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征服雷公山地区苗族聚居地方的几个问题研究

2014-08-15 00:47周相卿
贵州民族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雍正苗族

周相卿

(贵州民族大学 世居民族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2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雷公山地区是中国苗族最主要的聚居地区,也是历史上著名的生苗聚居地方。本文主要依据历史资料探讨清雍正年间对这一地区的征服过程。

一、雍正时期“生苗”地区与“熟苗”地区的界限探析

在清代以前,贵州名义上是中央王朝一部分,但一直处于羁縻状态,存在一些国家没有实际控制的地方,是位于内地的边疆,雷公山地区就属于这种情况,当地的少数民族民众被统治者称为“生苗”。“生苗”与“熟苗”相对。乾隆《镇远府志》中讲到生苗的三种情况:第一,有土司管理的是熟苗,没有土司管理的是生苗。[1]此种情况的生苗具体指清雍正六年以前中央王朝的势力没有渗入的地方以及贵州和湖南交界处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第二,根据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程度划分,“生苗”是指没有受到儒家文化影响的苗族,“熟苗”是指被儒家文化濡化的苗族。“九股即黑苗也,以其离王化远故曰生苗。”[1]这主要是指改土归流以后的情况。这里也间接说明台拱等地的苗族为生苗,因为九股黑苗主要在台江; 第三,“所居附近各土司地方纳粮当差能醒汉语者谓之熟苗,在大小两江以外不纳粮当差不醒汉语者谓之生苗。”[1]乾隆元年一直到清朝末年,雍正年间新征服的生苗地区赋税豁免。本文中讲的“生苗”主要是第一种含义。

在清雍正前,土司控制的地方和处于无管状态下的所谓“生苗”地区呈现犬牙交错的态势,根据历史资料的记载,今台江、丹寨、榕江和剑河县境内都存在生苗和熟苗的分界线。

虽然根据《黔南识略》的记载,台拱厅“明以前为九股生苗地”[2](P116)但这也并不是说现在的台江县地域在雍正六年以前都是生苗地区,在雷公山地区西部现在属于台江县的台盘地方就属于“熟苗”,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曾经在台盘地方的一个村寨进行长时期的田野调查,台盘地方位于台江县的西部,其地与州府凯里市的交通并不困难。改土归流前,凯里属于土司控制的地区。这里虽然也是长裙苗族,但是与东部雷公山腹地的长裙苗族在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异。

雷公山地区西南部的丹寨县境内,元代时期就设有一个夭坝土司,一直延续到清朝康熙十二年。根据史料的记载,康熙十二年前,丹寨县西部存在一个土司,康熙十二年到雍正六年期间,土司势力被迫收缩,丹寨基本上是生苗地区。雍正六年以前土司实际控制的具体范围也就是生苗和熟苗的界限及其具体变化情况已经很难考证,从属于雷公山一部分的丹寨县东部的地理条件来看,土司的势力很难进入。

剑河县的西部属于雷公山的东部,居住的少数民族基本上是苗族。民国《剑河县志》中讲到“剑河在未开辟前,人仅知为羁縻属地,而历代军事掌故向无详稽。”[3]民国《剑河县志》中讲到“雍正六年置清江理苗府是为置治之始。”[4]《黔南识略》记载,清江厅“明以前为化外生苗及黎平赤溪南洞长官司地。国朝雍正七年平定苗江后,以公鹅寨据清江形胜,建城设同知驻其地。旋以同知移驻台拱,改设通判。”[2](P119)今黎平县在剑河县的东南部,“明以前为化外生苗”的地方主要是剑河县西部的苗族聚居地方。而属于“黎平赤溪南洞长官司地”的是剑河县东部主要是侗族聚居的地方。清军征服清江过程中上奏给皇帝的一些叙述战事的奏折中,涉及到的生熟苗叙述,对于探讨生熟苗的界限也有意义。如:《鄂尔泰奏清江苗民就抚等情折》中叙述道:“公鹅一寨素称强暴,久为生熟苗夷之害”;[5](P38)《鄂尔泰奏公鹅等苗寨俱已就抚折》中叙述道:“江北岸有平复一寨,约三百余户,向属生苗。”[6](P41)这说明现在的柳川镇就是生苗和熟苗的交界处,在江北也有生苗聚居的村寨。

