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①——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2014-08-15 00:54张伦厚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6期
关键词:俱乐部改革教学模式

张伦厚

(淮海工学院体育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5)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发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①
——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张伦厚

(淮海工学院体育部 江苏连云港 222005)

通过对淮海工学院体育教学俱乐部改革的措施及状况进行分析,提出在改革的过程中受到体制、学生认知、教师创新、过程管理、经费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高校 体育教学俱乐部 改革 影响因素 分析

在我国大学的培养方案中,体育课一直以必修课的形式予以强调,但长达2年的体育课学习其成效既没有体现在学生体质的增强上,也没有体现在体育爱好的养成上,教学目标与结果背离。究其根本,获取学分的功利性取代了兴趣培养的养成教育,刚性的课堂教学取代了基于个人兴趣的项目选择。近10年来,体育教学改革迈出了步伐,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和课外活动模式得以探索,但是将中国特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融合、基于体育养成教育的培养模式仍然鲜见探索。

从2008年开始,淮海工学院在学习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体育教学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经过5年多实践,学校创建了课内课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制养成教育的培养体系,建立了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体系,出版了国内首部俱乐部教学配套教材《大学体育俱乐部教程》。改革进展顺利,受到学生的热情支持,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存在的诸多问题阻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对其实施后的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为我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1 俱乐部制教学改革初衷与现状

1.1 转变教育理念,注重顶层设计,实现改革的彻底性

近些年,淮海工学院以落实学生教育选择权为核心理念大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全面落实学分制为标志的重大改革走在全国的前列,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典型。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改革秉承了同一理念,以体育为切入点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嬗变。学校成立了以分管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以改革的高起点及其彻底性为目标进行顶层设计,打破体制障碍,倾力探索一条符合国情、接轨国际的体育教育之路。

1.2 丰富项目资源,落实“三选”机制,推动个性化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生理上、心理上都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自主选择(运动项目、指导教师和上课时间)是落实教育选择权、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最佳途径。为丰富项目资源,学校开设了球类、休闲类、民族类、水上运动类等四大类二十余个运动俱乐部供学生选择,同时增加晚上、周末上课的时段,把项目、教师、上课时间通过网络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1.3 建立组织机构,实行自主管理,培养组织和社交能力

俱乐部既是体育教学和锻炼的组织形式,也具有体育社团的特征,俱乐部在教师指导下实行社团自治。在各单项俱乐部,由学生担任俱乐部的主席、副主席等职,在老师指导下全面参与俱乐部的教学、课外锻炼、竞赛、活动策划等过程的管理,具有社团自治的特征。体育俱乐部作为大学社交的主要载体之一,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锻炼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1.4 调整课堂结构,融合课内课外,实施一体化教学

在俱乐部活动中,除了正常上课外,也将学生的课外锻炼、训练、竞赛纳入课程体系,形成课内外有机联系的俱乐部结构。学生自主性课外锻炼和竞赛由俱乐部骨干来组织和管理,教师参与辅导。体育课程的成绩由课内考试、课外出勤、竞赛成绩、体质测试等方面综合形成,形成教、学、练、赛为一体的体育课程教学新体系。

1.5 四年全程参与,推动养成教育,实现体育生活化

改革突破了大学体育单纯两年课堂教学的瓶颈,俱乐部向所有年级学生开放。对于一、二年级学生,既为取得学分,也为兴趣参加。对于三、四年级学生,没有学分要求,仅为兴趣参加。大学4年学生可以选择在同一个俱乐部,也可以选择离开或转换俱乐部。以学生喜爱的俱乐部为载体,引导他们切实养成运动的习惯,实现体育生活化。

1.6 加快条件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助学生健身乐生

为指导规范俱乐部教学,出版了国内首部《大学体育俱乐部教程》。对新开设的皮划艇、水上救生、瑜伽、体育舞蹈、动感单车、台球、壁球等俱乐部项目,提供经费培训师资。与团委联合对俱乐部师生开展社团管理培训,提升俱乐部管理水平。为满足俱乐部制改革对项目和场地的需求,投资三千万元新建场馆、开辟运动项目,场地面积、项目数均实现了翻番。秉承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所有体育设施全天免费向学生开放。

2 影响俱乐部制改革的因素分析

2.1 学生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问题

当前,我国虽然在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进行广泛宣传与开展,但大多数学校还不够重视,流于形式效果欠佳。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孩子,中学期间仍然受着应试教育的影响,急匆匆地向着更高的文化成绩、更好的学校前行,而体育锻炼时间则是能减就减,中学体育课经常被其它课程挤占,使得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系统体育教育缺失,特别是培养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严重缺失。因此很难形成中学与大学之间递进式的衔接,主体缺乏了主动意识,改革效果大受影响。

