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 518060;2.深圳华汇设计有限公司,深圳 518060)
当前空气PM2.5污染,水和食品安全事故等等的环保问题,让人们对环境越来越关注。恶劣的环境是人们不良生产和生活行为造成的结果。那么,在中国的城市情境中哪些因素影响着人们对环境的态度,环境态度又是如何对环境行为发生作用,这是本次研究重点关注的问题。在环境研究中涉及的环境态度概念基本有两类:一是指的人们对一般环境的态度,这是广义的环境态度;另一种是特指对某种环境行为的态度(例如针对节约用水的态度) ,可称之为狭义的环境态度。本文所用的环境态度指的前者。在相关文献中,与环境态度相关的概念还有环境意识、环境情感、环境关注等。环境意识是指人们对环境的敏感性和认知,环境情感是指人对环境的主观感受,环境关注指的是人对环境的关心程度,环境态度则包括了环境意识和环境情感,是人们对环境的客观和主观的综合反映,环境态度还体现了人们对环境的价值判断。因此,环境态度与这些概念的内涵有相近或交叉的地方。根据Fransson、Stern、Schultz和武春友等学者的研究,可以将环境态度划分为三个维度:环境敏感度、环境关注和环境价值观。
在环境研究中,环境行为一般指的是环境中的行为,但是在研究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相互关系时,武春友等学者认为环境行为是指能够影响生态环境品质或者环境保护的行为。而不同领域的学者对环境行为有不同的称谓,例如Poortinga等称之为环境行为(environmental behavior);Gatersleben等称之为积极的环境行为(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tern 称之为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Hines 等称之为负责任的环境行为(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Kaiser等称之为生态行为(ecological behavior)。虽然名称上有所不同,但内涵一致,都强调个人主动采取行动来解决或防范生态环境问题。而本文所探讨的环境行为主要为居住者身体力行地对日常生活行为所遇到的环境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来实现环境保护的行为,和Stern称之为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相似。
根据心理学中“态度影响行为”的基本观点,在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研究上,国外学者们提出了一些理论框架。例如Ajzen提出了经典的计划行为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Guagnano,Stern和Dietz提出的ABC理论,认为环境行为(B)是个人的环境态度变量(A)和情境因素(C)相互作用的结果;Hines等提出的负责任环境行为模式。而上述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态度是预测环境行为的重要因子,与环境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国内针对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研究还很少,特别是实证的研究更少。除了武春友、孙岩对国外相关理论的总结和介绍以外,2008年,唐明皓等学者对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三市的城市居民进行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人口变量上进行了分析;常跟应、李曼等学者在兰州进行了“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专题研究,通过对兰州市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公众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邵凤娈等对济南市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环境意识的问卷调查。2009年,余勇等学者对湖南武陵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进行了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
本课题以部分深圳城市居民为对象,试图对我国城市居民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进行一次实证研究。深圳是一个人口流动量很大的,以年轻人为主要群体的移民城市。我们通过体现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不同变量的观察项来设计调查问卷,尝试探究人的个体差异对环境态度的影响,以及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
本次问卷主要涉及被试者基本信息、环境态度、环境行为与环境问题等几个方面,共20个小项。环境态度方面分为对“绿色、生态、环保”这些词的认识来源及其熟悉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程度,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态度等4个小项。环境行为方面分为主动参与绿色环保活动的程度,植树养花的习惯,交通方式的选择,水的循环利用,塑料袋的使用程度,垃圾分类等6个小项。环境问题部分内容不在本文中论述。2012年,在深圳大学的环境心理学课程教学中,我们请该课程的同学参与对城市居民进行问卷访谈,问卷被访者均为深圳居民。本次调查回收到问卷337份,其中有效问卷329份,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接近为3∶1。问卷数据收集后利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0对原始数据进行频数分析、相关系数分析、交叉表统计分析及其他相关的统计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后,先对环境意识和态度的影响因子分析,找出其相关性最大的变量因子再作进一步的分析,然后对环境认知、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相关性分析。
首先将问卷中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与环境态度的各个问题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1检验作一一对应的检验。检验结果发现,居住者的文化程度和环境态度中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对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对环境破坏问题的态度的P值均少于0.01,说明他们之间有显著地相关性,而性别、年龄和环境态度的相关性较不明显。由此可以初步假设,文化程度为环境态度影响相关性最大的变量因子,居住者的文化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态度的形成。下面将把文化程度这个变量与本次问卷中设计的属于环境态度方面的各个问题进行交叉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究深圳地区部分居住者的文化程度对环境态度的具体影响。
