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子安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从“贺岁片”到“大片”、从喜剧到悲剧,已经呈现出相当丰富的景观。但其中存在一个一以贯之的现象,就是绝大部分影片中都有着一个或几个魅力独特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角色与男主角一道演绎着喜怒哀乐的种种生活故事,同时还显示出比男性角色更为成熟、独立而又温情、体贴的性格特征,显示出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格优势,甚至成为了男性角色在幽默玩世或悲情追寻之后的心理与情感归属之所。由此,一种服膺女性形象、特别是依恋而推崇其母性特征的审美意味就鲜明地表现出来。
谈到冯小刚电影,人们立刻会想起葛优塑造的“北京爷”形象。作为冯氏电影的顶梁柱,葛优参演了大部分的冯氏作品。与葛优合作的女星,更是包含了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时下当红的许多一线女演员。虽然葛优幽默滑稽的演出吸引了观影者大部分的注意力,但始终并没有掩盖撑起另外“半边天”的女性角色的魅力与光彩。无论是《甲方乙方》的周北雁还是《不见不散》的李清、《没完没了》的小芸还是《大腕》的Lucy、《非诚勿扰》的梁笑笑,等等,这些女性角色既配合了整体情节的推进发展,又以独特的魅力征服了男主角,而她们的存在,更为影片在幽默或者悲情之后增添了温情与甜蜜。具体说来,这些女性形象表现出以下性格特征。
首先,冯小刚电影的女性形象多为实现了经济独立、集多种身份于一身的现代女性,她们身上带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职业女性色彩。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待业在家的“全职太太”,冯小刚电影里的女性角色都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有稳定的经济收入。除此以外,这些女性角色也不再局限于担当一种身份或角色,她们突破了传统女性身份的单一化特征。在贤惠的家庭主妇、拼搏的职业女强人,包括“第三者”形象等等身份之间,她们往往身兼多种角色。《一声叹息》中的宋晓英,既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有口腔医生这一职业角色的表现。同时面对家里的日常生活、女儿的规划照顾、医院的忙碌工作,甚至新房的购置装修等,她都处理得有井井有条、忙而不乱,在多重身份间转换自如。《非诚勿扰》的梁笑笑作为一个爱上已婚男人的“第三者”角色,在经济与生活方面并没有倚靠男人而存活。她依然继续着空乘的职业,有着自己的朋友和生活圈。虽然她也曾经历痛苦的分手历程,但那是因为她对于这份感情的真诚付出,而不是一种生存依赖。正因为这样的经济独立与人格独立,所以,这些女性人物没有成为依附男性生存的“爬墙虎”式的角色,反而成功地撑起了“半边天”,展现出独立于男性之外的靓丽风景。从这方面而言,冯小刚电影很大程度地肯定了女性的基本地位与价值。
其次,冯氏电影的女性形象大多表现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毅力等积极型的性格特征。
冯小刚电影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初始设定并不是完美的,她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但随着电影情节的发展,这些女性角色总是明显地成长、不断地完善,最后走向了成熟。以《甲方乙方》中的周北雁为例。她作为“好梦一日游”公司唯一的女性工作者,也有着自己的小性子和稚嫩的地方,但她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从来不输给男性。为帮人实现梦想,她饰演了各种有趣的角色,无论是修女、地主婆还是异域公主,作为唯一的女职员,她都将自己女性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自身也逐步走向成熟。《不见不散》中的李清更为典型。她从一个全然不懂英语的留美女佣,到用一口流利的英语自食其力地开花店、开对外汉语学校的女老板;从一个胆怯青涩的女孩到坚强、自信的女人,人生的境界经历了质的飞跃。并显示出令人敬佩的不畏困难、一次又一次地追求更好生活的毅力与勇气。《没完没了》中的小芸曾经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姑娘,单纯地相信眼前的任何事物。通过韩东的“绑架”事件,她也成长了许多。她为韩东的真诚所感动,主动帮他讨回欠款,同时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阮大伟心中的地位。面对要照顾植物人姐姐的韩东,她给予了无私的关爱和理解,并作出了与其并肩承担这份责任的选择。这一系列女性形象通过自我完善与成长的经历,闪烁出美好的人性光辉,并以这种人性的光辉吸引着男主角的追随。
