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红
摘 要:教师如果能因地制宜,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练笔,就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就能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渠道。
关键词:地方资源;促进;作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如果能因地制宜,积极地挖掘和利用地方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练笔,就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教师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挖掘学生的写作潜能,才能为作文教学开辟一条新渠道。
一、品民风民俗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各个地区民俗民风不尽相同,且有其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因此,可以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让他们多方面接触社会生活, 更多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民风。例如,正月里拜年祝寿,耍社火;二月二吃豆豆;五月端阳吃粽子,点山,插柳条;八月十五吃蜂蜜,吃水果,吃月饼,合家团聚;十月初一送寒衣等等。在通渭诸多淳朴的民风中,以下几种更值得注意。
(1)通渭小曲。通渭小曲是流行于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民间传统小戏剧, 是民间艺人在陕、甘、宁、青民歌的基础上吸收和糅合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而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其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脚本故事浅显易懂,集中体现了老百姓的纯朴善良、忠厚老实的人性特征和男女之间追求美好爱情的执着精神,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深受人们的喜爱。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通渭小曲戏入选其中。
(2)书画。盛夏时节,行走在通渭县城街头,鳞次栉比的画廊引人注目,出售“文房四宝”的店铺引人驻足。在一个个画廊、书画店,不时可以看到名家前来交流献艺的书画信息,以及书画义写、交易的场景。走进农户家中,家家挂书画、户户爱书画、人人练书画的情形,更烘托出浓郁的文化氛圍。“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话。一个曾以干旱贫困出名的大县,如今以“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翰墨飘香之地”而闻名遐迩。
(3)通渭社火。八方社火闹元宵,平襄古镇涌春潮。社火在通渭已流传很长很久,大年正月初三过后,社火队都会不约而同地开始准备,称做“出马”,正月十四、十五,是最红火的时期,阵容庞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乡土气息。通渭社火,作为当地民间艺术瑰宝,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传统习俗而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通渭这些别具特色的本地民情风俗能为学生创造一个遐想驰骋的空间,也为练笔提供了一块难得的宝地。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留意身边的乡风民俗,让他们去参与,去体验,去领略不同的节日特色和民俗习惯,从而获得真情实感和发现, 寻找作文的契机,写出别具特色的作品来。
二、收集民谚俗语
民谚俗语是民族文化的通俗形式,这些民谚俗语在今天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人处世等方面,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知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积累。如在讲保护环境时,引用了 “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人畜受害”这一顺口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在讲“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有推动促进作用”时,引用谚语: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些民谚俗语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赏名胜古迹
“重视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每一个地方,都曾经经历过历史的洗礼,也必然留下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人文文化、建筑特色、民族风情等特点。在通渭,有能治百病的陇上神泉——温泉,有绚丽多姿的桃岭红霞,有被乾隆御封的玉狼山,还有榜罗红军纪念馆,有秦长城遗址,有南山烈士纪念碑……我们就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游览古迹,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怀,拓宽他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作文素养。
四、收集整理民间故事、地名传说、名人轶事
陶行知先生说,写真经历,真体会,真感受,这是解决写什么的最好办法,有深切感受写出的东西才能表达真情实感。通渭地域较广,口音较杂,百姓生活中融进了许多的民间故事、传说、名人轶事等。这些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大多生动形象,学生很感兴趣,我们可以直接让学生通过问家长、访老人,然后整理成文,在同学之间交流。随着长时间的积累,作文周记中出现了大量写当地民间传说,名人轶事的作品。
五、尝地方小吃
通渭有肉鲜汤浓、香气四溢的羊肉泡馍,有可凉可热、四季皆宜的面皮,有清凉解热、去淤止血的荷叶饭,有肉质油嫩、肥腴丰美的驼峰炒五丝,还有懒疙瘩、荞圈等。我让学生回家边品尝边注意这些美食的味道、做法等,然后写出别具特色的习作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蕴,引发学生在各个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教师应从课堂到课外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让学生对生活有精微的发现和感受,把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情感体验融会在一起,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通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