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 黄帅
近年来,我国生产的食品接触材料产品频遭欧盟RASFF(食品安全快速预警系统)通报,其产品主要涉及电烤箱、油炸锅、绞肉机、电水壶、燃气烤炉、电烤盘等,究其原因大多因产品与食品接触部分迁移量超标(如镍、铬、锰等)。针对此类通报案例,欧盟一般采取召回、禁止入境等措施。与此同时,美、日、韩等国家,包括我国在内,都逐步加强了食品接触材料的使用监管。
面对我国召回案例的频发,全球各国食品接触材料相关法规又不断更新的现状,作为中国制造商应如何积极掌握与应对这些法规?如何防止产品召回等问题的发生?针对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分别采访了CTT中鼎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信柱博士,以及华测食品药品事业部总经理李丰勇先生。
用途繁多,材质纷繁
:食品接触材料主要包括哪些产品?
李信柱:食品接触材料是指直接或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一类材料或制品,并且其本身不构成可食部分。例如,冰箱内壳的部分材料就是间接与食品接触的一类材料。食品接触材料包括的产品类型广泛,如餐厨具、厨房小家电、食品包装等,食品加工机械、婴幼儿喂养工具等也是食品接触材料主要的产品类型。
李丰勇:除了直接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以外,一些间接与食品接触的材料也是食品接触类材料。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杯子上的图案、杯子上的油墨等。如果这些图案和油墨的痕迹在容器上印刷的位置靠上,我们称之为杯边区域,就可能存在间接接触的风险。从材质来看,塑料、橡胶、陶瓷、搪瓷、玻璃、金属、竹、木、纸、皮等,都包括在内。
食品接触材料或招致安全隐患
:由食品接触材料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
李信柱:塑料常用于生产微波炉饭盒、水杯、保鲜膜、食品包装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婴幼儿喂养工具等产品。塑料的生产工艺和配料较复杂,一种塑料的生产过程可能使用到几十种加工助剂和单体。一些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可能有意地或无意地,超剂量使用这些化学物质以达到预期的产品功能,或者省略了一些必要的生产环节来节省成本,这些都可能造成产品的质量问题。
塑化剂顾名思义,是为了增加塑料的可塑性,使塑料产品达到软化及方便塑形的目的而添加入塑料的一类化学物质,典型的一类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
几年研究发现,双酚A这种物质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癌症和新陈代谢紊乱导致的肥胖也被认为与此有关,欧盟还认为含双酚A会诱发性早熟。从2011年3月2日起,欧盟禁止生产含化学物质双酚A(BPA)的婴儿奶瓶,世界上很多国家也逐渐对双酚A 这种物质用于婴幼儿奶瓶采用禁用或调整等方式进行管控。
还有一种较容易出现问题的塑料产品——美耐皿,又称仿瓷、密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它是由三聚氰胺与甲醛反应所得到的聚合物,具有耐摔不易碎的特点,常被制成餐厨具特别是儿童喂养器具等用品。美耐皿餐厨具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因高温或接触酸性食品等原因,易溶解出游离的三聚氰胺单体及甲醛单体,从而进入到所盛装的食物中。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长期摄入三聚氰胺则会造成生殖、泌尿系统的损害,膀胱、肾部结石,并可进一步诱发膀胱癌。
李丰勇:食品中塑化剂的来源,除了人为添加之外,有些是不经意载入的。例如,用饮料瓶反复装水,塑料容器包装进行高温加热,就有可能使塑化剂从容器中迁移到食品里,被人体摄入后导致身体出现危害。
事实上,一旦原材料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就很有可能迁移到食品或饮料中去,如一些塑化剂、助剂及重金属。举例来说,啤酒瓶盖子里面都会有一个小垫片,这个小垫片可能由多种材料组成,例如PVC、EVA等,一旦这小垫片出现问题,其有害物质就很容易进入人体,如邻苯塑化剂等就可能造成内分泌系统紊乱,如男子的生殖危害、女性癌症、儿童性早熟等问题。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从前消费者只关注吃的东西是否有害,而现在消费者已经越来越多地关注间接接触的有害物质,而从前消费者并没有这种意识。
洞悉目标市场法规是前提
:对于企业来说,在产业链中,产生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李信柱:食品接触材料的问题根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整个食品接触材料产业链的配合度不高导致。
