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萤者付新华

2014-08-15 00:52杨迪
文苑 2014年16期
关键词:新华萤火虫研究

[文/杨迪]

一条遍布齐膝野草的山路,没有路灯,付新华顶着一盏头灯,手抓捕虫网,每当路边草丛中闪出一丝隐隐的萤光,他就赶紧奔过去。

这是2013年10月12日晚,湖北黄陂素寺山。付新华带着学生寻找萤火虫,整晚的收获只有一条幼虫和一只成虫。付新华叹了口气。如今,他的野外寻萤经历中,这样几无所获的调查已占去三分之一,“萤火虫几乎已经成为现代人记忆中的昆虫了”。

付新华时年35岁,圆脸寸头、肩宽体健。研究萤火虫之前,他从没见过这种会发光的小虫子。2000年8月,付新华考取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选择萤火虫作为主要研究方向,他没和任何人商量。以至于很长时间,他都要面对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研究萤火虫有什么用?

萤火虫既不是益虫、也不是害虫,没人认为它可以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起到什么作用。在付新华之前,中国大陆对于萤火虫的研究一直处于空白。他的导师的专业是研究农业病虫害防治,在萤火虫方面,只能给他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更严重的问题是,没人愿意出资支持这项“非主流”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付新华所有的研究工具就是一辆自行车、一台傻瓜相机。

越深入萤火虫的世界,付新华越发现,萤火虫的生存已到了种族存亡的临界点:城市里,基本灭绝。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农村里的数量在逐年下降,退缩到深山里的萤火虫族群,由于景区不断开发,也在大幅减少。

付新华说,别看萤火虫很小,却比熊猫等明星动物重要,因为它属广泛性、基础性生物,是公认的“生态环境指示物种”,“它们在哪里消失,就表示哪里的环境变恶劣了”。

对比最强烈的是四川地区。

2006年时,付新华去峨眉山考察,在去往金顶的盘山公路上,靠山壁一侧,无数萤火虫幼虫逐水栖息。然而3年后,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付新华来到峨眉山、乐山等地,发现每立方米的萤火虫种群密度只有20只左右。

2007年五一长假,付新华曾经在北京香山植物园做过一次萤火虫展览,观者络绎不绝。然而热闹的背后却是冷酷的现实。付新华发现,参观者中,95%的城市孩子从没见过萤火虫,80%的大人在近5年内也没见过。

付新华希望仿照台湾的做法,寻找一处山清水秀、适合萤火虫生长的村落,打造一个萤火虫观赏区,既能小范围保护生态,又能为当地创造经济增长点。可是,这个创新性的建议几乎没有奏效。湖北一个村主任听后,回复他:这里的人更喜欢有一座工厂。

倒是有商家找到他,婚庆公司,或商业地产,希望购买饲养技术,或直接购买萤火虫做放飞活动。但在付新华看来,城市放飞对萤火虫来说是最残忍的事,“萤火虫靠光源吸引异性、繁育后代。在人造光源的照射下,萤火虫微弱的光芒再也不能吸引到异性的注意,整个种群也会死亡”。

既然合作不成,就自己干吧!

2012年底,付新华申请到基金,创建了国内第一个专注于萤火虫保护的NGO——萤火虫自然保护研究中心。与此同时,他开始在湖北黄龙湖生态农业区做着新的尝试——实验室人工养殖技术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付新华说,他一直有个梦想,未来的孩子们能够躺在夏日郊外的草地上,一边看繁星,一边数飞来飞去的萤火虫:“一只、两只、三只,错了,哈哈,再数……”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3年第39期

猜你喜欢
新华萤火虫研究
踔厉奋进续写新华章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萤火虫
乱发脾气的小熊
萤火虫
抱抱就不哭了
夏天的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