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宽
(浙江海洋学院 体育与军训教育部海洋体育发展中心,浙江 舟山 316000)
在我国研究海洋体育理论的时间不长,目前与之相关的术语用词五花八门,有 “海洋体育”、“航海体育”、“滨海体育”、“海岛体育”、“海滨体育”、“蓝色体育”、“海岸体育”、“海岛民间民俗体育”等;从中国知网检索主题词为“海洋体育”的文献,共检索出50条,对“文献来源”栏以“报纸、期刊、会议、硕士”为主进行统计,共计30条,占总检出数的60%,其中期刊和会议26条,占总检出数的52% ;文献来源中没有“硕士”来源。检索主题词以“滨海体育”的文献,共检出60条,对“文献来源”栏以“报纸、期刊、会议、硕士”为主进行统计,共计59条,占总检出数的98.33%,其中“期刊”来源47条,占总检出数的78.3%;“硕士”来源4条,占总检出数的6.67%;“会议”来源3条,占总检出数的5%。检索主题词以“海岛体育”的文献,共检出10条;检索主题词以“海岸体育”的文献,共检出10条,检索主题词以“海滨体育”的文献,共检出10条;检索主题词以“海上体育”的文献,共检出17条,去掉和海洋体育运动无关的论文(科技成果类、工程类、药物类等),共检出9条;检索主题词以“海上运动”的文献,共检出132条,去掉和海洋体育运动无关的论文(如船舶类、军事类、科技成果类、工程类、药物类等),共检出28条。以“海洋体育”、“滨海体育”使用频度为最多,单从研究海洋体育文献数量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可以说“海洋体育”的学术研究属于起步阶段。
近些年在广东、浙江、海南为代表的沿海地区在开展海钓、风筝冲浪、滨海游泳、沙滩运动、海岛野外生存、泥滩湿地运动等海洋体育运动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兴起;同时,一些学者对海洋体育研究也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国知网的检索分析,从使用频度和区域来看,名词术语集中在“海洋体育”和“滨海体育”这两个名词上;广东学者使用“滨海体育”为多,浙江学者使用“海洋体育”为多。
“海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海与洋的统称”; 2004年滕海颖提出了“海洋体育”的概念,认为“海洋体育是人类依据海洋资源而发展起来的一组(套)锻炼身心并使其健康的运动项目[1]”;2011年鲍明晓认为“海洋体育是人们利用海洋资源和环境,有目的地开展运动休闲活动的总称[2]” ;凌平认为“海洋体育是指人类在开发和利用海洋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3]”;郑婕将海洋体育定义为:以海洋生态系统为活动空间,以满足大众休闲娱乐和健康需求为目的,依托海洋资源而进行的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4]。
“滨海”按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有二种意思:①水边,近水的地方,②靠近(水边);从中可以把“滨海”理解成“靠近(临近)水的地方”;按自然地理标准来通俗的理解海滨的范围应是海岸、沙滩、滩涂、潮间带、礁石等区域。广东学者曹卫认为:滨海体育是“在海边、沙滩、珊瑚礁、岛屿和近海等区域活动,以体育或运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5]” ,此处把“近海”也纳入了滨海概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滨海”解释,扩大了滨海的范畴。
综述以上内容,“海洋体育”和“滨海体育”两种名称的观点分歧在于对“海洋”和“滨海”研究范畴的大小和外延属性的理解不同;无论是“海洋体育”,还是“滨海体育”,虽然名称各异,在研究内容和发展方向上并不对立,都是涉海性体育;海洋体育是依托海洋环境四维空间的资源,为增进身心健康等目的而进行的竞技、健身、旅游、娱乐、休闲、交流,具有鲜明的涉海特色的体育运动。
从总体上说,对“海洋体育”研究与实践在中国属于刚起步阶段,学术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实践经验积累的厚度还远远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来充实其理论体系和发展。
研究海洋体育,首先对海洋体育概念进行科学界定,然后对海洋体育的内容进行清晰的分类研究,是实现海洋体育学术研究的基础与前提。根据海洋体育活动区域的范畴,把海洋体育划分为“滨海海洋体育”、“近海海洋体育”、和“远洋海洋体育”。
滨海是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的一个接合部,海陆相互作用而变化的活跃地带,是一个敏感带、过渡带,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8],关于滨海区域的范围, 目前,无通用的标准, 各国对滨海区域范围的划分差别很大,定义较多,划分标准较多如自然地理标准、经济地理标准、行政区域标准、距离标准等。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对“滨海”解释的含义,可以把“滨海”可以理解成“靠近(临近)水的地方”;按自然地理标准来通俗的理解海滨的范围应是海岸、沙滩、滩涂、潮间带、礁石等靠近(临近)海水的地方;换句话说就是在有海水的边上;综上所述滨海体育的界定是指在海岸线、潮间带、岛礁等区域内进行的体育运动;如沙滩排球、沙滩足球等。
首先要理解“近海”的概念,对于“近海”概念的理解,目前并无统一、通用的定义和界定,不同的领域、不同的研究学者对近海区域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其空间尺度范围的划分亦是千差万别。如杜震洪博士对“近海”概念界定为“近海区域其空间尺度范围设定为海岸线与30m等深线之间的海岸带区域[9]”。借鉴此概念的定义把近海体育理解为“在海岸线与30m等深线(等深线是指在海洋或湖泊中,相同深度的各点连结成封闭曲线,按比例缩小后垂直投影到平面上,所形成的曲线)之间的海岸带区域内进行的涉海体育运动”,比如“近海潜水”、“海滨海泳”等。