文化程度与对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41。将文化程度与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对于环境污染问题的关注程度这个问题设置的选项为:A很关注;B偶尔关注一下;C从不关注)做交叉统计分析。分析数据显示,随着居住者文化程度的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就更加关注。但在“很关注”这个选项上,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各自的群体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36.8%和75%,而大学本科、高中和初中及以下的百分比则相对较小,分别为23%、12.5%和13.3%。
文化程度与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选项设置为:A很熟悉,B了解,C不了解,D不关心)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218。表现为初中及以下、高中、专科与大学本科的文化程度的居住者对于选择选项B的比例较高,比例分别为6.7%、6.3%、21.1%、24.8%,而对于选择选项A的比例次之。而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住者选择选项A的比例远高于B,C,D选项,所占比例为62.5%。从分析中可以看出,居住者的文化程度越高,对“绿色、生态、环境”这些有关于环境知识的词就更加熟悉。
图1 文化程度与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态度的交叉分析
文化程度与对环境破坏的态度也有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199。当身边发生环境破坏的状况时,不同文化程度的居住者所表现出来的环境态度有所不同,具体表现为如下: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的居住者时,选择“不管”选项所占的比例为33.3%,略高于其它选项;文化程度为高中、专科和大学的居住者,选择“观望”选项的百分比最多,分别为37.5%、52.6%和51.1%;文化程度为硕士及以上的居住者,选择“积极制止”选项的百分比为50%,远高于其它选项比例。如图一,可以直观地看出文化差异最大的初中及以下与硕士及以上所持的态度基本相反,这很好地证实了文化程度的高低与环境态度是正相关的。
将体现城市居民环境行为的参数具体化为:居住者参与环保活动、植树种花、选择交通方式、水的再利用、使用塑料袋情况和垃圾分类等问题,再与问卷中的环境态度诸方面(分为对“绿色、生态、环保”这个词的认识来源及其熟悉程度,对环境污染的关注程度,对环境污染的态度等4个小项)利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作一一对应的检验,就可以看到环境态度的各个变量与环境行为的相关性。检验显示居住者的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上文所提到的环境行为有最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其它环境态度变量,因此选择它来与环境行为作交叉分析。居住者对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在问卷中对应的具体问题为:您对“绿色、生态、环境”这几个词熟悉吗?选项设置为:A很熟悉;B了解;C不了解;D不关心。
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环保活动参与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278。两者做交叉分析后可知,选择选项A的居住者,他们会常参加与绿色环保、低碳相关的活动,所占的比例为50%,而选择选项B,C,D的居住者则表示很少参与环保活动。对环境知识很熟悉的人,他们会更加有激情去参加环保活动。这一数据分析证实了环境态度对环境行为的影响是正相关的。
图2 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水的再利用的交叉分析
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有植树、养花草习惯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247,分析数据同时表明缺乏了解和不关心环境知识的居住者基本没有植树、养花草的习惯。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出行选择何种交通方式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仅为0.017。这个结果可能跟被访者中大学生群体占比较高有关,对城市交通方式除了公交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本次问卷在这个问题上考虑的不太全面,因此缺少了进一步对此方面的询问,所以在此无法分析其具体原因。
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水的再利用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229。两者做交叉分析后且可以从图二中看出,对环境知识很熟悉的居住者来说,他们对于家庭用过的水会再利用,所占比例为50.6%。对环境知识只停留在了解阶段的居住者来说,他们表示有时会有这样的举动,而不了解环境知识的居住者几乎不会有这样的举动。
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使用塑料袋的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仅为0.036。这可能跟我国强制实行“限塑令”政策有关,该政策用经济手段促进了即使不了解以及不关心环境知识的居住者也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导致所研究问题中的两个变量没有很明显的关系。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垃圾分类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为0.139,但却是以上显著相关性中相关系数最小的一个。这可能说明深圳地区对于垃圾分类的政策没有很好的落实与推广,居民虽有意愿进行分类,但无相关配套措施落实,导致居民就不太重视这一问题。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详细分析,本研究找出了与深圳地区居民的环境态度相关性最大的变量,还有环境态度对一些具体的环境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如图三所示。