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石坪?占桔林
【摘要】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引领儿童阅读,提升儿童的阅读品质,是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对传统的教室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根据儿童的阅读兴趣和特点,设计和创建“教室书吧”,是提升儿童阅读品质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参考文献、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室书吧”的基本设计与“教室书吧”的读书活动两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探讨。
【关键词】教室书吧;基本设计;读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现今,随着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不仅仅是成人,儿童也一样,读“屏”已经成为一种乐此不疲的阅读姿态。这种消遣性、碎片化、快速浏览式的阅读,其实是一种“浅阅读”,并非有品质的阅读。有品质的阅读应当是“有精神内涵的、入眼入心、形神兼备、读思融合的阅读”,应当是“触动灵魂的掩卷沉思”。而实现有品质的儿童阅读,又基于良好的阅读环境、丰富的图书资源和有效的阅读活动。
教室,作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其功能不应仅仅是学生上课、做作业的地方,也应是他们阅读的地方——一个可以方便孩子们随时随地阅读的地方,一个可以让孩子们体验阅读乐趣的地方,一个可以开展有品质的儿童阅读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一、“教室书吧”的基本设计
(一)让图书“流动”起来
现在条件稍好一点的学校基本都有图书馆、阅览室,但很多时候,图书馆、阅览室的书刊都是一种摆设,学生真正的阅读机会并不多。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让学校图书馆、阅览室的书刊有计划地“流动”到班级里面去,成为“教室书吧”的图书资源。现在的孩子,家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藏书,家长也愿意为孩子的阅读买几本书。因此,还可以通过“捐书”活动(其实是借,期末可以归还),将全班孩子的“家藏”图书“流动”到班级里去,从而实现“人人捐几本,共读上百本”。
(二)让图书“露露脸儿”
教室既然是个“书吧”,那当然得有存放图书的地儿。我们欣慰地发现,现今越来越多的教室都设置有一个简易的书架或书柜。但这种书柜或书架由于空间有限,要存放一两百本图书不是件易事。而且这种图书摆放方式,只能让学生看到一本书的中缝,却无法一眼看到这本书的封面。一本有质量的图书,其封面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这本图书最为重要的“卖点”,也是吸引读者阅读这本书的关键“因子”。因此,“教室书吧”的书架设计,应当更加开放一些,至少让一部分重要的图书能展示封面,露露脸儿。最近读美国教育专家吉姆·崔利斯的著作《朗读手册》,书中介绍如何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死角、墙壁安装导雨槽(一般五金店都能买到,不贵)做简易书架的经验,觉得很可行、很实用。
(三)来一次“书吧”征名活动
教室既然是个“书吧”,自然得有个专门的书吧名,比如“虫虫书吧”“天天书吧”“泡泡书吧”“悠悠书吧”“石头汤书吧”“小蟋蟀书吧”“小海鸥书吧”“悦读书吧”……给自己的教室书吧取个有创意的名儿,对孩子们来说,是极感兴趣的事儿。既然极感兴趣,就可以像模像样地搞一次教室书吧的征名活动,让全体同学都来参与,大家都来出点子,然后集体讨论酝酿,评选出最具创意的书吧名。给教室书吧取名的过程,其实就是激发和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
(四)共同制订一份“书吧公约”
“教室书吧”虽然给人比较轻松、惬意的感觉,但为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锻炼学生的阅读毅力,提高阅读的品质,还是有必要制订一些制度。当然,制度的制订一定要充分征求孩子们的意见,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草案”,提交给孩子们充分讨论,然后形成一份正式的“书吧公约”。通过“公约”的形式,旨在了解学生读了什么书,体验借阅图书的形式感;旨在培养孩子静下心来好好读完一本书,而不是走马观花频繁换书的习惯;旨在培养学生爱护图书的意识。
二、“教室书吧”的读书活动
(一)“大声朗读”
2014年4月25日,习近平主席夫人彭丽媛陪同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给现场80多名来自中丹两国的小朋友大声朗读安徒生童话《丑小鸭的故事》。这一新闻事件生动地告诉我们:给孩子们大声朗读是多么有意义!正如《朗读手册》中所指出的:大声朗读,是使孩子爱上阅读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图书馆和阅览室,不可能给孩子提供大声朗读的场所和条件,而“教室书吧”,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如何进行大声朗读呢?以下几点是教师在操作上必须注意的:
(1)朗读之前给孩子几分钟的时间定下心来,调整姿态,准备好心情;
(2)朗读的内容是儿童感兴趣的,以故事性的内容为主;即使是高年级的孩子,也同样喜欢图画书(也叫“绘本”)的朗读;
(3)要注意朗读的技巧,速度不应太快,留给孩子们想象和思考的时间;朗读过程中适时问孩子:“你认为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读完一个故事之后,可以与孩子们讨论一些感兴趣的话题。
(二)“持续默读”
《朗读手册》基于“阅读是一种技巧,越常使用就越熟练,越少使用就越生疏、越困难”的认识,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持续默读”(SSR)的策略。所谓“持续默读”,就是每周(或每天)安排固定的、整块的时间,让学生持续地、安静地、不受干扰地独立阅读图书。笔者所在学校,因为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作息时间表上每天傍晚有30分钟的“文化走廊”时间。我们将这块固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进行 “持续默读”,到现在已经坚持十多年了。事实证明,这个时间在一天的学习时间当中,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几乎所有教室都是静悄悄的,孩子们留连于书的世界里,尽情享受着安静阅读的轻松、自由与惬意。我们认为,“持续默读”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持续默读的时间应是相对固定的,中低年级每次10到15分钟为宜,高年级可增加到20到30分钟;
(2)让持续默读具有形式感,比如默读时在教室前面挂个醒目的牌子:“阅读中……”“静!”教师最好和学生一起阅读,不要只扮演监督者的角色;
(3)持续默读的内容应以整本的图书、杂志为主(而非课本或练习册),读之前应挑选好,默读期间不随意更换读物;
(4)持续默读的体验应是轻松而愉悦的,不必要求学生做阅读笔记、读书摘记或者写读后感之类,否则会挫伤学生阅读的兴趣;但是为了锻炼学生在持续默读过程中的理解力和思考力,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阅读单,让学生去尝试完成,这是很有必要的。
(三)“聊聊书吧”
和孩子们“聊聊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策略很有效的途径。而且,师生在自己的“教室书吧”里轻松、自由地“聊聊书”,其实也是一种很有品位和格调的生活方式。聊书的基础是“共读一本书”,可以全班共读,也可以“文学圈”的形式自由组合小组共读。教师要和学生聊书,当然自己也得读。聊书这门“技术活儿”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聊书的话题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如果书的作者很有特点,那么就可以重点聊聊作者;如果书中的人物很有特点,那么就可以重点聊聊人物;如果书中的故事情节特别吸引人,那就可以聊聊故事。此外,还可以聊读书的感受,聊自己读书后的想法,或者不设话题的天马行空也可以。
(2)聊书的组织形式尽量宽松一点,不要弄得像平常上课那样严肃。比如可以师生一起聊,也可以分小组聊,可以大家同聊一本书一个话题,也可以自由组合聊不同的书、不同的话题。
(3)尽量能让孩子多说,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适时提问,二是学会倾听。要营造安全的讨论环境,不要用好坏对错来评价讨论。
(4)要逐渐培养学生的一些讨论技巧和阅读策略,比如提问、预测、猜想、联系生活经验、信息提取与整合等等。
(5)时机与条件成熟的话,可以尝试“文学圈”的活动。
参考文献
[1]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9.
[2]阿甲.帮助孩子爱上阅读[M].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
[3]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