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研究*

2014-08-14 11:27张海英陈诗慧高燕翔张乾勇糜漫天
重庆医学 2014年14期
关键词:酒精性游离脂肪肝

冉 莉,万 婧,张海英,陈诗慧,高燕翔,张乾勇,糜漫天

(第三军医大学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中心/重庆市营养与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重庆 40003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随病情的发展表现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NAFLD患病率和诊断率日益增高,国外报告发病率接近20%~30%[3]。近20年来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4]。NAFLD与膳食、营养因素,尤其与膳食脂肪酸密切相关,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能够准确地反映近数周的膳食脂肪摄入情况,可以较真实地反映个体脂肪酸暴露水平。本研究分析了重庆市NAFLD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血浆游离脂肪酸的组成,旨在探讨NAFLD与脂肪酸摄入的相关性,为NAFLD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5~12月在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体检中心诊断的105例NAFLD患者作为病例,同时按照年龄、性别、居住地等信息配比选择相应的健康对象110名作为对照。NAFLD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脂肪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5],空腹B超提示脂肪肝,同时要求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小于每周140g(女性每周小于70g),并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

1.2 试剂与仪器 37种甲酯化脂肪酸混合标准品和正己烷(GC)购于Sigma公司。14%三氟化硼(GC)购于上海安普公司。6890N气相色谱仪为美国Agilent公司,配置氢离子火焰检测器,DB-23石英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低温离心机为美国Sigma公司,低温冰箱为美国FORMA公司,漩涡混合器(国产),氮气吹干仪(国产)。

1.3 方法 所有试验对象空腹采集外周静脉血约5mL,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于-80℃冰箱保存。用一步甲酯化反应法[6]进行血浆样品的预处理:在螺口玻璃试管中分别加入1.5mL正己烷和1.5mL 14%三氟化硼,加入100L血浆样品,旋紧盖子,100℃水浴60 min,冷却至室温,加入1mL蒸馏水,漩涡振荡30s,3000 r/min离心10min,吸取上层液,氮气吹干,100μL正己烷溶解,转移至储存管中并充氮气封盖保存待测。用气相色谱仪分析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将血浆样品色谱图中各峰的保留时间与脂肪酸标准品的保留时间作比较,确定样品色谱图中各峰的性质。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1.4 检测指标 调查并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指数(BMI)。抽取空腹静脉血,按照临床标准方法进行血清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 (T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酰转氨酶(GGT)、血清尿酸(UA)、肌酐(Cr)的检测,所有生化指标的检测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两组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或偏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并进行NAFLD危险因素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NAFLD组BMI、ALT、AST、GGT、TC、TG、Cr、UA等指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和LDL-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表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a:Mann-Whitney U 检验;b:两独立样本t检验。

项目 对照组(n=110)NAFLD组(n=105)F P BMI(kg/m2) 21.903±2.43726.173±2.751 -16.487a 0.000 ALT(U/L) 21.280±13.19639.040±24.368 -12.146a0.000 AST(U/L) 23.970±9.08430.790±13.767 -7.924a0.000 GGT(U/L) 22.340±21.37745.730±40.761 -13.547a0.000 TC(mmol/L) 4.460±0.8474.810±0.909 -4.982b 0.000 TG(mmol/L) 1.150±1.0922.580±1.938 -15.133a0.000 HDL-C(mmol/L) 1.430±5.6001.410±0.408 0.088b 0.930 LDL-C(μmol/L) 2.744±2.8162.992±0.649 -1.487b 0.138 Cr(μmol/L) 62.866±13.82368.343±14.597 -4.719b 0.000 UA(μmol/L) 294.716±77.825381.647±92.235 -11.416a 0.000

2.2 一般临床资料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入选的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分别为BMI、ALT、TG和UA。其中ALT和UA应看做是NAFLD的结果而不是危险因素,BMI(OR=1.821)和 TG(OR=1.904)的OR值均大于1,可以看作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见表2。

表2 一般临床资料的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比较 统计研究人群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选取其中12种脂肪酸列入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谱。NAFLD组血浆饱和脂肪酸(SFA)和棕榈酸(C16:0)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单不饱和脂肪酸(PUFA)、亚油酸(C18:2n-6)、花生四烯酸(C20:4n-6)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其他种类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血浆游离脂肪酸组成比较

2.4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与NAFLD发生的相关性 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选取的12种脂肪酸中血浆C16:0(OR=1.769)水平升高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而C18:2n-6(OR=0.855)和 C20:4n-6(OR=0.181)水平升高则降低NAFLD的发病风险。统计研究过程中,本研究未发现其他血浆脂肪酸水平与NAFLD发生相关,见表4。

