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新驾手马克·菲尔兹

2014-08-14 10:23祝跃
中国经贸聚焦 2014年6期
关键词:穆拉菲尔比尔

祝跃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执掌福特8年、成功帮助福特避免破产并且扭亏为盈的艾伦·穆拉利(Alan Mulally)选择了功成身退,他的继任者为首席运营官马克·菲尔兹(Mark Fields)。

“这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时刻。”菲尔兹回忆起他得知任命时的情景时说道,穆拉利和福特执行主席比尔·福特(Bill Ford)在4月30日中午走进他的办公室对他宣布了这个好消息。“艾伦说,‘首先,要恭喜你,然后他说他很高兴能够顺利地完成权力交接,这对福特、他和我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事。”菲尔兹回忆道。

第二天,福特正式宣布菲尔兹将于2014年7月1日正式接替穆拉利成为福特的CEO。比尔·福特在致辞中表示:“我们要感谢穆拉利这几年对福特所做的贡献,他的不懈努力不仅仅让福特避免了破产的悲剧,也为我们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祝福他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切顺利。”耶鲁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杰弗里·索南菲尔德(Jeffrey Sonnenfeld)评价穆拉利为美国汽车史上最伟大的CEO之一。“他在困难的时期提升了士气,很少有像他这种类型的逆转型CEO。”

告别传奇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而传奇的继任者也自然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汽车行业分析公司AutoData Corp副总裁大卫·卢卡斯(David Lucas)认为菲尔兹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看到菲尔兹身上有着汽车人的特质,他了解产品,而这正是福特所需要的。”

看好菲尔兹的并非卢卡斯一人,穆拉利就表示:“马克是(福特CEO的)不二人选,他有一批富有经验、专注于工作的管理团队的支持,福特在他的带领下会有光明的未来。”

同样,菲尔兹对于自己的前任也是不吝赞美,他坦言自己从穆拉利身上学到了很多担任CEO的技巧。“他从来不介意分享自己的经验。”他说,“他的招牌式微笑和拥抱已经成为了福特的标志,我可能不会这么做,但我会将他带给福特的管理方式和文化继续下去。”

两人的互相赞扬表明了他们亦师亦友的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媒体会一直称菲尔兹为穆拉利的左臂右膀。不过,两人合作的开始并非那么和谐,当2006年比尔·福特深感自己没有能力在困境中挽救福特而决定让出CEO职位的时候,作为福特北美区总裁的菲尔兹一开始也被视作候选人之一,但是福特最终选择了时任波音CEO的穆拉利,这样的安排让菲尔兹觉得自己没有得到重视而产生了离职的想法。

“我当时花了很长时间去和马克沟通,希望他不要轻易做出离职的决定。”比尔·福特回忆说,“幸好艾伦在波音35年的工作经历让他名声在外,马克也同意与这位空降的CEO合作来看一看究竟。”

而对于穆拉利来说,菲尔兹让他刮目相看的是他上任后不久发生的一件事。上任伊始穆拉利决定每周四召开一次高管会议以汇报各个部门的业务状况。在一次会议上,几乎所有高管都拿出一片绿色或黄色的图表,向穆拉利阐述自己的部门在哪些方面成绩稳定,又会在哪些方面有着什么样的前景。但是穆拉利很快就失去了耐心,说:“我们去年亏损了140亿美元,你们居然现在说一点问题都没有?”

这时菲尔兹站了出来,他拿出一张满是红色下滑箭头的图表,向穆拉利说明“一项技术问题会让福特新锐界推迟面世,这会给公司造成不小的损失”。

菲尔兹的坦白让其他在场的高管一片静寂,但是穆拉利却鼓掌说道:“马克,这是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很高兴你能理解,请问你需要其他部门提供什么样的协助吗?”

