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芳,郭 明,钞雪林,黄 佳,李梦倩,阮世颖
(1.江西省心理康复中心,南昌 330029;2.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身医学科,南昌 330006;3.南昌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南昌 330006)
烟草是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是人类健康最大的但又是可预防的危险因素。而我国也是世界上因烟草使用导致死亡人口最多的国家[1],平均每天有超过3000人死于吸烟导致的相关疾病。医务工作者在控烟工作中起着重要的教育和示范作用,欧美等发达国家40多年的控烟经验之一就是对医务人员和医学生进行培训并动员他们参与禁烟运动[2]。国际上成功控烟经验也表明,只有医生吸烟率下降才会有全民吸烟率的下降。我国控烟规划中也明确指出了医务工作者在控烟工作中的重要性。而医学生作为未来公众健康的宣传者和维护者,他们的吸烟态度和行为对控烟工作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为了解医学生的吸烟现状,并探讨医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作者于2013年1月在南昌市某医学院校就医学生吸烟情况进行了调查,现报道如下。
1.1 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昌市某医学院校不同专业医学本科生15个班共计935人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912份,有效率97.540%。其中男584人(64.035%),女328人(35.965)%。年龄17~24岁,平均(20.450±1.730)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运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被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问卷调查方式,使用统一印刷的不记名调查问卷。调查时由调查员讲明调查的意义及填写注意事项,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发放问卷,由调查对象填写后当场收回。问卷调查表包括被调查者的一般情况、自身吸烟情况及对吸烟行为的认识及态度等内容。
1.2.2 质量控制 在调查前、调查中和调查后均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在调查前对调查方案以及调查表的内容进行了专家论证,并进行了小范围预调查。正式调查由经过统一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严格按照调查程序开展调查,调查完毕后对所收问卷进行核对,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正。
1.2.3 吸烟的定义 参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和WHO所推荐的有关未成年人吸烟标准[3]:偶尔吸烟是指平均每周少于1次的吸烟者;每周吸烟是指每周吸烟1支以上,持续或累积3个月以上;每日吸烟是指每日至少吸烟1支以上。本次调查的吸烟者包括偶尔吸烟、每周吸烟及每日吸烟者。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资料分析前先进行数据清洗,保证所收集数据的有效性,应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人群吸烟情况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学生中不吸烟者781人,吸烟者131人,吸烟率14.364%。男生吸烟者123人,不吸烟者461人,吸烟率21.062%;女生吸烟者8人,不吸烟者320人,吸烟率2.439%。男生吸烟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2,P<0.05);不同生源地的医学生吸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832,P>0.05)。不同年级的医学生吸烟率比较,大一与大二学生吸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2,P=0.913),但均低于大三、大四及大五学生的吸烟率(χ2=22.503,P<0.05),而大三、大四及大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吸烟行为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吸烟为因变量,将性别、年龄、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个人月生活费、个人认为吸烟对健康影响、家中是否允许吸烟作为自变量并赋值,见表2。其中生源地及父母文化程度3个变量使用SPSS中Categorical定义哑变量。采用逐步引入法将变量引入方程,以P≤0.05作为进入方程的标准,移除标准为P≥0.10,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较大、家庭月收入高、个人月生活费高、家中允许吸烟是吸烟的危险因素;母亲文化程度较高、个人对吸烟危害的正确认识是吸烟的保护因素,见表3。
表1 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学大学生吸烟情况
表2 医学生吸烟行为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赋值
表3 医学生吸烟行为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我国近10年来标化吸烟率几乎没有变化,仍处在高平台期[1]。而吸烟行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且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4]。有研究表明,青少年在校期间是控烟干预的最佳时期,对今后预防其吸烟行为发生也具有决定性作用[5]。鉴于医务工作者在控烟工作中的重要性,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吸烟及控烟干预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次调查发现912名医学生中有131人吸烟,吸烟率14.364%,在国内高校中处于偏低的水平[6-7],与国内医学专业类高校吸烟率相近[8-9]。调查还发现男生吸烟率远高于女生,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所致。一般来说,女性吸烟要比男性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这也提示高校控烟应以男性作为重点人群开展。本次调查女生吸烟率(2.439%)虽然较低,但比文献[8,10]的研究结果要高,与我国女性吸烟率2.6%相当[11],且吸烟对女性的危害更大,由此可见,控烟干预中女学生吸烟问题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显示医学生吸烟率与生源地无关,但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学生个人生活费较高可能是导致吸烟的不利因素,与国内多数文献报道一致,但也有相反的研究结果[12],可能与调查和统计的方法不同有关。同时还发现,高年级医学生吸烟率较低年级医学生高,可能是因为年龄大的高年级学生处在由校园向社会过渡的阶段,他们面临着更多的临床实习、升学、就业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使得他们心理压力增大,从而采取吸烟的方式来排解心理上的压力,致使吸烟率增高。因此,高年级学生应成为校园控烟的重点人群。
