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城山听鼓

2014-08-15 00:43刘兆华四川
四川文学 2014年17期
关键词:鼓槌鼓声大鼓

刘兆华(四川)

鼓城山听鼓,是一种浪漫,是一种风情。宛如浩瀚宇宙间飞来的亦真亦幻、飘飘渺渺的天籁之音;恰似穿越时光隧道,从原始战场传来的进军鼓角和金戈铁马之声;更像山里人们敲响的喜庆丰收的欢快锣鼓!其情、其景、其声、其韵,给人一种神奇而迷醉的快感。只有亲临鼓城山,才能体验和品味其中美妙的内涵。

鼓城山位于秦巴山北部的旺苍县境内,两个形似鼓状的山峰矗立在海拔1400米的山梁上。远远望去,两个一大一小的圆形山包,山腰向外凸出,山顶呈圆平面,恰如两面平放的大鼓,鼓城山因此而得名。鼓城山的来历,当地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有人说是远古巴国国王抵抗外敌入侵,取得了胜利,巩固了疆域,便在全巴国敲锣打鼓狂欢三天。国王带领朝廷乐队来此山上,与山民同乐。鼓手们打了三天三夜的战鼓,鼓声越擂越大,响彻云霄。第四天两面大鼓便嵌在山梁上,长成两面山鼓。从此以后,鼓城山人与鼓结下了深深的情缘,演绎出许多魂牵梦绕的故事。

每当大旱之年,人们乞求风调雨顺,都会在鼓城山上擂响十面大鼓。 “咚咚锵锵”的鼓声滚向天际,在白云间弹跳,又滑向山谷,在溪水间流淌。神奇的鼓声驱走了旱魔,方圆数十里都会普降喜雨。每当村民们家里婚丧嫁娶,或者驱赶病痛灾难,都要请鼓乐队,敲打一天一夜的锣鼓,吹响一天一夜的唢呐,抒发情感,寄托思念,消灾避难,迎祥纳福。不同的事由,那鼓声有异,鼓点有异,韵味有异。只有生活在鼓城山的人,才能听懂不同鼓声的真正含义。每年春节,村村寨寨都要把红色大鼓和拴着红绸的唢呐,搬到鼓城山上,把欢乐的锣鼓从除夕夜敲到正月初七,把吉祥的唢呐吹到正月初七。似春雷滚动,像春风吹拂,催灿了山花,绿了树木,蓝了溪水。

鼓城山的鼓响了数千年,鼓城山的人把鼓声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精神,作为美好明天的希望和象征。更可贵的是鼓城山人承传了鼓的神威和风采,如今的鼓声是另一种风格,另一种情操。

每年初冬,旺苍县红叶节在鼓城山下开幕的那天,鼓城山人抬来12面红色大鼓,12位鼓手是身穿传统红色服饰的山村少女。领队的少女举起红色鼓槌 “咚、咚、咚”、 “梆、梆、梆”使劲地敲打6下,拉开鼓声表演序幕。12对鼓槌在12位红衣少女手中舞动。随着少女身姿的扭动和长长发辫的左右甩动,鼓声由低到高,由疏到密,由慢到快,由低沉到高亢,由高亢到激越,鼓声飞出山涧,飘过树林和山峰。大地已变成一部巨型钢琴,那鼓便是硕大的琴键,任凭12位仙女尽情地弹奏,演奏出一曲奔放热烈的交响乐。那鼓声高一声,快一声,深厚粗犷,如骤雨倾泻,雷霆伴奏,更似万马奔腾,金戈相搏。是何等的神奇壮观啊!

红色大鼓、红色鼓槌、红衣少女、红叶满山、红旗招展,把鼓声映衬出红色的声浪,红色的旋律,恰似落红遍地,血染疆场。把人们带进了1933年红四方面军进入旺苍的血色岁月。当年旺苍人民敲着红色大鼓踊跃参加红军;敲着红色大鼓庆祝木门会议召开;敲着红色大鼓欢庆反围剿胜利。鼓声中的理想,鼓声中的勇猛,鼓声中的爱憎,鼓声中的情结,就在这热烈磅礴的气势中点播、发芽、茁壮成长!

如今,鼓城山已成为人们游览观光的名山,鼓城山的鼓声,是享受传统文明的文化大餐。当游客们畅游完苍王峡、七里峡,再上鼓城山听鼓,都会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夜幕降临时,好客的鼓城山人,燃一堆篝火,献上山里的土特产,表演山里独特的 “上刀山”、 “下油锅”、 “过火海”、 “踏铧铁”等古老杂耍。 “咚、咚、梆”、 “咚、咚、梆”,一阵紧密激昂的鼓声响起,穿着古老戏服的男女登台表演传统傩戏。

女唱:

春来无处不飞花,

桃红柳绿发新芽。

妹想情郎睡不着,

半夜来到桃树下。

男唱:

叫声妹妹你别怕,

桃树下面有石坝。

缠缠绵绵到月落,

天亮回去见爹妈。

鼓声、唢呐声、歌声交织鸣唱,悠扬婉转,优美的旋律乘着习习山风,踏着哗哗流水,回荡流淌,低吟浅诵。鼓城山和七里峡都在轻歌曼舞。

猜你喜欢
鼓槌鼓声大鼓
大鼓里有什么
红蓼红了
娃娃敲鼓
一面鼓
你好,腰鼓
神奇的大自然
麻雀
张大鼓剿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