这次后来被很多媒体和分析师称为福特转折点的事件奠定了穆拉利-菲尔兹组合的基调,后来穆拉利让菲尔兹成为这类会议的主持人,专门收集各个部门的问题并且让有关联的部门参与解决问题,而且它还打破福特以前“报喜不报忧”的官僚主义作风,让菲尔兹开始的、穆拉利欣赏的“报告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做法成为福特文化的主流。

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事件让福特逐渐摆脱各个部门独自为营、互不相干的状况,让穆拉利的“一个福特”(One Ford)的政策在公司文化层面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由此菲尔兹也被穆拉利的管理理念折服。“艾伦是一个很棒的老师。”他在5月1日的任命发布会上表示,“你知道‘矩阵管理很困难,以前这在福特就是一条虚线——人人都知道它重要,但是却没有人实现它。在45分钟的会议里,艾伦站起来,走到黑板前,用力地写下‘一起工作(Working Together),然后他问我们,‘我们就不能在一起合作吗?这是他带给我们的启迪之一。”

随后菲尔兹就成为穆拉利忠实的追随者。穆拉利开玩笑地表示福特内部没有人比菲尔兹花更多的时间与他待在一起。“他总是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最后只能告诉他我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教给他的了。”他说。

而菲尔兹则表示他从穆拉利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一课就是相信他人的力量。“我变得更善于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也学会了问正确的问题,而且知道不可能从一个人身上获得所有问题的答案。”

逆转大师

当然,福特这次的CEO交替并不是简单的“师傅传位徒弟”,比穆拉利在福特工作时间要长得多的菲尔兹早在成为后者的追随者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用比尔·福特的话来说,“在马克为福特工作的25年里,他完成了我们交给他的各种各样的任务,增强了福特在世界各地的多个业务”。

比尔·福特所指的任务中的第一个是在2000年,当时39岁的菲尔兹被派往日本,担任由福特控股的马自达CEO。他的任务是让这家企业扭亏为盈,不过菲尔兹一开始的工作也不顺利:很少打领带、说话速度飞快、喜欢开着一辆红色跑车的他在当地人看来又是“一个傲慢无礼的美国人”。endprint

但是菲尔兹很快就用实际工作消除了人们的怀疑。他改善了马自达内部的官僚主义作风、削减了部分工作岗位、重塑了供应链甚至关闭了马自达在其故乡广岛的一座工厂。更重要的是,他重塑了马自达的产品线,引进了更具有驾驶乐趣的运动型车型,这样的车型不仅仅在日本市场大受欢迎,也成为未来很多福特车型的基础。在他的帮助下,马自达在2001年就实现了盈利,菲尔兹也因此成为汽车界的一颗新星。

“他很年轻,但是他在处理手头的工作时就像一个童星知道如何在镜头前表现自己。”曾经和菲尔兹在日本接触过的丰田前高管吉姆·普莱斯(Jim Press)说,“他运营马自达所取得的出色成绩为他在日本赢得了很高的评价。”

2002年,菲尔兹被调往欧洲,担任福特首席汽车集团(PAG)的董事长,该集团集中了福特花费120亿美元收购的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沃尔沃以及来自美国的林肯等豪车品牌,不久之后他又被任命为福特欧洲区总裁。在欧洲他的任务同样是帮助PAG和福特欧洲扭亏为盈,他同样尝试用降低成本、削减产量、让不同品牌间分享零部件来完成目标。不过菲尔兹虽然让福特欧洲在2003-2004年暂时实现盈利,但是福特的豪车业务依然在走下坡路。随后上台的穆拉利按照“一个福特”的政策将福特在欧洲的豪车品牌一一出售。

尽管没能在欧洲取得成功,菲尔兹在福特的职业生涯并没有受到影响。2005年,他被任命为福特北美区总裁,负责当时福特最大的、同时也是亏损最严重的美国市场。上任后不久他就他制定了“前进之路”(Way Forward)计划,包括裁员4万人、关闭12座工厂、削减经销商规模,同时在产品线方面决定在保持福特招牌产品皮卡对于消费者的吸引力上也增加一些柔美、运动型的车型来吸引女性和年轻的消费者。

而为了推行这些计划,菲尔兹展现了当时福特罕见的强硬姿态,他发现之前北美区的改革方案与他的“前进之路”的内容差不多,但是执行方式却“过于礼貌和温柔”。“在危急时刻,保护公司的生存资本是最主要的,礼貌可以靠边站。”他说。于是,在上任后一次巡查福特在迪尔伯恩(Dearborn,福特总部)展示厅的时候,一位员工问他是不是要为自己工作担心的时候,他直言不讳地表示:“当然,你们应当担心,这是一个很好的激励因素。”