经过总结,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文化程度与环境态度有最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表现为学校的教育对于人们的环境态度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起到积极的干预作用。因此提高居民的文化程度能直接影响其环境态度。其次,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对于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最大的,其中对参与环保活动、植树养花草、水的再利用与垃圾分类都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深圳常住人口已逾千万,本次问卷涉及的对象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因此分析得到的结论与发现的问题都难免有局限性。尽管有不足之处,但本研究的结果还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城市居民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关系。
说明:用黑框圈出的变量为本研究得出相关性最大的变量。图中的数值为所研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数值后带“**”为相关性最显著,数值后带“*”为相关性较显著。
研究结果对城市管理者制定环境政策、鼓励居民实施环保行为有一定的参考意义。除了本研究实证文化程度、环境知识是影响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最重要因素以外,台湾学者李仲翔在对台湾国小高年级学生的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的相关性研究中发现,学生的打扫行为表现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呈现正相关,在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可以通过打扫行为等作为实践环节来提升学生的环境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环境行为。邵凤娈等学者对济南市高校在校学生进行了有关环境意识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时间都比较晚,仅有16.13%的同学从小学开始接触环境教育,从中学开始接触最多,比例达到62.10%,还有 20.97% 的同学在大学才开始接触环境教育。该项调查还证实乡村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明显地落后于城镇学生,从小学就开始关注环境问题的学生,城镇几乎是乡村的 2.5倍。以上研究都说明了教育是养成居民环境态度的最有效途径,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教育大有改善的空间。
本次研究从同一文化程度的人群获得的数据显示性别、年龄因素与环境态度的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跟深圳地区的人口结构以年轻群体为主有关,不同年龄段的居住者对环境态度的看法所呈现出来的差异较少。余勇等学者对湖南武陵风景名胜区的游客进行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的问卷调查显示,游客的性别与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关联也不显著,但是青年游客的环境知识明显优于老年游客。唐明皓等学者对湖南长沙、株洲、湘潭等三市的城市居民进行的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进行的研究显示:女性在环境态度和行为上的自评分显著高于男性;在环境态度方面,30岁以下的年龄群体在环境价值观上表现积极,得分较高,而30岁以上的年龄群体对环境的关心程度得分较低,但在环境行为和环境行为的意向上,年龄的差异并不明显。这也说明不同的研究在年龄、性别等因素与环境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上显现出差异,因此,有关性别、年龄等因素与环境态度、环境行为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图3 本研究结论框架图
总的来说,普及环境知识能最大程度地影响居民的环境行为与生活方式。而环境知识的熟悉程度与教育程度又有密切相关性,既可通过正规教育来得以提高,也可以通过非正规教育的方式达到这一目的。对于已离开校园步入了社会的城市居民,环境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政府、媒体和民间组织进行各种活动形式的宣传来普及。为了改善城市环境,政府有关部门应持续不断地构建社会各年龄层次人群的环境教育体系;而城市居民也应该积极参与,从自己做起,从较低程度的环境行为开始,为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而不断努力,这对实现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武春友,孙岩.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及其关系研究的进展[J].预测,2006,25(4):61-65.
[2] 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 [J].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07-424.
[3] Hines J M,Hungerford H R,T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18(2):1-8.
[4]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179-211.
[5] 常跟应,李曼,席亚宏等. 中国公众对“限塑令”态度的影响因素:以兰州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179-185.
[6] 唐明皓,周庆,匡海敏. 城镇居民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的调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49-152.
[7] 李仲翔. 环境教育实施与环境行为养成——以台湾某国小高中学生为例[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32(3):40-46.
[8] 余勇,钟永德. 基于环境态度的游客行为预测研究——以武陵风景名胜区为例[J]. 2010,3(5):514-519,571.
[9] 邵凤娈,王永贵,王慧. 济南市高校大学生环境意识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9):152-157.
[10] 彭远春. 我国环境行为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研究,2011,(1):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