表4 血浆游离脂肪酸水平与NAFLD的相关性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高能量、高脂肪膳食摄入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肥胖和高脂血症增多,脂肪肝的发生也随之增多。本研究显示NAFLD组的BMI、ALT、AST、GGT、TC、TG、CR、UA 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BMI和TG是NAFLD发生的危险因素,这与文献报道相一致[7-9]。NAFLD的发生与肥胖有密切关系,由于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体内脂肪酸和游离脂肪酸释出增加,肝脏脂肪氧化磷酸化和脂肪酸β氧化受损使脂肪酸分解下降,TG合成增多集聚肝脏而形成脂肪肝[10]。高TG血症时,体内游离脂肪酸增多,增多的游离脂肪酸具有细胞毒性,它可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炎性反应,从而导致NAFLD的发生[11];另外,增多的游离脂肪酸也会干扰周围组织中胰岛素与受体结合,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产生。因此,注意平衡膳食、适当运动、合理控制体质量有助于预防NAFLD的发生。

脂肪酸是膳食脂肪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脂肪酸根据饱和程度可以分为:SFA、MUFA、PUFA,PUFA又分为 n-3PUFA 和 n-6PUFA。本研究结果显示,NAFLD组C16:0水平较高,可能是血浆中SFA含量增加的重要因素,C16:0水平高则增加NAFLD的发病风险。NAFLD组血浆PUFA、C18:2n-6、C20:4n-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18:2n-6、C20:4n-6水平升高则降低NAFLD的发病风险。本实验在体外的研究也发现C16:0促进体外培养肝细胞脂肪蓄积,而C18:2n-6和C20:5n-3降低肝细胞的脂肪含量[12]。Barreyro等[13]研究发现SFA(C16:0和C18:0)在肝细胞内过度聚积,可能造成肝细胞损伤。C18:2n-6是导致血胆固醇浓度下降的主要脂肪酸,它可以加速血浆中TC的转化和排泄,因而可以降低血浆TC的浓度[14]。C18:2n-6还有降低血浆TG水平的作用,维持血脂代谢平衡[15]。C20:4n-6是合成前列腺素、前列腺环素、血栓烷素、白细胞三烯等二十碳衍生物的直接前体,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对脂质代谢、血液流变学、血管弹性、白细胞功能和血小板激活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显示对NAFLD有预防作用的PUFA主要是n-6PUFA中的C18:2n-6和C20:4n-6,而未见血浆n-3PUFA与NAFLD有关,这可能是由于重庆地区研究对象膳食中n-3PUFA摄入水平相对较低且差别不大。

[1]Breij LM,Kerkhof GF,Hokken-Koelega AC,et al.Accelerated infant weight gain and risk for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early adulthood[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3,19(48):9146-9155.

[2]de Alwis NM,Day CP.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the mist gradually clears[J].J Hepatol,2008,48(Suppl 1):S104-S112.

[3]Williams CD,Stengel J,Asike MI,et al.Prevalence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among a largely middle-aged population utilizing ultrasound and liver biopsy:aprospective study[J].Gastroenterology,2011,140(1):124-131.

[4]Fan JG,Farrell GC.Epidemiology of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China[J].J Hepatol,2009,50(1):204-210.

[5]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6):483-487.

[6]Masood A,Stark KD,Salem N.A simplified and efficient method for the analysis of fatty acid methyl esters suitable for large clinical studies[J].J Lipid Res,2005,46(10):2299-2305.

[7]ZámbóV,Simon-SzabóL,Szelényi P,et al.Lipotoxicity in the liver[J].World J Hepatol,2013,5(10):550-557.

[8]唐彬,姚树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L-FABP和TNF-α水平测定及其意义[J].重庆医学,2013,42(15):1696-1697,1700.

[9]邵小娟,王晓敏,王斌,等.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在NAFLD发生过程中的可能作用[J].重庆医学,2013,42(15):1681-1684,1688.

[10]赵紫烟.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脂肪肝诊断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0):1522-1524.

[11]田晓媛.膳食脂肪酸与非酒精性脂肪肝[J].重庆医学,2010,39(24):3430-3432.

[12]田晓媛,张乾勇,冉莉,等.不同膳食脂肪酸对肝细胞SREBP-1c表达及脂代谢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66-69.

[13]Barreyro FJ,Kobayashi S,Bronk SF,et al.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Bim by FoxO3Amediates hepatocyte lipoapoptosis[J].J Biol Chem,2007,282(37):27141-27154.

[14]Koo SH.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molecular mechanisms for the hepatic steatosis[J].Clin Mol Hepatol,2013,19(3):210-215.

[15]时皎皎,糜漫天,韦娜,等.不同脂肪酸构成比对大鼠血脂影响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9):824-827.

猜你喜欢
酒精性游离脂肪肝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脂肪肝 不简单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清肝二十七味丸对酒精性肝损伤小鼠的保护作用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