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研究综述

2014-08-15 00:42
戏剧之家 2014年18期
关键词:赵本山小品喜剧

杨 帅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中国喜剧小品根植于中国丰厚的大众文化土壤,于上世纪60年代初见端倪,从1983年的首届春节联欢晚会发轫,经过三十余载砥砺积淀,已经成为曲艺领域中色彩斑斓又比较活跃的艺术范式。中国的喜剧小品脱胎于话剧教学小品,以娱乐为主旨,充分吸收了民间艺术养分,有机的融合了地方戏曲、戏剧以及相声等艺术形式。随着国内社会的转型,喜剧小品在这三十年间也不断的进行文化指认和艺术调整,这既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领域多样性、复杂性的发酵过程,也体现出娱乐泛化的社会语境下受众不断提高的审美期待。

综观中国喜剧小品长路,东北喜剧小品在褒赞、期许、质疑和批驳的声音中成为现象级的存在,不仅集聚了赵本山及其弟子、黄宏、宋丹丹、高秀敏、潘长江、巩汉林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还衍生了东北题材影视剧和音乐作品、东北风格的综艺节目、走向大舞台的二人转及演出团体等独特的文化景观。不论是艺术表现形式、语言结构特色、表演群体、创作群体还是东北地域文化所赋予的艺术魅力,东北喜剧小品在中国大文化的格局中无疑是典型的、独特的,也是划时代的。

传媒界和学界对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的关注和解读是随着2000年以来这一现象的凸显而越发丰富的,文本的体裁上不仅有学术论文、会议综述和艺术评论,也有人物传记、采访特写和媒体述评。具体来说,截止2014年3月,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搜索平台,以“东北喜剧小品”字段全文检索,可以检索到744篇文献,其中,来自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有461篇文献,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65篇文献,博士、硕士学位论文92篇。仅2004-2013年十年间,共有文献553篇,占文献总数的74%。如果以“赵本山”字段全文检索,可以检索到3358篇文献,其中2004-2013年十年间,有2993篇文献,占文献总数的89%。通过“读秀学术搜索”,以“东北喜剧小品”字段全文检索,只能检索到2部图书,一部是科普性的读物,另一部则是现代汉语教学方向的论文集。

本文着重梳理当前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的研究现状,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重点从以下两个层次统揽,一是东北喜剧小品本体研究的现状;二是东北喜剧小品文化研究的现状。

一、东北喜剧小品的本体研究现状

首先,“东北方言热”是东北喜剧小品的次生现象,于是一些文献就从方言切入,探讨东北喜剧小品的语言特征,立论上既有正面的肯定也有批判和担忧。殷晶波认为“东北方言乡音土语通俗浅白,生动夸张,不脱实际,又接近普通话,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赵君秋认为:本土文化、中原文化、殖民文化和时代文化共同造就了东北方言,东北喜剧小品在语言上的成功归因于“合辙押韵的顺口溜、打油诗、风趣形象的歇后语、独具匠心的曲解词义、新颖独特的词语组合、出人意料的陡转话题、原汁原味的东北调和机敏诙谐的俏皮嗑” ,这些共同缔造了“东北式幽默”。另一方面,高林波,张玉梅则关注到“一些东北影视剧和小品幽默过度、语言粗俗戏谑,运用了一些歧视不礼貌等语言,‘俗’语言的文化严重影响了东北影视剧小品的广泛传播” ,对“俗”语言影视剧小品的规范及发展进行了探讨。

其次,在东北喜剧小品的叙事结构研究方面,吉林大学屈菲与河南师范大学徐洪杰的学位论文都提到了双重性和互文性的结构特色。双重性是指东北小品故事情节是双重的,分为“显性情节”,“隐性情节”,两种情节是相互联系、相互映照的。互文性是指小品可以内在连续,还可以勾连舞台之外形如政治话题、社会现象、民间传说、流行歌曲、历史传奇、风云人物等,都可就地取材。也就是说,“对这些社会性文本的戏仿、引用、反讽,使得它们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小品本身又作为一个全新的文本,被重新编织回更大的社会文本之中,以此实现了文本间的循环。”

第三,关于东北喜剧小品表演风格的研究,“戏谑”、“滑稽”、“反讽”、“二人转式”等等已经成为东北喜剧小品的显著“标签”。赫亚红从接受美学的角度阐释了东北喜剧小品的艺术特色,指出“东北喜剧小品的欣赏与批评具有圈层性特点并受到文化语境的深远影响,往往使欣赏者形成‘突然荣耀’感,具有‘戏拟’与‘戏谑’的表演特色。” 李秀云《东北喜剧小品的艺术品格探析》一文中提出:“东北喜剧小品反讽的艺术处理,让语言和语境错置,让一些乡下没见过大世面的“土疙瘩”说一些不符合身份和环境的“正经话’,就如同“光膀子扎领带”给人一种滑稽感。” 郭翠君认为:东北喜剧小品“在表演上,承袭了东北二人转的表演方式和表现手段,体现了观、演关系的真正“互动性”;在人员构成上,二人转编剧和演员直接介入小品的创作和演出。” 这使东北喜剧小品从语言的构成到演出手段的运用,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致,从而构成了完全的、自成一派的体系。