当时,雷公山地区东南方向的古州,唐时属兴乐郡,宋置古州刺史,明朝也曾征讨这一地区。清军征服之前清朝地方官员给皇帝的奏折《鄂尔泰奏八万古州一带苗民情形折》中讲道:“八万、里古州即元时所置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地也。……其间形势宽敞,田土膏腴,南自车寨,北抵乐乡,约长三十余里。而横阔之处,或十余里,或六七里,总计周围约有八十余里。……总计约有四五千户,男妇大小,约有二万余丁。……而于府属古州等土司,犹有羁縻之意。界内有古州江……江内现有小船,装载盐货,就近贸易,因多系生苗阻隔,不能远行。”[7](P7)这里讲的是现在榕江县城所在地车江小平原上居住的侗族。在这个小平原的西北方向就是雷公山地区。在田野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侗族居住的环境与苗族居住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苗族都是居住在高山上,侗族居住在平坝上或者河边。这里所说的生苗主要是指高山上居住的苗族。光绪《古州厅志》中讲道:“古州有里外之分,自宋至元明建寨设州设长官司皆外古州也,而里古州历代具为化外生苗,国朝雍正七年始开发而版藉之。”[8]嘉庆《古州杂记》记载:“雍正七年张经略广泗守黎平以金币贿生苗假道入省,因密记其道里山川险阻形势。”[9]这是说,经略张广泗在任黎平府知府时为了开辟苗疆,以到贵阳为名,使用金钱贿赂沿途生苗地方的少数民族,秘密侦查地形。但是《黔南识略》中讲道,雍正七年以前“皆遥以名号相羁縻,未真隶版籍”[2](P180)综合以上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开辟苗疆以前,清政府并没有控制包括今榕江县城在内的所谓古州地区。鄂尔泰上面所称的“八万、里古州即元时所置古州、八万洞军民长官司地也。” 当时是名义上还是实际控制这一地区,从现有历史文献方面看,很难考证。从鄂尔泰的描述看,在征服以前,对地理环境的描述还是符合实际的。

二、清军对雷公山地区的征服过程

雍正五年九月十六日,云贵总督鄂尔泰向雍正皇帝上奏的奏章中提出了具体的征服方略,也就是“先将八万、里古州之外通达都匀一带生苗设法布置,俾尽输城,次将通达广西一带生苗,亦如法招抚,俾各宁帖俟。两处既定,然后合之八万、里古州,开晓法纪,俾令输粮编甲,再直抵清水江,会调镇远协官兵,明张声势,却秋毫无犯,剀切化导,以招抚九股生苗,总计不过一年,料俱可以就理。”[7](P8)其总体思路是先招抚或征服月亮山地区及其周围没有纳入清王朝统治范围的少数民族地区,然后再从南部和东北部的镇远包围征服雷公山地区及整个清水江流域的生苗地区。从征服的实际过程看,并没有预想的一年那么简单。

清王朝对生苗族地区的征服始于雍正六年(1728年),主要是采用招抚的方式。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在奏折中讲道:“贵州升任按察使张广泗带领官兵,招抚黔属生苗八寨、九股等处,俱经就抚。惟丹江一带顽苗,复勾结八寨向化之苗,抗拒官兵。”[10](P25)民国《八寨县志》记载的比较详细,“张广泗督兵进剿,以八寨为九股咽喉,分兵三路入檄。朝聘帅州属土兵抵关口。苗据险以拒,朝聘躬冒矢石急进,遂破交圭、羊甲等寨。”[11]八寨的苗族民众不得已要求招抚。后丹江的苗族群众联合一些受到清政府招抚的八寨的苗族群众进行了抵抗。八寨和丹江相邻,东部的地理条件特别复杂。时至今日,也只有一条先通向东北再绕向西南的乡级公路通往县域内的东南部,非常险要。清朝的军队需要通过八寨,进入丹江的西部,这样在地理条件上才有利于军队进攻丹江。招抚八寨的苗族以后,开始移师进攻丹江。

清军遭遇最激烈的反抗是今雷山县境内的苗族群众,征服过程中使用了当时最先进的能攻数里的大炮、五子炮等先进武器。从地理条件看,雷山县的南部也是雷公山脉的南部,如果从当时的八寨(今丹寨县)直接向东北部的丹江(今雷山县)推进,由于地理条件特别复杂,肯定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现在,雷山县和丹寨县相邻,由于高山阻隔,也没有修通两个县之间的正式公路。

