拳术家”董青山就是在此拜师和研习的太祖红。
在这里,因为战争和关隘的关系,汉、回、蒙、满、苗、壮、白等14个民族的人口在这里流动、迁移和融合。更多外来人口与士兵的加入,使这个兵家重地成为一个可以容纳和接收各种思想和文化的聚集地,也让民风开化的这里充满着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结。
3.1.1 概况
“马社火”,是装扮的故事角色骑在马上固定造型游演的社火,故称:“马社火”。起源有五:其一,陇州马社火源于祭祀歌舞。其二,古战场是马社火产生的主要因素。其三,民间“祭社”活动带动了马社火的传承发展。社火娱乐活动依附于祭祀活动而传承发展,祭祀活动依附于民间社火等娱乐活动而延续。千余年来的宝鸡民间“里社”的“春祈秋报”,节日盛会,祭祀社稷神的庆典活动,带动了马社火为主的娱乐活动。其四,中外文化的融合,繁荣和发展了陇州社火。帝王出巡的仪仗、庆典、中外经贸、中外文化的交流等活动,直接影响和促进了陇州民间社火活动的传承与发展。其五,历史上陇州养马为马社火创造了条件。
3.1.2 马社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匮乏。一场马社火表演所需经费包括马匹的租用,人员的补贴,服装与化妆耗材等。装一次马社火表演的花费基本在40000元左右。而这样如此一大笔费用,需要村上补贴、村民集资,以及企事业单位赞助才能筹集。从资金的筹措来看,马社火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临时性的表演活动要通过各方面的筹集和捐款方可以实现。
(2)传承人传承困难。马社火的组织和管理不需要很高的专业技术,但化妆是一门绝活和艺术。传承“马社火化妆”没有“传里不传外,传儿不传女”的说法。只要肯吃苦耐劳,对这门手艺感兴趣者都可成为继承人。因老艺人付不出学徒工资,而终不愿意去学得这可有可无的手艺。化妆的手艺不能赚钱而引不起现代年轻人的兴趣,以至于化妆艺人的儿女也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造成马社火化妆老艺人难觅传承人的局面。
3.2.1 概况
陇县辖区内河北镇李家下,位于陇县城之东北,距离县城约15公里处,坐落于两山岳之间,看似偏僻,名不见经传,然其传统文化却如村庄之建立源远流长。早在200多年前,该村以李姓为主的大户人家,耕读持家,勤俭为本,家道渐渐殷实,为防盗匪,便以北方一种普通农具——链伽演绎出链伽棍法,其章法变化多端,威武无比。
链伽社火是地社火的一种,是集棍法、戏曲、拳法、掌法为一体的社火形式,包括八卦掌、单耍链伽棍、六平棍、双人链伽棍、梅花棍、五尺棍破链伽、群英链伽棍、双人软掌、八门棍、梨花枪等武术形式。
3.2.2 链伽社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2.1 缺乏资金
链伽社火需要配备服装200多套,道具60多件,锣鼓至少两组,一组鼓是大鼓一面,小鼓三面,外加八副釵,乐器需要二胡、扬琴等。配备这些设备,除了文化局给了部分锣鼓之外,其余1万元由热心的村民自行解决。
链伽社火不像其他社火,只需要在装扮前一天召集空闲村民、安排角色来参加就可完成。因链伽社火动作主要来自武术和棍法,需要年轻力壮的村民提前几个月就进行认真训练,才能保证其动作的完整和安全顺利的表演,所以3个月的练习,也是链伽社火较大的经济和时间的投入。组织者一般不给练习者配发补助,但会提供早饭,60多人3个月的伙食费27000元,也是很大的一笔支出。
3.2.2.2 传承人传承问题
链伽社火发展过程中,武艺造诣较高的几位传承人也因为年事已高,不久将来也很难再维持链伽社火的发展。新生代的年轻人因对链伽社火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链伽社火只在节日表演,没有固定收入等方面的影响下,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这项民俗表演中来。
3.2.2.3 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和仓库也是制约链伽社火发展的影响因素
链伽社火除了服装。乐器之外,还有60多套武术的棍、枪等器械,这些东西的存放,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道具需要两间房子,现在只能分开存放在一些农户家中,如此的存放对于器械和服装的管理、维护以及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在链伽社火表演期间,需要较大的场地进行表演,才能保证观众的安全和社火的观看效果。链伽社火不像其它社火在街道就可以进行,可以边走边耍,所以能容纳60人舞枪弄棒的较大场地也是制约链伽社火展演的一个因素。
3.3.1 概况