理解了近海海洋体育的概念,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远洋海洋体育,即在海岸线与30m等深线以外区域进行的涉海体育运动。如深海潜水,帆船环球航行、环球游艇赛等。
表1 海洋体育分类一览表
中国的海洋体育根植在沿海和海岛地区的草根民间中,具有“自下而上”的运行特征。因此,中国未来的海洋体育发展方向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海洋体育的发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就海洋体育发展模式而言,海洋体育发展模式有内涵式发展和外延式发展,内涵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表现为事物内在属性的发展,如海洋体育的结构协调、海洋体育资源要素的优化、海洋体育项目的质量提升、水平提高、实力增强等;外延式发展是以事物的外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一般指事物外部的延伸,如海洋体育投资的扩大、海洋体育赛事规模的升级与膨胀、海洋体育项目、涉及人群数量的增长等;同时,它还包含不同的涉海人群的余暇时间、经济状况、海洋体育的理念、意识、技能等人为因素和海洋地理环境、海洋气候条件等自然要素相互结合而成,各个要素起着不同的作用,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依赖,最终形成了错综复杂交融的整体系统。同时,海洋体育的发展又面临着简单性的特征。因为,在海洋境域下的任何具有运动特征的动作、行为、技能、技艺等都有可能成为海洋体育运动的手段。海洋体育最终的目标是要满足人们身心愉悦的一种自觉自足的社会文化活动,这就充分体现了海洋体育一种简单性的目标。
海洋体育是各学科交叉边缘的学科,它的多元性不仅体现在与体育学科、海洋学科、旅游学科、民俗学科等学科交融,而且还体现在海洋体育的行为、思想、海域文化的多元性,同时也体现在海洋体育的内容和项目的多元性。近年来,海洋体育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新兴的体育项目不断充实到海洋体育领域:如海上跳伞、摩托艇牵引伞、海上热气球、海上动力伞、海上滑翔翼、风筝冲浪等充满休闲娱乐、惊险刺激的运动类项目,这些都构成了海洋体育发展的多元性特征。但是,海洋体育最终也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以达到身心愉悦、增强体质为目标的,因此海洋体育的发展具有运动性的特征。
交叉性和本源性是实施海洋体育活动内容的主要特征。海洋体育发展的交叉性是海洋体育学的内在学科特征。海洋体育的交叉性它包括海洋体育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本学科内部的复合型交叉,其基本特征是派生式、内涵式、跨学科的交叉。海洋体育发展的本源性特征是通过海洋体育运动的方式,以直接或间接的体验,亲近海洋,满足身心愉悦的需求;通过海洋体育的活动凸显其涉海品性,体现个体生命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内在需求。
海洋体育未来发展的学术性和应用性就是理论与实践如何相结合的问题。海洋体育学术性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指导海洋体育的实践活动;反过来海洋体育的活动形式、现状、结果等都要反馈到海洋体育对学术性需求,两者是一个事物的两面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同时,海洋体育是一项古老又新兴的体育运动,有一定文化的底蕴,对指导海洋体育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作用。
21世纪是中国社会进入一个重要转型发展时期,是社会实现中等发达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转型的关键时期,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的生活意识、经济条件、环境和思想逐渐发生了重大改变,经济社会升级带来了人们对高品位、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追求,对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延续有了更高层次认识和需要;单一的、单纯的体育锻炼方式已满足不了人们对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渴望,体育休闲越来越成为时尚行为和共识,活动形式越来越多地倾向于到大自然中进行,在大自然中休闲,无非是陆域休闲、水域休闲、空域休闲;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知,海洋意识和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海洋又充满着诸多未知领域;而海洋体育正是对沿海城市人们的具体展示和吸引物。因此,当我们站在海洋世纪的前头,放眼未来人类生活方式的发展和变化的时候,有二个转变预示着中国海洋体育发展方向的选择。