第四,关于东北喜剧小品作家、演员群落的研究,王乾荣在《中国文化报》上就“赵本山演的小品,是“赵本山小品”吗?”进行了发问,指出了“赵本山小品”是编剧、演员、导演团队共同的作品。诚然,对东北喜剧小品的褒贬不能完全将落脚点置于赵本山的表演上。马石利通过品评崔凯的影视剧、喜剧小品作品,对东北喜剧小品进行了典型性概括,他认为崔凯是东北喜剧小品的莫基人。牟心海说关注到了在辽宁形成了以崔凯、张超、何庆魁、张惠中等领衔的小品作家群体和以赵本山、高秀敏、范伟、潘长江、黄宏、巩汉林等为主的表演群体。此外还有何桑、叶沁芳、李向华、王天勇、郭振建、邓蕾等人分别对何庆魁、黄宏、潘长江、巩汉林从不同角度进行了作品研究或专访,但是总体上看对东北喜剧小品作家、演员群落的研究在篇幅和数量上是比较少的。

二、东北喜剧小品文化研究的现状

东北喜剧小品的喜剧性元素虽然是东北喜剧小品吸引受众,风靡全国的重要原因,但是,三十余年的历久常新,雅俗共赏,似乎又不单是本体之论可以解说的,因此从文化的层面探索东北喜剧小品是必须要行经的研究路线。

首先,东北喜剧小品与东北文化是互为拟像的,许多研究者对东北喜剧小品文化内涵的解读往往结合着东北的地域文化精神、本土文化记忆和东北的社会意识形态。孙艳红、张永文从东北喜剧小品中的东北文化人格特征、东北二人转现象、东北方言特色和东北文化负效应四个方面对东北喜剧小品中东北文化现象进行了透视。刘岩的《“都市外乡人”与“老工业基地”——作为“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东北表述》则从形态论的角度,将赵本山所塑造的“都市外乡人”形象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悖谬看成是“小农习性隐喻式的复写”和“自然的表达”,文章指出,东北影视戏剧作品的许多元素例证着我国大众文化发展中“后毛泽东时代”的历史景观,是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了那界定我们历史视域的封闭的意识形态”。 于海阔研究的地域性更加明显,其指出:“辽宁浓厚的戏剧和曲艺文化为东北喜剧小品的诞生提供了丰厚的土壤。铁岭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培育出了众多著名喜剧演员、编导,这为铁岭成为小品之乡提供了人才基础。” 在此基础上,独具特色的铁岭喜剧小品以拉场戏为原型在充分吸收了话剧、相声等艺术的营养后逐渐形成。张婧、陈坤的《东北文艺现象透视》,郭岩、吕作民的《东北文艺现象与东北文化》则都把东北喜剧小品现象作为东北文艺现象中的分支,从东北文化人格、东北社会世俗情调等方面进行总体概况,在例证上不仅囊括了东北喜剧小品还有东北题材的影视剧、音乐作品等。

其次,在对东北喜剧小品的总结与前瞻性研究方面,不得不承认的是:赵本山退出央视春晚转而退出小品舞台,这实实在在是个特别的时间节点,是年前后,出现了一批传媒评论如武杨的《本山小品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张英楠的《春晚小品32年演变》、潘妤的《一个小品时代远去的背影》,学术论文如张子扬的《笑的重量与长度——中国电视晚会小品的流变与前瞻》、胡德才的《论中国当代喜剧小品的兴衰》、陈寅的《赵本山春晚小品的类型嬗变》等等,都从不同层面对东北喜剧小品乃至中国的喜剧小品进行了回顾,还有黄平的《从戏剧小品的艺术特征谈小品的发展前景》、谢旭慧的《关于喜剧小品的反思与展望》则重点进行前瞻研究。一些学者对东北喜剧小品的未来持乐观态度,认为其在民间市场会大有可为。也有的学者如汤力帆在《小品,盛极而衰的表象与尚末成熟的内核——对中国小品30年发展历程某些问题的思考》一文中从电视媒体弊端、小品属性模糊、享乐文化泛滥、专业队伍与理论研发队伍缺位等方面对喜剧小品展开了文化批评,他们更希望东北喜剧小品多吸纳中国戏曲和国外的现代戏剧的艺术养份,形成新的、独立的审美品格。

