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各月份雅称

2014-08-14 12:30
文史博览·文史 2014年5期
关键词:梧桐树梧桐小品

人有别名,一年的十二个月也有别名或雅称。农历一月称正月,此外还有首阳、陬月、孟春等名称;二月又称绀香、杏月、仲春;三月又称莺时、桃月、季春;四月又称清和月、槐月、孟夏;五月又称鸣蜩、端月、榴月、仲夏;六月又称荷月、伏月、季夏;七月又有兰秋、巧月、孟秋之称;八月有南宫、桂月、仲秋之称;九月有玄月、菊月、季秋之称;十月称阳月、小阳春、孟冬;十一月称辜月、葭月、仲冬;十二月称冰月、季冬、季冬。

各月的别名雅称大都有它一定的含义。比如三月桃花开,故称桃月;五月有端午节,石榴也在此时开花,所以有端月、榴月的称谓;七月称巧月,是因为七月初七乞巧的缘故;而八月则是桂花飘香的时节,故也得了个桂月的雅号。

月之别名常见于许多古文、历表、年表之中,如不称一月而称孟春,不称三月称桃月,确实给文章润色不少。

“小品”原来是佛经

中国人过年过节图个热闹开心,所以各种晚会和文艺汇演,都少不了“小品”这一曲艺形式,《吃面条》《超生游击队》《卖拐》等都是非常经典的小品段子。但其实,小品原是佛教经典的称谓。

“小品”一词最早见于后秦弘始三年(401)佛教高僧鸠摩罗什翻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把全本27卷译本称作《大品般若经》,简称《大品》;节本10卷译本称为《小品般若经》,简称《小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中说:“(东晋)殷中军(浩)读小品,下二百签,皆是精微。”中唐诗人孟郊《读经》有:“经黄名小名,一纸千明星。”

由于佛经中有全本《大品》和节本《小品》之分,后世就将文学作品中文章短小,随意写成的杂记、随笔称为小品,近代又把那些针砭时弊、生动鲜活的舞台小剧也归属于小品。

(天和)

为何梧桐代表悲伤

我国古代诗词中出现“梧桐”的地方很多,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更兼细雨”等,其感情基调大多是悲伤的。

古代诗人为什么喜欢用梧桐树来表达悲伤呢?

第一,古代人们喜欢种植梧桐树。有必要说明一点: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树不是今天的法国梧桐。前者科属为“梧桐”,后者科属为“悬铃木”;前者树皮呈青绿色,后者树皮呈灰褐色或灰白色;前者果实味道香甜,后者果实味道苦涩。唐宋时期,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水井边种植梧桐树,因为它比较干净,而且枝繁叶茂,夏天可供人乘凉。“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蟋蟀鸣洞房,梧桐落金井”等诗句就是明证。

第二,古代有“梧”是雄树、“桐”是雌树的说法。因此,梧桐可用来比喻男女情爱。例如,孟郊《烈女操》诗有“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的句子。后来也有拿梧桐半死比喻丧偶的,如白居易《为薛台悼亡》诗有“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的句子。

第三,跟梧桐树的一些特点有关。梧桐是一种阔叶植物,雨点打在叶片上,声音容易被人听见。另外,秋天梧桐叶纷纷掉落,容易给人萧瑟、凄凉之感。梧桐树干还是制作琴瑟的上佳材料,雨声、琴声可以相通,如泣如诉,有助于表达伤感之情。晏殊就在《梧桐》中说:“可以为琴,春秋和声。”endprint

猜你喜欢
梧桐树梧桐小品
梧桐妈妈有办法
《临宋人小品》
写信的梧桐树
梧桐树下
梧桐
小梧桐树的烦恼
一棵梧桐树
世相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