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划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49%为小康,30%~39%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大量研究表明,当恩格尔系数达到50%以下时,娱乐休闲消费会稳定的持续性增长;可以预见,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人们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性会加强,休闲消费水平会提高。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解决了基本的吃、住、穿的问题后,有了向高层次精神消费的需求。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为26 95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 565元[10],同时,城镇居民的收入增长快于物价上涨,实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即人们的手里越来越有“钱”。这为人们参与休闲体育在物质消费上有了保证。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国家在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上提供了前瞻性目标,2011年国务院相继批复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标志着中国发展海洋经济正式启航。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观赏高端海洋体育赛事,参与日光浴、海钓、帆船、游艇、沙滩运动等高贵时尚的海洋体育项目将成为生活的一种追求和享受,那种激荡着崇尚海洋自然力量、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无穷魅力和冒险精神,将吸引人们不断加入海洋体育运动休闲的行列,蕴涵着海洋体育发展时代的到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2003年王雅林等人对上海、天津、哈尔滨三地居民休闲生活做实证研究,发现“城市居民平均占有休闲时间明显高于工作时间[11]”。
同时,社会就业结构呈多元化、工作形式多样化、生活需求多模式化使得“弹性时间工作”成为更多人的选择,这样余暇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增多;休闲成为可能;
其二,由于在工作中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人们迫切需要一种方式来发泄或减压,体育休闲成为选择之一,而单一的、单纯的文化休闲、娱乐休闲、旅游休闲和传统的体育锻炼休闲已满足不了人们对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渴望。
沿海地区有发达的大中小城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湾城市群,集中大量人口,在经济、交通、信息较为发达,距海滨休闲地较近,为亲近海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海洋体育又是一项新颖的、新兴的体育运动,蓝天、碧海、绿岛、金沙、白浪是海洋体育的主色调,海洋体育因其回归自然的方式、行为、精神、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在维护人的生命权益、提高生命质量与身心和谐发展的宽度、积极挖掘生命潜力、引导人们形成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等方面,无疑恰逢绝佳契机,并为海洋体育休闲的发展展现了明确的突破方向和选择[12]。
[1] 滕海颖,龚聿金.论海洋体育的分类与开发[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4(3):97.
[2] 鲍明晓.蓝色引擎助推海洋体育——关于浙江发展海洋体育的几点建议[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1-2.
[3] 凌平.国际滨海运动休闲之城的发展历程和启迪[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4):4-8.
[4] 郑婕,李明.海洋体育文化概念及内涵解析[J].体育学刊,2012(4):17-21.
[5] 曹卫.滨海体育休闲的理论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9):7-10.
[6] 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 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7-10.
[7] 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修订本)[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226.
[8] 曲进,洪家云.论滨海体育休闲[J].体育文化导刊,2010(7):15-18.
[9] 杜震洪.近海环境地物认知模型与智能服务聚合研究[D].浙江大学,2010.
[10] 统计局.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OE].http://www.sn.xinhuanet.com/2013-01/19/c_114425871.htm.
[11] 岳冠华.解读休闲体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2] 李相如.论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12(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