2.2 学生被动挣学分的功利性问题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但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重文轻武思想影响着人们对体育的偏见。虽然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已经基本摆脱了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然而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仍深深的影响着大学生体育参与意识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通过调查发现,在没有学分要求的学生中有78.5%的学生对健康与锻炼之间缺乏参与的认识,没有形成良好的健康概念,学生的依赖意识较强,主动性较差,锻炼效果不明显,制约了俱乐部制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2.3 俱乐部管理的规范化问题

俱乐部制改革管理方面的工作,秉承教师指导下的社团自治,俱乐部活动的辅教、竞赛组织、活动开展、交流展示等工作由学生参与全面管理。调查发现,在管理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其一是俱乐部骨干在各类活动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群众基础差,工作组织缺乏责任心,多数活动的组织与内容的安排不得不由教师包办制订和安排。通过调查发现:认为俱乐部学生骨干起作用的只有31.2%,而认为完全没起到作用的占28.3%。其二是基础性管理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不健全,组织机构形同虚设,计划性不够全面和周密,俱乐部活动过程中与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延续性和衔接性尚未得到解决。

2.4 教师队伍的创新意识问题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技能化倾向较浓,教学实践过程中注入式、填鸭式的现象仍较普遍,这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个体的能力发展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对学生进行科学健身的理论与方法指导,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和健身意识观的培养。近十多年来我校都没有引进体育教师,年轻有活力的教师偏少,高层次教师偏少,部分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有的认为所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只是一种选项教学模式而已,有的认为这种模式和传统体育教学没有什么两样,只是换了一种叫法而已,没有真正理解其内涵,缺乏真正的创新意识,因而很难保证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效果。

2.5 俱乐部运行的经费问题

调查发现,除少数重点高校外,全国各类高校体育经费普遍比较短缺,体育场馆与设施相对落后,难以保证俱乐部制改革的实施。我校通过俱乐部制教学改革,体育场馆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给俱乐部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然而经费方面仍然不足,学校每年给予一些经费的支持,但是面对全校性的俱乐部工作的组织与开展仍是捉襟见肘。虽然鼓励各俱乐部会通过争取赞助的形式来创收,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暂时难以收到很好的效益,也不大可能得到企业单位或个人的大笔赞助。因而,体育俱乐部经费紧张,一些工作难以开展,体育俱乐部的改革与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对俱乐部制改革的建议

抛弃传统的、旧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观念是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首要前提。因此,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习惯为主线,以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健康意识为主导,以人为本、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

加强学校各部门对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宏观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目标制定应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合理性和超前性。要优化俱乐部内部管理机制,加强俱乐部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建立完善的财务制度、运行管理制度、俱乐部规章制度、俱乐部督查制度,建立考勤、考核制度,制定单项俱乐部的活动计划、竞赛计划和训练计划等。

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体育俱乐部教学应该采取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手段,定期和不定期地对表现突出的会员进行表扬,也可以采取评选优秀会员的办法,鼓励会员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

要通过短期学习、在职教师进修等途径,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解和认识,转变教学思想和理念,满足体育教学和学生的体育需求。同时要积极引进人才,改善教师的专业和年龄结构,以适应学校体育俱乐部制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由企业、商家等社会力量来参与大学体育俱乐部模式的运作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建议学校提高经费保障的同时,应尽快认识到体育赞助对高校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体育赞助活动,可以获得来自赞助企业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弥补俱乐部活动资金的不足,学校要对体育赞助持积极态度,鼓励企业、公司和个人对高校体育事业进行商业性赞助,并在政策上给予优惠。

4 结语

实践证明,在当前高校多种体育教学模式中,采用俱乐部制教学是一种集创新性、实用性、健身性和自主性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的体育综合能力以及体育意识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淮海工学院实施体育教学俱乐制改革,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校情的改革之路,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在广泛调研、科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运行模式,从而最终实现体育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1]谢庆伟,秦华奇.运用ISO构建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1):99-102.

[2]杜志娟.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运动,2010(8):100-101.

[3]于建兰.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运作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49-51.

[4]田忠关.于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绩效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1996(1):60-64.

G807

A

2095-2813(2014)09(b)-0047-02

淮海工学院教改研究资助项目,编号:XJG2012-1-15。

张伦厚(1969—),男,汉族,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俱乐部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改革之路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