“血社火”,在宝鸡本地也叫快活,属社火种类之一。主要将颜色、凶器、卡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造成血腥、恐怖且十分逼真的场景。宝鸡市陈仓区赤沙镇三寺村血社火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郎报仇的故事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恻刀、剪刀、链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和身体,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用,表达了群众惩恶扬善的人生观。宝鸡血社火每3年表演1次。一是为了祭神灵,祈求吉祥;二是以红火、多彩的场面庆贺丰收。20世纪80年代以后,“血社火”日益受到外界的青睐,起初应邀在附近乡镇表演,再后来到外县,外省表演,接着北京、上海、广东人千里迢迢甚至外国人不远万里上门来看“血社火”,由于“血社火”,赤沙镇名扬海内外。血社火是我国现存保持原貌、最古老的的社火之一。
3.3.2 血社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缺。举行一次社火活动的经费取决于距离的远近。血社火的社火箱是从百年前遗留下来的,化妆道具和衣服基本固定,除了维护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费用。费用主要用于包租车辆和吃饭费用。血社火将社火人物造型安装在拖拉机或者或用汽车上进行,所以八面鼓、八面锣、仪仗队、16个场景造型需要至少20辆同时出动。在本地表演,车辆要少一些,20辆车,加上参与人员的吃饭,花销基本在8000元左右,其中包含租车费、吃饭和化妆耗材等。一次外出表演至少要花2万元左右。
(2)血社火协会内部矛盾是阻碍社火发展的一个原因。国家每年给血社火的传人每年发放8000元生活补助,但其他组织者和社火会成员没有补助和经济来源。组织一次社火表演是一次大型的群众民俗活动,需要组织者、管理者和广大村民的积极参与。但民间艺人有补助,其他人没有补助,这就造成了其他社火协会成员和村民的不满,从而造成血社火协会的不团结,村民丧失了举办社火的热情,且资金奇缺使得血社火正处于停滞的边缘。
(3)节目单一,无创新。血社火一直以血腥、恐怖著称,而以典型的水浒传快活林章节一直被传承下来。从节目的更新上来说,传承血社火祖祖辈辈都在演绎同样的妆术、同样的打斗场景,经过一百多年的没有任何内容上的变化,是保持了快活的原汁原味,但同时也因为没有新鲜感,导致观众审美疲劳,失去了本地人和年青一代的好奇和兴趣。
(3)传承人的培养。在每一次血社火的表演期间,血社火的化妆都是保密的,除了血社火的传人之外,没有人知道血社火如何化妆。血社火的传承是典型的“传里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血社火传人也从不收徒。血社火现在的传人,因儿子在外求学工作,未能继承父业,女儿又不是继承人,所以血社火的传承将随着吴师傅的身体状况而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1)大型群众活动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资金的来源主要靠政府资助、民间捐款才得以完成。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是不能保证社火长期发展的原因之一。
(2)社火表演一般在逢年过节才会举办,是典型的的节日演出活动,平日外出表演的机会很少。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经费来源。
(3)传承人的继承,因为受到社会风气、观念、经济的影响,和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识的不够,致使形成民间艺术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局面。
(4)对于血社火而言,其传承上的保密性,传男不传女观念,将会导致民间艺术的失传。
(5)对于民间艺术的传承,到底是应该保持原汁原味的面貌,还是应该与时俱进,改革创新适应和满足新时期观众需求,来不断创新,是传承和发展中值得商榷和深深思索的问题之一。
[1]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ov.cn/,2012.
[2]行政区划网[EB/OL].http://www.xzgh.org/html/,2013.
[3]王志芳.宝鸡县人口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G8
A
2095-2813(2014)07(c)-0134-02
王春英(1976,3—),女,汉族,陕西渭南人,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