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教师实践化转型

2014-08-12 22:33孟祥林
金融理论探索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术人才学校

摘 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并存。这要求我们必须强化职业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应进行教育实践化转型,更多地去培养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转型需要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最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实践化转型。为此,应通过加强科研、考核制度引导等途径和措施推动教师的实践化。

关 键 词:高等教育;教师实践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4)03-0065-03

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失衡,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这种状况将难以支持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必须强化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相当部分高校需要进行教育实践化转型,更多的去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现代技术技能人才。高校的教育实践化转型,需要教育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但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的实践化转型,否则教育的实践化就只能是空想。对许多需要转型的高校来说,现有的教师大部分擅长的是理论教学和学术研究,缺乏实践经验,如何实现教师队伍的转型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与社会需要脱节的原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大部分学生需要到生产一线就业,这就需要让他们掌握适应一线工作岗位要求的现代技术技能。但我们大多数高校的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模式和师资结构等,并未随之转变和调整,仍在专注于学术教育,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要脱节。

(一)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

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经历了扩招、专升本等之后,本科院校越来越多了,形成了“一本”、“二本”、“三本”不同的档次。但是无论何种类型的本科院校,虽然学生的数量在增加,学校的档次也在提升,但是学校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发生变化,所有的院校实际上都在办学术教育。 学术教育为学生传授的主要是学术理论,培养的目标应该是研究者。学生每天面对的是层出不穷的公式和学术理论, 很多学生还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写出了不少文章。但是当学生面临就业时发现, 自己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偏差, 出了校门之后面对的却是一个陌生的世界。 学生在学校刻苦学习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不为用人单位所认可, 他们更需要是实用的技术和技能及实践经验。 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偏差导致很多大学生不能满意就业。究其原因,学生和用人单位实际上都没有问题, 出问题的是学校的教育模式。学生到高校学习,学校给提供什么样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没有选择权。

(二)教师考核标准的导向偏差

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一个“全民学术”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不同层次的院校都将学术水平作为对教师的主要考核标准, 不重视或忽视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研究型大学实行以学术为主要测度指标的教师考核体系自然无可厚非,非学术型院校也尾随在学术型院校后面做类似的事情。在这种考核制度的约束下,无论是何种类型高校的教师都必须努力进行理论研究,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而在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则缺乏外在压力。从而导致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多数教师也只专长于理论教学,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实践教学能力低。在这种情况下,若要培养出符合社会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无疑是困难的。

(三)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强调理论深度以及理论的系统性。由于高校教师的学历都很高,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在理论教学方面一般无可挑剔,但部分课程的设置已经严重脱离社会现实 [4] 。 要讲清楚一个学科的内容,没有理论支撑就不可能达到一定高度,理论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不同学科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那些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实践教学就显得更为重要。如管理学,若只是让学生学一些管理理论,不给学生创造亲自了解和体验企业具体管理过程的机会,走上工作岗位后,对管理仍将是一窍不通。

二、国外教师实践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学校的责任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如果学生接受的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对称,影响学生就业,就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为了防止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不对称问题, 就应根据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发达国家在教育(教师)实践化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国外的很多教育专家普遍认为,高校的责任在于向社会提供合格有用的人才,背离了这一原则,学校就是严重的失职,不但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延误了人才成长。高等教育强化实践性,是高校培养社会适用人才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美国学者对高校教师的实践化要求

美国教育专家在1983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对当时美国的教育状况进行了分析,其中阐述的主要观点就是教师实践化。另外,由美国各州重点研究性大学的教育学院院长和学术领导人组成的霍姆斯小组针对师范教育的研究报告《明日的教师》中也认为:教师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教师,才是合格的教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应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教师不仅要将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继承已有的研究成果,而且应该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创造知识的道理。 为了激发学生创造知识的热情, 教师首先应该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样的教学才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美国学者的这两份研究报告都强调了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所学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从而强化创新意识。从这个逻辑层面看,实践化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致的。

在美国学者看来, 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实践化了的知识, 这不但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文化。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教师自然而然就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实践化应该从制度强制逐渐转变为行为习惯。美国学者认为,教师虽然扮演着理论家的角色, 但不能是一个空泛的理论家。教师首先要在实践中历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生虽然得到的还是间接经验,但这种间接经验都是实践化的经验。 教师实践化虽然加大了教师的教学成本,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能够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 美国的教育制度中,将“实践化成效”作为教育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落实教师实践化,美国创造了多样化的途径,让教师从书斋中走出去,变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在长时间的变化中,美国的教学风格开始发生转变,实践化要求也成为教师的主观愿望。美国学者认为,学历只能代表受教育的经历,与能力并不一定呈正相关关系,“实践” 是将学历与能力得以对称化的保证。endprint