一方面上游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否符合食品级的安全要求,是否能保证至少每年提供一次关于材料的第三方检测合格报告,在变更原料或工艺时是否能及时通知其下游客户并提供新的第三方检测报告,这个环节并不是所有的供应商都能做到。所以经常会出现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测试发现某些安全要求不达标,寻找问题根源时分析每个工艺流程也没有问题,最后绕了一圈才发现是原材料出了问题,费时费力。这就是上游信息传递不及时导致的。
另一方面,在于生产商的生产工艺是否符合各出口国的相关法规要求,生产商是否能积极主动的去关注国外市场的法规动态。在这一方面,国内生产商更多的是处于被动状态,等待下游客户提出要求。此举势必带来出口违规风险,尤其当下游客户自身也不甚熟悉法规要求时更是如此。所以我国的食品接触材料出口普遍面临着出口量大但不合格产品召回通报量也比较高的问题,而且,食品接触材料整体产业规模小、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整体盈利能力低,更加剧了这方面的问题。
李丰勇:产业链中的方方面面都可能涉及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例如从食品接触材料原料、添加剂的使用,是否使用了违禁物质,使用的物质是否超量等等供应链源头的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的控制问题;对于成品的出厂质量检验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等等。
近来食品接触类材料不合规造成的产品召回的案例很多。究其原因,问题的根源是企业对于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不及对食品安全性重视,或者对法规和标准不够了解。举例来说,我们经常会接到客户的委托,要求我们检测杯子里的重金属含量。然而,客户往往自己也不明白,是需要检测杯子里固有的重金属含量,还是要检测与食品接触过程中迁移溶出产生的重金属含量。企业往往对此没有清晰的概念,不了解标准对于自己的产品有哪些要求,检测的指标反映的是产品哪方面的问题。endprint
由于企业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一旦按照目标市场的法规标准去进行检测,企业的产品就往往会出问题,从而出现被索赔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在熟悉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企业要进行产品溯源,看看哪些环节存在问题。例如,如果某种有害物质的迁移量超标,企业需要弄清楚,这是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还是原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的;如果是原材料出现问题,企业需要知道,原材料中有没有添加这些物质,有没有使用油墨或彩色的染料,彩色染料重金属是否超标,等等。
把控产业链整体最关键
:为了克服食品接触材料安全问题,企业应注意产业链中的哪些环节?
李信柱:在产品生产中,首先要遵循GMP良好生产规范;其次,应对供应商原材料质量严格要求,把问题堵在源头;再次,对生产中的原辅料使用、工艺过程给予有效控制(如涉及电镀、喷涂、硫化、黏合、清洗、印刷、焊接、加热等工艺要防止污染或残留)。最后,在产品的各个生产环节都应该注意内部质量质控。对一些高风险物质进行测试,评估可能在哪个环节会造成管控物质超标,或者哪个环节的遗漏可能造成管控物质超标,从而达到改进工艺提高质量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产品无论是在国内销售还是出口国外,最终检测应按照所出口国家的具体要求进行,因为食品接触材料类的法规比较纷繁复杂,注意不要遗漏项目。尤其重要的是要根据产品使用的极限条件和情况,确定检测的条件如温度、可能接触的食物类型、时间等,这对于最后的检测结果至关重要。
李丰勇:首先,企业要对相关法律法规有清晰的了解。比如,产品出口到欧盟,但是其最终市场可能会是欧盟的某个国家,因此,企业需要知道哪里的法规才是最严格的。例如,德国在欧盟统一的法规指令基础上还制定了本国的食品接触材料标准,并且严于欧盟的要求,企业出口产品到德国时,必须要满足德国本国的法规。类似的还有法国,意大利等等,也有自己的标准要求。所以,企业在进行产品检测的时候,需要按照最严格的标准进行检测。
其次,企业要做好原材料管控,需要使用标准要求的原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同时,企业要了解自己的原料供应商是否熟悉这个法规,有没有对原材料进行过相关检测。也就是说,企业还要对自己的供应商做好管控,在这个环节将风险降至最低。
再次,企业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从整条供应链去做好优化控制。例如,一家做油脂的企业发现自己的产品中含有塑化剂,由于油脂本身不含塑化剂,因此很可能是包装环节出来问题。因此,企业需要查出哪些环节出了问题,并对整个供应链做好管控。
各国法规解释不尽相同
:世界各国食品接触材料法规指令主要有哪些?