“我想给所有的福特人传达一个理念,让他们不要再有‘哦,这件事就这么算了的想法。”他随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实际上,这种强硬的姿态也得到了穆拉利的支持,后者在上任后加快了“前进之路”的推进步伐,并且帮助菲尔兹解决了福特一直都在努力实现、却因为经销商阻挠而屡屡碰壁的 “削减经销商规模”的计划。

这样的计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9-2011年,福特的利润达到了295亿美元,基本填平了2006-2008年亏损301亿美元的坑,菲尔兹的北美市场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贡献者。2013年,福特在北美市场实现营业利润88亿美元,弥补了欧洲和其他市场23亿美元的亏损,它的利润率高达10%,是行业平均水准的两倍。

正是北美市场的抢眼表现,菲尔兹在2012年被任命为福特的首席运营官,在那时,就有人猜测他将会是穆拉利退休后新的福特CEO。

接受挑战

尽管菲尔兹被认为是福特的逆转大师与穆拉利的左右手,但是有很多人认为他与福特CEO的职位并不相配,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他的一些做法并不符合这个岗位的要求。

2006年底,在菲尔兹向北美市场的数千名福特员工宣布他们被裁员的消息后,他选择了乘坐公司的公务机回家与家人团聚。实际上,自担任北美区总裁以来,每周坐公务机回家成了他的习惯之一,然而在形势严峻的2006年,他的行为却成为媒体、福特员工和经销商抨击的对象,尤其是他们得知每一次他回家的成本达到5000-7000美元以及在2005年第四季度耗费了公司21.4万美元的时候,这种抨击更为强烈,甚至传出了要菲尔兹滚蛋的声音。

比尔·福特承认如果不是穆拉利的坚持以及公司内部找不到替代者的话,也许菲尔兹在2007年就离开了福特。不过菲尔兹在2007年1月承诺不再使用公务机,同时也答应在今后会确保个人行为不会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

“福特在过去几年里的艰难时光让菲尔兹懂得谦虚。”耶鲁大学的杰弗里·索南菲尔德说,“他总是能学得很快,不论是从穆拉利还是从他自身的经历那里。”菲尔兹则说自己必须从过去的经历中学到新的东西。“有人说这样的你不好,你就要反思他是不是对的,然后决定怎样丢弃那个不好的自己。”

如果说“公务机风波”只是人们对于菲尔兹行事风格的质疑的话,那么人们更加担心的是他的管理经历能否胜任福特目前的要求——毕竟菲尔兹是以“扭亏为盈”见长,而现在福特的状况则更需要能够“守江山”的人。

在分析家看来,菲尔兹执掌的福特主要面临的任务有:如何顺利地将铝制皮卡推出并且保持它对美国消费者的吸引力;如何保全甚至提高林肯品牌的价值;如何逆转欧洲市场的颓势;如何在中国市场进一步发展;如何解决日益频繁出现的质量问题;如何处理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带来的挑战……

如此长的任务单表明尽管菲尔兹接手的是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福特,但是他的任务绝不轻松。再加上作为穆拉利的接班人,人们难免将其与穆拉利相比较,索南菲尔德担心如果人们以穆拉利为标版来期待菲尔兹的话,很可能会给这位新晋CEO带来很大的压力。

“与不久前接任通用CEO的玛丽·芭拉(Mary Barra)一样,菲尔兹也面临着前任太过耀眼,导致自己起点比较高的尴尬境地。”索南菲尔德说,“我们只能期待他之前的丰富工作经历能够教会他如何应对这些问题。”

在谈及福特未来的政策时,菲尔兹表示公司会一如既往地坚持穆拉利制定的“一个福特”政策,在全球发布统一的产品、采用统一标准的零部件、提供统一的服务。“我们需要马上展开工作,一刻也不能停。”

“我相信马克已经做好了准备带领福特走向未来,”比尔·福特说,“福特将会在艾伦打下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就。”endprint

猜你喜欢
穆拉菲尔比尔
最终,菲尔兹奖二次花落女得主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康菲尔科技
吃书的狐狸
看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