(二)荷兰高等教育以实践为准则进行教育分化

荷兰的教育程度非常高,在教育体系中,学术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界限划分得很清楚。 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发展愿望和发展状态, 帮助学生规划其学习生涯。荷兰的教育家认为,人才是分层次的,大学教授是人才,一线建设者也是人才。社会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所以高校的培养目标就应该多元化,单纯将培养目标定位在“研究家”方面,就会在社会需求与学校教育方面出现不对称。 正是从这个逻辑出发,荷兰不但重视专家学者的培养,也重视一线人才的培养。 这两种人才是在不同的学校中培养出来的。荷兰的教育体系,不但培养出了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而且也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批的一线建设者。

在荷兰教育学者看来,培养“一线建设者”和“学问研究家”都是大学的责任,但是这种责任要通过大学职能的细化得以实现,“学问研究家”和“一线建设者”要在不同的大学中培养, 各大学的职责应该分清楚。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荷兰的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实行了“方向对接”,即,从中等教育时期就在教育方向上开始分化,“什么样的学生接受学术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就基本确定。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分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荷兰的教育中班主任的职能和作用非常重要, 班主任的评语对学生将来的就学方向具有决定作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中学毕业后分别进入高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业学院以及大学学习。荷兰非常注重职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比重很大,并要求从职业技术院校中出来的毕业生都是掌握了“硬技术”的人。荷兰的教育体系如图1所示 [5] 。

从图1可以看出,荷兰的高等教育分为高级中等职业学校、高等专业学院、远程教育学院以及大学等多种类型。这几种类型的高等学校中,只有大学(WO)与我国的学术型大学具有同等意义,WO的培养目标是专门的科研人才和学术专家,攻学术教育。在荷兰的教育体系中这样的大学数量很少,这样的学生也为数不多。VWO(大学预备教育)的学生将来主要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从这样的学校毕业的学生将来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也比较高。在荷兰人眼中,VWO是最高级的中等学校,但是从VWO中出来的学生也不完全进入“大学”,有一部分学生要进入OU(远程教育学院)和HBO(高等专业学院);从VBO(预备职业教育学校)和MAVO(初级综合中等教育)升入到高等学校的学生,主要进入MBO(高级中等职业学校);MBO、HBO、OU实际上都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大学。 荷兰的这种“方向对接”教育理念,不但节省了教育资源,而且节省了学生的时间, 让学生从很早的时候就能够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学校通过科学的教育制度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了尽职尽责。

三、实现我国高校教师实践化的建议

1. 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活动。 科学研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科研不仅是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创造科研成果而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若认为教育的实践化转型就可不重视科研,那是完全错误的。不过转型高校的科研应侧重于研究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应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

2. 对教师考核指标向实践化方向转变。 考核是教师发展的指挥棒, 所以完善考核指标体系是转变教师行为的重要方法, 通过完善考核进而改善教师的职称晋升制度 [6] , 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与科研、教学能力等量齐观,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实践能力在教师考核体系中的比重, 以此来激发教师自觉提高实践能力的积极性。 通过强化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加强教育过程的实践化, 使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社会,满意就业。没有过硬的教师队伍就很难有过硬的毕业生, 学校通过严格考核制度,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这样他们教出来的学生在走上社会的时候就不会感到“手软”,就不会出现“眼高手低”的问题。

3. 为教师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和培训的机会。目前高校的教师,包括专业课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在实际业务部门工作的经验,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大都来自书本和他人的间接经验, 实践经验普遍缺乏。教师实践经验的“先天不足”是学校培养社会一线建设者的主要障碍, 因此学校的实践性转型就需要为教师补上这一课, 为他们提供更多参与社会实践和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 包括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专业培训班等实践活动。 为保证教师及时了解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有能力培养社会最需要的适用人才,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也不应是“一劳永逸”的,而应是持续经常的;也不应是完全依赖教师自觉的,而应是需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 如设置有实践能力要求的教师准入门槛。

4. 聘请优秀的企业管理者、 技术人员等到高校做兼职教师。这些专家不仅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而且也更了解社会的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最需掌握的知识、技术和技能。同时,可让学生通过这些教师接触企业,学会用企业员工的思维方式看问题、做事情,让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就尽快成熟起来。这些专家由于还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多数不可能完全承担起一门课程的授课任务, 对他们来说采用讲座方式比较符合实际。讲授的每一个专题之间不需要有太多的联系,应根据教学的需要聘请相关专家就其最熟悉的问题讲授。聘请社会生产一线的专业人士做兼职教师,也是改善师资结构的有效方法,有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和学生就业。

参考文献:

[1]朱琦. 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化的路径探究[J]. 河北学刊,2012(6):185-188.

[2]李静波,潘宏. 学术为本的困境与教育实践化路径的实现[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 79-81.

[3]孟祥林. 互动课堂的困境与师生行为边界分析[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 37-43.

[4]孟祥林. 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科研工作分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12(9):143-145.

[5]孟祥林. 教育质量分析:从荷兰的教育分层论我国的教育发展策略[J]. 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2): 30-34.

[6]孟祥林. 高校教师评优传统模式的批判:教育管理效率提升的分析新视角[J].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5): 134-137.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龙会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术人才学校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学校推介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董进霞 治的是学术 过的是生活
梳理学术渊源 审视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