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受心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性别、个人月生活费以及家中是否允许吸烟这3个因素。较好的经济条件、相对宽松的家庭吸烟氛围,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吸烟的不利因素。分析还显示文化程度高的母亲是子女吸烟行为的保护因素,因为她们可能对吸烟的危害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能制止子女吸烟的不良行为,降低子女吸烟的可能性。另外,部分吸烟的医学生与我国公众相似[13],对烟草的危害认识不够深刻,甚至是错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吸烟行为。可见,医学院校控烟工作中,健康教育宣传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
现阶段国内对控烟的研究多停留在对吸烟现况、烟草危害认知的调查分析等方面,对控烟干预策略及效果评估研究较少[14-15]。针对我国日益严峻的控烟形势,教育部、卫生部等部门先后制定并出台禁烟政策,明确要求医疗卫生系统及学校校园全面禁烟。“十二五规划”也明确提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控烟首次被列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对于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控烟干预,作者认为应该依靠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加强高校控烟的宣传工作,出台校园控烟的政策和规定,在学校中为他们营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并尽快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针对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控烟干预方法,结合本校学生吸烟的具体情况,抓住吸烟的主要影响因素,针对重点干预对象,采取切实有效的控烟干预措施,把吸烟带给医学生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作者拟就此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1]杨功焕,胡鞍钢.控烟与中国未来——中外专家中国烟草使用与烟草控制联合评估报告[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11:25.
[2]Miyata H,Tachimori H,Takeshima T.Providingsupport to psychiatric patients living in the community in Japan:patient needs and care providers perceptions[J].Int J Ment Health Syst,2008,2(1):5.
[3]WHO.Guide lines for the conduct of tobacco smoking survey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report[R].Geneva:WHO,1982.
[4]卫生部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领导小组办公室.200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R].北京:中国卫生部,2008.
[5]MadarasováGA,Stewart R,van Dijk JP,et al.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parents and peers on smoking behavior of adolescents[J].Eur Addict Res,2005,11(4):204-209.
[6]康毅敏,勾晶明,刘至阳,等.呼和浩特市大学生吸烟情况调查[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6):685-688.
[7]杨培娟,马骁,宋湛.吸烟经济对师范大学学生戒烟意图的影响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0,7(4):19-22.
[8]徐佩,朱文浩,王俊文,等.医学生吸烟现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0,17(4):782-784.
[9]李玖菊,刘华清.医学与非医学院校男大学生吸烟饮酒行为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1256-1259.
[10]王子昕,张秋香,马乐,等.北京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和研究生吸烟饮酒及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6):499-501.
[11]蔡敏,钱军程.中国女性吸烟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09,16(4):289-292.
[12]梁淑华,黄勇,郝元涛.广州地区医学研究生与本科生吸烟状况调查[J].广东医学,2012,3(16):2476-2478.
[13]Yang Y,Wang JJ,Wang CX,et al.Awareness of tobaccorelated health hazards among adults in China[J].Biomed Environ Sci,2010,23(6):437-444.
[14]王继江,谢莉,姜垣,等.《美国卫生总监报告》与烟草控制相关的结论和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7):593.
[15]林梦,高冬,郭红霞.我国大学生吸烟研究进展[J].中国健康教育,2012,28(1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