贵州巡抚张广泗在给皇帝的奏折中对于征服清江的过程叙述得比较详细,他采取分别找当地的人潜入公鹅寨以外的少数民族村寨游说的方法使公鹅寨孤立后,渡江攻破。根据爱必达《黔南识略》记载,“国朝雍正七年平定苗疆后,以公鹅寨据清江形胜,建城设同知驻其地。”[2](P119)民国《剑河县志》“县城之主山曰公鹅。”[12]从相关历史资料的记载看,剑河在民国以前没有搬迁过县城,公鹅寨应该是现在的柳川镇,这一带就是当时生苗和熟苗的分界县。雍正七年征服清江(今剑河县)。柳川镇一直是县政府所在地,由于下游修水库,县城已经搬迁,笔者2006年到剑河县调查时还在柳川镇的老县城里住过,现在原县城已被淹没。

《鄂尔泰奏八万古州一带苗民情形折》中讲道,黎平府知府张广泗“借巡查曹滴等处,即传知各寨苗民,齐进八万、里古州地方。该处苗民,亦远来叩接,随于所在地方设立款场,宣示皇仁。凡八万、古州地方里外苗民,同时观听,逐一犒赏,申明条约,使彼凜遵。不独毫无抗违,且皆扶老携幼,莫不鼓舞欢忻。”[7](P7)这说明在军事征服当时的古州之前,一些历史上处于土司羁縻地区的少数民族,通过侗族议款的形式被招抚。清雍正七年征服古州(今榕江县)。

雍正六年征服雷山以后从南部到达了台江的边缘。但是由于雷公山的阻隔,清军并没有从南部进攻。《台拱县文献纪要》记载:“镇远协副将张禹谟,镇远府知府方显领兵平九股苗,低台拱,兵威所慑,皆俯首听命,于是清户口,编保甲。议于台拱建城设兵,以资镇抚。十年八月,城工方兴,而九股生苗叛,传遍木刻,杀牛誓众。上九股三十寨,下九股四十寨,高坡三十余寨齐附焉。惟在浓、台拱、稿贡三寨不从,九月初六日,各寨苗俱集”[13]这是说张禹谟和方显初到台拱寨时,当地的苗族群众慑于清朝政府的兵威,表面上顺从,看到清王朝的军队要在台拱长期驻扎,对苗族群众进行统治,就采取传递刻上痕迹的木条的方式进行联络,杀牛议榔誓众进行反抗。《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所收入的档案资料也记载了清军征服台江地区的一些主要事件。至雍正十一年的上半年,清军征服台拱地区的战斗还没有结束。从史料的记载看,到雍正十一年五月,清军才完全征服现在的台江地区。

清朝的军队征服雷公山地区以及其他黔东南“生苗”地区后,设立了相当于现在县一级的丹江、台拱、八寨、清江、古州、都江六个厅,简称“新辟苗疆六厅”,设置国家官吏进行直接统治。丹江、台拱全境,八寨东部,清江西部和古州西北部的雷公山地区的苗族聚居区正式纳入国家的管理体系。

[1](乾隆)镇远府志·风俗[Z]. 蔡宗建修,龚传坤等纂,1965贵州省图书据南京图书复制油印本,

[2](清)爱必达. 黔南识略[Z]. 黔南识略·黔南职方纪略[M].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3](民国)阮略. 剑河县志·凡例[Z]. 民国三十四年剑河石印局版,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

[4](民国)阮略. 剑河县志·地理志[Z]. 民国三十四年剑河石印局版,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

[5](清)鄂尔泰奏清江苗民就抚等情折[Z].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6](清)鄂尔泰奏公鹅等苗寨俱已就抚折[Z].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7](清)鄂尔泰奏八万古州一带苗民情形折[Z].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8](光绪)古州厅志[Z]. 余泽春修,余嵩庆等纂,光绪十四年刻本,贵州省图书馆藏.

[9](清)林溥.(嘉庆)古州杂记[Z]. 贵州省图书馆藏.

[10](清)鄂尔泰奏克取丹江情形折[Z]. 清代前期苗民起义档案史料[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11](民国)八寨县志稿·职官宦绩[Z]. 郭辅相修,王世鑫等纂,民国二十一年铅印本.

[12](民国)剑河县志·建置志[Z]. 民国三十四年剑河石印局版,1965年贵州省图书馆复制油印本.

[13](民国)台拱县文献纪要·兵事上[Z]. 丁尚固修,刘增礼纂,民国八年石印本.

猜你喜欢
雍正苗族
以歌为家——在沪苗族务工妇女的音乐生活
对苗族服饰面料设计创新的几点思考
补妆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雍正:朕终于把自己毒死了
雍正:奏折上面玩段子
为了天下公平
这么痴情的皇帝我也是第一次见
苗族老照片
苗族芦笙制作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