李信柱:欧盟的食品接触框架法规1935/2004/EC。该法规对17类材料做出管控,目前有强制性法规或指令管控的材料包括塑料、陶瓷和再生纤维素、活性和智能材料这4种,其他材料(如纸制品、硅胶、橡胶、涂层等)欧盟有非强制性的暂代性决议管控,例如纺织品、蜡等材料。
欧盟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预警通报系统RASFF也是实时反应欧盟对于食品接触材料最新的管控动态的瞭望口。RASFF经常会对某种非管控物质进行通报。比如陶瓷中的钴元素,欧盟的法规中只对铅、镉两种物质做出管控,但是通报中会对钴元素进行不合格通报;再如最近几期通报中,欧盟对塑料中的塑化剂DpHP做出通报,而这项邻苯并不在欧盟法规之前对食品接触材料的管控范围内。这些通报也反映了欧盟今后立法的趋势,所以厂商也需注意这方面的最新动态。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欧盟于2011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法规(EU) No 284/2011,专门对来自中国大陆和香港的美耐皿餐具和尼龙餐具,要求通关时随机抽取10%的产品进行化验分析,产品还需提供符合性的声明资料,并特别要求美耐皿餐具中的甲醛迁移量不得超过15mg/kg,尼龙餐具中的初级芳香胺迁移量不得超过0.01 mg/kg。
美国关于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是FDA 21CFR 170-189部分,主要管控树脂聚合物、涂层等材料。美国执行政策指引CPG 7117 05-07部分对镀银金属、陶瓷制品中的重金属进行管控。另外,美国加州对与食品接触的陶瓷、玻璃器皿也、PVC等软体容器、铝制品等也有自己的案例要求。
日本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与食品添加剂分开管理。日本食品卫生法JFSL370规定,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可能含有有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日本劳动厚生省可以根据需要制定食品容器、包装材料的标准与卫生要求,一旦颁布了相应标准,则禁止不符合标准的材料生产和销售。
李丰勇:在国内,于2009 年6 月1 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将“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容器、洗涤剂、消毒剂和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称为“食品相关产品”,要求这些“食品相关产品”不得影响食品安全。在日常食品安全监管中,检测主要依据中国卫生部及中国标准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常用的衡量检测指标包括:蒸发残渣、高锰酸钾消耗量、重金属等。
欧盟主要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的法规是1935/2004/EC,地位类似中国的食品安全法,为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性做出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针对不同材质做出具体指标要求的是一系列的指令,譬如针对塑料的EU/10/2011,针对陶瓷的84/500/EC等。
美国主要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FDA监管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性,依据美国联邦法典FDA 21CFR。
这些主要的国家和地区管控食品接触材料的主要指标都是有害物质的全面迁移或特定迁移量(欧盟的叫法),美国对应的概念是提取物总量或者某种物质的溶出量等,其实跟中国的蒸发残渣概念也是一致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法规对于食品接触类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制定的标准要求也有区别,这就增加了企业产品合规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该积极通过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得到帮助,使得自己的产品符合各个市场的法律法规。
善于利用第三方检测力量
:针对食品接触材料的不同产品类型、不同出口国家,贵司能为相关企业提供哪些有针对性的服务?
李信柱:CTT中鼎的技术团队对我国相关企业主要产品投放地区的法律法规实施和动态一直进行着密切关注与研究跟进,同时利用公开研讨会、入厂培训、书面宣传资料、网络平台等方式,为相关企业提供全面、准确、及时的法律法规信息。比如我们每月都会以中文发布欧盟食品接触材料预警通报系统RASFF的最新案例,供广大国内客户掌握最新动态,防患未然。
CTT中鼎包括五个技术中心的实验室服务网络目前可按照中国、欧盟、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地区的法规要求进行检测,针对塑料、陶瓷玻璃、硅橡胶、金属、木材等各类食品接触材料进行化学安全评估,为有需要的企业提供专业、权威的第三方检测服务,在供应链中有效传送信息、传递信任。
此外,我们亦可协助企业建立有效的供应商管理机制,还可在产品不合规发生时,协助生产企业分析原因及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总之,CTT中鼎可深入企业供应链,为企业提供全面的食品接触材料一站式解决方案,涵盖培训服务、咨询服务、部件测试、整机测试等,协助企业降低产品违规风险,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确保产品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
李丰勇:早在七八年前,国内塑化剂事件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华测就已经开始关注此类法律法规,并完成了全球相关法律法规的研发。目前CTI可以为企业提供包括餐具、厨具、食品包装容器、厨房家电等多种产品类型,包括:中国、欧盟、德国、法国、意大利、美国、韩国、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地区标准法规的测试。测试材质种类包括:塑料、橡胶、硅胶、不粘涂层、纸制品、玻璃、陶瓷、金属等。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标准法规培训、定期提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信息和行业动态Newsletter等增值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会针对客户做供应链的服务,帮助企业在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成品上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完善和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华测拥有一流的实验室检测能力和专家资源。在检测前,我们会与客户进行充分沟通,根据目标市场法律、材质,以及用途的不同,采用最专业的检测方法,为企业保驾护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