冯小刚电影的女性形象被赋予了更为成熟的性格优势,这些性格优势和美好品质大多是相对于男性角色而凸显出来的。不仅如此,她们还以自己的人格优势形成了一种对于男性角色的包容、疼爱与照顾。也就是说,这种优势实质上是一种母性特征的表现。通过这种趋于理想化的女性角色设计,冯小刚电影体现出一种对于母性的肯定与歌颂。
这种母性特征在冯小刚的“贺岁片”里体现得较为隐晦,没有直接通过“母亲”这一身份来表现,而主要是透过女性角色的性格特征来显示的。影片《非诚勿扰Ⅱ》中,这一点就表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求婚失败的秦奋与笑笑在三亚展开“试婚”生活,其间秦奋幼稚而无理地装成瘫痪的老人,要求笑笑照顾他的起居饮食,甚至是洗漱更衣。面对秦奋趋于无理的要求,笑笑无奈之余也还是继续包容着他,尽量配合他;其次,得知好友李香山患有不治之症的秦奋喝多了,他与许久未见的笑笑在洗手间门口相遇,一时间所有情感都释放出来,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一边哽咽一边诉说着好友的病。看到这样失落的秦奋,笑笑也十分心疼,于是守候了他一个晚上。因为这样的一种情感设定,男主角秦奋虽然年长许多,但活得像个孩子,笑笑反而成为照顾、疼爱这个“老男孩”的一方,二人相处之下的包容与体贴,更类似于母亲对儿子疼爱的意味。这也是冯氏喜剧电影对爱情表达的独特之处,正因为这种母性特征的主导,男性角色能够更“肆无忌惮”地幼稚,男女之间的接触也显得更自然亲近。一个孩子气的男人,和一个用爱去理解和包容他的女人,这样的设定不仅显出别样的喜剧味道,也使剧情在诙谐幽默中自然地显露出脉脉温情。自然,其中就包含着冯小刚对这种具有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的欣赏态度。
如果说在贺岁片里女性角色表现的是一种母性特征的话,那么在悲剧题材电影里,冯小刚就直接以母亲的形象表现其对母性的服膺与赞颂。《夜宴》与《唐山大地震》作为冯小刚向商业大片进军的代表作品,虽然所选择的是处于不同历史时期的故事,但母性都是电影表达的核心之一。
《夜宴》是冯小刚对商业大片的初次尝试,尽管这部电影受到各种诟病,但依然是其艺术转型野心的代表之作。这部号称依《哈姆雷特》改编而来的影片,讲述了中国古代宫廷一段权力与爱情纷争的故事。与西方原著里的母子关系不同,影片中的太子与婉后之间有着更复杂的爱恨纠葛。青梅竹马的二人因为政权变更成为了母子关系。虽然太子心底深爱着婉后,但从伦理关系而言,婉后却是他须敬重的母后。婉后心里虽也爱太子,但处在权力争夺之地她必须识时务以保全自己。婉后在影片里并非是完全正面的形象,但她也试图尽自己之力一次次地保护太子,同时,随着政权需要她又展现出了想“母仪天下”的野心,其“母权”与“母性”于是在这场政治纷争里升腾起来。
如果说《夜宴》这部电影的母性表达过于畸形、特殊的话,那么《唐山大地震》里的母亲形象,就更能力证冯小刚导演对母性的颂歌意味。
《唐山大地震》里的母亲李元妮在震后失去了丈夫的同时,又面对一双儿女生死大权的选择,她选了听得到声音的儿子。因为这一选择,她承受了一生的自责与痛苦。这场地震不仅掠夺了她的幸福生活,甚至改变了她的整个人生态度。她自食其力养大了儿子,却不愿意接受儿子给予的更好的生活条件,而坚持在那个和丈夫、女儿交待了无数次的老房子里守候已故亲人,受尽自我内心的折磨。冯小刚通过对母亲与儿子方达、女儿方登之间两条情感线的描述,颂扬了这位母亲心境的艰难和母性的伟大。李元妮对儿子方达寄存了满满的期望,她希望儿子能够认真读书,将来有个好出路。方达虽然未按照母亲的设定发展,但也没有成为其生活负担,最终成功地走上了经商之路。虽然儿子在成长的路途上一直与母亲反叛、作对,但母亲在儿子心中始终有着不可撼动的位置。以下两点就是鲜明的例证:其一,方达娶媳妇的标准必须先得通过母亲这一关,不然他是断然不会娶的;其二,方达坚持结婚后生下来的孩子必须陪伴在母亲身边,这点成为了他宁愿和媳妇离婚都不会让步的条件。在方达看来,是母亲赋予了他两次生命,又为他成长付出了那么多,所以虽然在外闯荡多年,但母亲始终是他心中最重要的记挂,他不允许任何人伤害他的母亲。
在母亲与女儿方登之间,则是一段三十二年的爱恨纠葛。虽然方登得到了养父母视同己出的疼爱,但午夜梦回时分,方登还是会想起自己的妈妈,而那次生死之间的选择又让这想念变成了愤恨。汶川地震上发生的一幕幕惨烈又感人的场景,以及眼前残疾的弟弟,才让她愿意尝试着面对母亲。而那一盆新鲜的西红柿和母亲沉重的一跪则让她倍感酸楚。到最后面对自己的衣冠冢里母亲积攒多年的读书课本时,方登才明白了母亲的痛苦、也懂得了母亲的爱,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竟这般狂热地爱着母亲。通过震后一次揪心的选择,透过其后三十二年的忏悔,以及失而复得的激动与愧疚,冯小刚电影将母性深处的美好与沉重一一展现,对母亲的歌颂由衷而发,也就成为了电影里最感人的内核。
