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洪福
宜昌市夷陵区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坚持边学边查边改,以真查问题、查真问题为导向,从群众的关切出发,采取随机走访、网络调查等形式开门纳谏。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不方便、程序繁琐等问题,区领导带头开展“一线体验”活动,边查问题边调研,针对问题进行专项整改,强力推动政务进村、商务到户、服务惠民,真正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使干群关系更密切,活动成效更明显。
权利下放,健全群众办事不出村的政务体系
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开展,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更加密切。夷陵区坚持“让群众办事少跑路”的理念,从整合行政平台、下放审批权限、优化便民服务入手,健全群众办事不出村的政务体系。
一是最大程度聚合平台。新建区政务服务中心,38个区直审批职能部门全部进驻办公,区本级185项审批、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设立乡镇便民服务大厅14个、村(社区)便民服务室194个,全面推行“村级受理、网上办理、全程代理、权力授理、审监分理”模式,实现了“一楼式办公、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一次性收费、一网式运行”。
二是最大限度下放权力。凡是与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审批和服务事项,如计划生育、劳动保障、民政优抚、农业服务、司法解调、农村资产资源交易等,全部下放到乡镇。实行直接受理、现场办理,让群众在家办事。
三是最大力度优化服务。大力推行标准化行政服务,统一便民标识和礼仪,进一步健全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预约、代办、联办等制度,印制《便民服务操作手册》,加大监督力度。2014年推行代办服务以来,前4个月全区代办各类事项达11000多件。
网络下延,健全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科技体系
办事程序繁琐、费时费力是群众反映的一大问题。夷陵区从整合网络资源入手,探索实行网上审批与电子监察,搭建“六网合一”综合信息平台,为“群众办事不出村”提供科技支撑。
一是全流程网上审批。加快光纤“村村通”步伐,强化群众“办事不出村”信息化支撑体系,优化区、乡、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所有办理事项明确流程、时限、环节、格式、收费等,并将其固化成单一、闭合的审批流程。
二是全过程电子监察。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对接宜昌市综合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审批情况实时可视、统计、查询、预警、纠偏、通报;将全区105个一级单位、277个二级单位、194个村(居)委会、210个村级卫生室统一接入电子政务专网,将政务服务事项相关信息全面公开。
三是全方位网络服务。推进党务、政务、法务、农务、商务和服务“六网合一”,建成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立覆盖全区的供销社农村综合网上便民服务中心,打造金融惠农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了群众刷卡购物、存款取钱、话费充值、水电费缴纳、机票车票订购等不出村。
重心下移,健全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组织体系
为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夷陵区坚持“让群众办事找得到人”的理念,将重心下移,配强基层人才队伍,完善“1+N”社会管理模式,建立“一网五联十户”工作机制,真正把公共服务延伸到每家每户。
一是壮大队伍。建立代办员队伍,全天候代办;选聘网管员队伍,明确工作职责,纳入财政供养范围;招募志愿者队伍,3000多名群众加入志愿服务队。三支队伍的建立健全,为群众办事不出村提供了坚实的人员支撑和组织保障。
二是激活组织。采取“1+N”模式,以村(居)委会为主体,以多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补充,建立公益性、服务性、互助性社会组织1200多个,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成立矛盾纠纷和事佬协会、妇女儿童协会等,提供公益性服务;成立养老服务中心、红白理事会等,提供互助性服务;成立柑橘、茶叶等产业协会,组建木匠、瓦匠、油漆工等专业协会,提供信息服务,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三是前移关口。构筑公共安全、食品药品、自然灾害等全方位、立体化防范体系。收集社情民意,排查安全隐患,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预警。建立“一网五联十户(10-20人联防组)”工作机制,实现一乡(镇)一张网、一村一平台(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一格一联动、十户一按键的“四个一”目标,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农村实际的群防群治新路。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