综合分析文献检索数据和重点收集的200余篇研究文献,总体上看,对于东北喜剧小品现象已有不少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

第一,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的社会关注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2009年以后,集中出现了一批学术成果,大部分的成果会对东北喜剧小品现象进行整体观照,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其研究的学术价值和文化意义。但东北喜剧小品现象毕竟是个多领域复合型的文化景观,且这些研究成果多为宏论,深入程度和数量仍显不足,理论专著更是捉襟见肘,所以对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的研究既要从本体出发进行实证分析,又要结合动态的文化语境探讨文化内涵,这种系统性认识与阐释的缺乏恰恰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提供了空间。

第二,对东北喜剧小品现象的局部的、表层的研究是遍地开花的,比如说对赵本山个人作品的研究,对东北喜剧小品的语言、结构和文化意义的专项研究等,这些微观探讨中也不乏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特色的命题,比如邹贤尧提出的喜剧小品与“质朴戏剧”精神的暗合,东北喜剧小品的俗与雅、审美与审丑的争论,诗话的东北农村与文化生产,文艺娱乐化与娱乐狂欢、娱乐文化的多元价值等等,这些新的命题的确让人旁生遐想,犹如几面镜子,将东北喜剧小品的光芒折射到又一片学术的平川。当然还有一些文献或受篇幅所限,理论附着力弱,说理流于简单化了,比如一些文献只以对赵本山的相关研究为切入点延伸评说东北喜剧小品,即便是阐述精当也只是管中窥豹,对整体现象的把握缺少了一些广泛性。

第三,伴随着东北喜剧小品领军人物——赵本山2012年退出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2013年初又宣布退出小品舞台,东北喜剧小品正式进入了“后本山时代”的历史性拐点:结束了长达21年“春晚神话“的”本山制造“,人们仿佛难再际遇到一个各得其所、皆大欢喜的娱乐艺术样式——“农民的趣味受到赞赏和怂恿;知识分子则热衷于小品中的机智的俏皮话,来解构主流权力话语;市民们也有了嘲笑捉弄的对象;而中产阶级和官方则看到了稳定而和谐的秩序。” 些许的茫然之下,东北喜剧小品在中国喜剧小品舞台的”垄断性”地位或将岌岌可危——浓重的东北地域色彩如何继承,东北农民的群体叙事谁来主导,众多的研究者和媒介观察人在都为东北喜剧小品寻根溯源,相关的著述也浓墨重笔研究东北喜剧小品发展难点和困境,但对问题的匹配对策却大都略论,前瞻性的研讨也委实不足。

有鉴于此,东北喜剧小品此时或将一定时期内还将处于转型阶段,不断调整,甚至重构,在后现代语境和现代传媒的共同催化下,也许东北喜剧小品将在中国社会文化的大景观下实现一次文化回归,这还需要进一步跟进现象,动态性的展开研究。

注释:

①殷晶波. 东北方言与东北喜剧小品——东北喜剧小品语言的生成.[J].戏剧文学.2009(11):49-53.

②赵君秋. 亦庄亦谐东北话— —漫谈东北小品的语言魅力.[J].时代文学.2010(10):201-202.

③高林波,张玉梅.东北影视剧小品“俗”语言的文化阐释. [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143-146.

④张璐. 东北地方文化中的喜剧元素与电视受众的审丑心理相契合的叙事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⑤赫亚红.文化语境内的双向互动——接受美学视野下的东北喜剧小品[J]. 戏剧文学.2013(8):87-90.

⑥李秀云.东北喜剧小品的艺术品格探析[J].戏剧文学.2005(2):82-84.

⑦郭翠君.解读“东北戏剧小品”现象[N].文艺报.2003.12.11.

⑧刘岩.“都市外乡人”与“老工业基地”——作为“现代化”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东北表述. [J].枣庄学院学报.2008(3):1-5.

⑨于海阔.文化上壤与喜剧作品的特点[J].重庆社会科学2013(9):72-76.

⑩王孝坤.中国现实文化选择与发展状况的隐喻——赵本山影视文化现象的文化诗学解读和思考[j].剧作家.2005(2).

猜你喜欢
赵本山小品喜剧
命题小品——覆雨翻云
《喜剧总动员》喜剧人 放肆笑
(小品)《加班饭》
(小品)《一年又一年》
喜剧世界
“含泪的笑”——《欢乐喜剧人》对喜剧的重新诠释
论赵本山的网络媒介形象——以新浪网为例
《欢乐喜剧人》
不说话就是最好的敬业
赵本山选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