冯小刚电影里女性形象的人格优势多源自于母性,冯小刚则对这种母性持歌颂、推崇的态度。虽然电影剧本来源于不同的作家之手,但究竟是何原因使冯小刚总偏爱选择有着这类女性形象的作品呢?于是,笔者不禁心存一个疑惑:难道冯小刚的心中潜藏着一个“恋母情结”?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样的疑问,不仅因为其电影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更是与冯小刚本人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首先从其性格因素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冯小刚本身的个性中就带有孩子气的倾向。和他自己电影里的主角一样,冯小刚也是个淘气、爱逗人乐的人,这既是他孩子气的表现,也是他的个人魅力。同时,虽然身为导演,但冯小刚对剧本写作的参与度是非常高的,甚至经常自己写剧本。这样一来,电影里就加入了不少导演的切身经历或体会。葛优饰演的男主角身上的不少习惯、经历,实际上都来自于冯小刚自己,他把这些写入剧本,再通过葛优表演出来。而在现实生活中,正如电影中需要包容理解的男主角一样,冯小刚也是需要被照顾的,这方面他自己也承认:“许多良好习惯都是在徐老师的严格管理下逐渐养成的。比如说:每天坚持洗脚换裤衩,袜子穿两天就得换干净的,小便完了不忘冲水,晚上刷牙,不喝自来水管里的凉水,吃完饭擦嘴,烟灰不弹到烟灰缸外面,沙发靠垫坐拧巴了,离去前想着把它摆好扶正,挂毛巾时上下对齐,汽车里放纸巾等等”。这段文字既生动地表现了徐帆在生活中像管教孩子一般地照料着冯小刚的日常起居、对冯小刚的生活管理得细致入微,也从侧面反映出冯小刚的孩子气和需要被照顾的一面。所以,他不少贺岁片所表现出来的男主人公形象,很可能正是他自己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
弗洛伊德在解释“恋母情结”的时候,更多地将其归结到人的童年经历方面,与人的早年成长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所以,分析冯小刚是否存在“恋母情结”,也应联系其成长经历。冯小刚是一个在单亲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他父母在其年幼的时候便已离异,母亲带着他和姐姐一起生活。这样的单亲家庭导致了冯小刚父爱的缺失,母爱成为他成长生活中的全部。饶有意味的是,在冯小刚的电影里,父亲的确是一个很少出现的形象,描写父子情感而让人印象深刻的,大约只有《一声叹息》和《唐山大地震》了。他的电影更多是关于母子情、姐弟情方面的展现。冯小刚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护士,又是一个要养活两个孩子的单亲母亲,生活十分拮据。但就是在这么紧张的经济条件下,母亲从来没有耽误孩子们的教育。在那个年代学习美术是相对奢侈的,更何况是这样的家庭条件,但母亲依然坚持供冯小刚学习了美术。正是这样执着的付出,为冯小刚打下了从文艺兵到美工、再到一名电影导演的坚实基础。可以说,母爱的深厚已经刻在了冯小刚的骨子里。后来,当母亲患病瘫痪后,冯小刚坚持悉心照料了十六年。一直到母亲离世。这样的现实生活状态,不禁让人联想《不见不散》中刘元因为突然收到母亲得脑血栓的消息而放下爱情、毅然回国的情节;又不禁让人联想起《没完没了》里韩东不放弃植物人姐姐,不断拼命赚钱维持姐姐呼吸的故事;更不禁让人联想起《唐山大地震》里方达对母亲深刻的孝心。也许正因为他自己的生活里存在着这样深厚且不易的母爱,所以冯小刚毫不吝惜对于女性角色身上母性光辉的展现与讴歌。也正是因为冯小刚存在这样特别的个人成长史,相关作品中又有如此类似的艺术表现,所以笔者不能不联想到他的精神心理结构中,也许存在着一个挥之不去的“恋母情结”,并以种种艺术策略或明显或隐晦地表现出来。
人的个体精神心理是一个难以确证的存在,但不管怎样,冯小刚电影的女性形象确实存在着相对于男性的人格优势,这种人格优势又带有明显的母性特征。正是这样独特而别有意味的女性人格特征,让冯小刚电影在情侣之间出现了男性对于女性的别样的依恋感、在母子之间出现了特别的牵挂情。可以说,母性颂歌意蕴的艺术存在,使得冯小刚电影在商业文化的包装下潜藏着一种赤子之心,在悲情或调侃中坚守着一个人间温情的主题内核,从而最终总能给观众以心灵深处的温馨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