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的生产与消费

2014-08-12 14:45蒋晗玉
艺海 2014年7期
关键词:戏剧马克思消费

蒋晗玉

[摘 要]艺术生产与艺术消费的理论是马克思艺术生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戏剧的创作生产不能忽视消费。运用马克思艺术生产论分析当下戏剧生产与消费,结合现实,正视问题,使戏剧创作生产和消费接受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 艺术生产轮 戏剧 生产 消费

戏剧院团体制改革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一个历史工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传承保护,创作生产,继往开来,任重道远。但是无论怎么改革,戏剧生产总是戏剧院团的主要工作。这个生产包括恢复重排经典剧目和新编新创剧目。面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迫切要求,戏剧生产工作无疑是需要正视之前的问题,积极改进,理清思绪,展望未来,出精品,出人才,繁荣戏剧事业,促进文化强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笔者认为重视研究戏剧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建构良性互动的“观演关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在此根据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来讨论一下当下戏剧生产与消费的一些问题。

艺术生产,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的一个经济学术语,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的一个文艺学概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谈到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时认为,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一样,其全过程都具有生产特性:“不仅艺术传达具有生产性,而且艺术构思也具有生产性;不仅艺术创作具有生产性,而且艺术消费也具有生产性。只不过有物质性的生产性和精神性的生产性之别。”[1]也就是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艺术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中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的论述主要见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此文中马克思用很大的篇幅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他认为生产决定消费,而消费与生产具有“同一性”。马克思指出:“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2](P31)接下来他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对消费的支配和决定作用:

第一,“它为消费提供材料、对象。消费而无对象,不成其为消费;因而在这方面生产创造出、生产出消费。”[2](P29)很明显,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也无从谈起。戏剧的繁荣时期总是与戏剧的生产与消费的繁荣一致的。当下戏剧面对多方竞争,忽视消费,错误估计贸然生产往往血本无归。我们应该审视我们的戏剧生产给消费者、观众提供的精神消费品是什么样的材料、对象;我们的剧目生产能够被消费者接受并创造出、生产出消费吗?这是需要戏剧生产组织者首先深入思考调研,慎重决策的。我们对于那些在消费上取得成功的戏剧生产案例进行分析,它们或因艺术质量高,或因明星效应,或因大制作加炒作,或因泛娱乐性加低俗,或因人文景观的地利等等取得了成功,简单的题材跟风,形式移就,名人延请不从艺术本体上,不从消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上下功夫,简单地模仿只能是事倍功半。戏剧生产者拿国家的投入轻率生产,不能形成消费,艺术品质不高,造成浪费是很不应该的。这个里面有体制的问题,有人才选用的问题等,需要深入剖析。

第二,“但是,生产为消费创造的不只是对象。它也给与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使消费得以完成。正如消费使产品得以完成其为产品一样。”[2](P29)生产不仅创造了消费的对象,而且制约着消费,规定着消费的性质。例如六七十年代的革命样板戏,这种特定意识形态的生产使艺术消费不可避免地打上政治的烙印,消费者的思维方式也被艺术生产所规约。“因此,不仅消费的对象,而且消费的方式,不仅在客体方面,而且在主体方面,都是生产所生产的,所以生产创造消费者。”[2](P29)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出的部署。2014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全面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始终做到“四个坚持”,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紧扣“一个围绕”,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着眼“两个巩固”,就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些精神无不指导戏剧的创作生产。“四个坚持”、“一个围绕”、“两个巩固”不是简单的教条,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深入研究体会。同时,其内涵也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丰富,不断建设。

那些对于戏剧生产给与消费以消费的规定性、消费的性质的简单化认识;违背艺术规律,生硬、浅表地放大戏剧的宣教功能;让戏剧生产围绕推介地方的“好人好事”,历史文化或自然资源等,而不深入从真、善、美的艺术上挖掘的创作生产;只给观众视听刺激不给灵魂刺激,不讲“道”,只言技,不求真功夫的“器物论者”创作;或只是触及“道”与“德”的表面,图解化、概念标语化,没有民族的、时代的真价值观输出的“政绩生产”“被采购生产”,都是戏剧生产组织者或主观、或庸俗、或功利、或低能的表现。是不能达到党和国家对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为了营造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良好环境,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要求的。也是达不到“生产创造消费者”的目的。

第三,“生产不仅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也为材料提供需要。……消费本身作为动力是靠对象作媒介的。消费对于对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对于对象的知觉所创造的。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具有审美能力的大众,——任何其他产品也都是这样。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2](P29)也就是说,艺术生产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无形地提高了消费者的需求水平和审美能力,创造出具有更高鉴赏水平的消费者,消费者也会向生产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艺术生产决定着消费者的需求。 我们从昆剧的演剧历史中,京剧的演剧历史中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从它们的起源、发展成形、繁盛,无一不是伴随着创作生产。是创作生产的剧目扩大了传播,争取了更广泛的爱好者,消费者,使之由地方戏发展成为全国戏。观众、消费者的审美水准不断提高,对于特色表演(如流派),剧目等越来越有了高、尖、精的需求。任何大剧种走向繁荣,必然伴随有丰富的,高质量的剧目生产。戏剧生产与消费处于一个良性互动,互为需要,互为刺激的一种状态。

如果我们认为时下戏剧有危机,危机必在创作生产无以为继,无所适从,逐渐失去了衣食父母的观众上。危机在于我们的一些生产忽视消费,忽视真正给观众精神享受、审美需求的消费。忽视生产应该能够引领、提升观众的精神境界,刺激他们提出更高的精神消费诉求。现场观演,真实互动的气场,戏剧艺术有其不可取代的魅力和优势,虽然不一定再是社会精神文化消费的主流了,但它是不会消亡的。在越来越细分化的精神文化消费中也不会缺忠实需求的观众,关键是当我们生产的戏剧产品,消费者觉得不高明,不深邃,不美丽,不享受,不提升。消费后觉得或有粗制滥造上当感,或有空洞形式大于内容感,或有俨然被口号化教育感,或有陈腐低俗价值观落后感等等,则他们才会舍弃剧场,舍弃消费。缺失观众消费的生产,评了奖就刀兵入库,马放南山的剧目,都是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完成的艺术生产。

戏剧的存在核心在观演关系,观众就是衣食父母,假冒伪劣,粗制滥造,馊菜剩饭他们自然厌弃。我们唯有以创新意识,精品意识进行创作生产,才会聚拢消费者。这首先是要重视戏剧生产的前期——戏剧文学创作。伟大的创作一定是深厚生活的凝聚,充分的感情积累和生命体验,激烈的灵魂搏斗与心灵震颤,并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和独创能力的复合。剧本创作者自然应该是一个具有正能量、责任感、崇高感、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的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不等于让作家艺术家机械地遵循,更不是把它作为金科玉律让作家照搬内容,以条条框框的方式去图解和套用。这样的文学创作将重新落入公式化、概念化、主题先行的窠臼,这样只能写出观念性的,教条性的宣传品,构不成伟大而神圣的创作,当然也就不能成为精品,更不能成为经典。……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践行既不妨碍作家的思想探索、哲学追求,也不妨碍作家的艺术创新与个性呈现。核心价值观本身就具有开放包容的气度,是坚持与发展的统一、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发扬传统和立足当代的统一。”[3]戏剧创作关键要创作出让人民满意的、感到享受的、受到鼓舞的、得到陶冶的、获得启迪的好作品,这样的作品,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自然孕育其中的,也是人民乐于消费,希望不断生产的作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深入探研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有机辩证地看待戏剧生产与消费,不是唯市场论,不是忽视戏剧的社会效益只追求经济效益。这些都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研究,不断实践总结。让我们在创作生产人民的戏剧中,弘扬戏剧的人民性。 (责任编辑:黄晓利)

猜你喜欢
戏剧马克思消费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有趣的戏剧课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40年消费流变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