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

2014-08-11 16:26王戈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8期
关键词:内化网页知识点

王戈

【摘要】“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内翻转”是信息技术学科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结合学科的特点,形成的新型教学方式。微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保障。微课的概念及建设方法是建设和应用微课的前提。

【关键字】微课;课内翻转;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4)07/08-0130-04

微课兴起的背景及概念分析

(一)微课兴起的背景

微课的兴起是有其技术背景和教育理论研究背景的。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社会进入了Web2.0时代。以美国“可汗学院”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在全球广受好评和追捧,国内也越来越多地开展学习和尝试,期望通过这種方式推动教师教育方式方法的变革,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自主发现、自我探究的学习习惯;解决教育需求多样性、资源有效利用、资源分享便捷性等问题。随着平板、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学习已经成为泛在学习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现代人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也让移动学习、随时学习、碎片式学习应运而生。微课成为支撑学习方式变革的一类重要课程形式,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随着微课在教学中实践活动的增多,对于微课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微课的概念定义、微课的设计、微课的管理、微课的应用等相关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并出现一些成果。技术的进步,催生出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实践让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实践又反推教育变革,形成新的教育模式,推进教育理念的更新。

(二)微课的概念及特点

微课虽然风起云涌,但什么是微课?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微课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观点。通过学习不同专家的观点与教学实践,我们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际出发,总结出自己对于微课的理解:微课是指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以不超过5分钟的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附以微课件、微练习等资源,有教学设计、有学习任务、有反馈交互的一种情境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在这个定义中,把微课首先定义为课,是有教学设计、有教学目标的课程,其在基础教育中以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为内容,以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反馈交流等为资源,在有设计的学习任务单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同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支持学习各个环节。

针对微课的理念,我们总结出微课的四大特点:

1.微课的本质是有设计的课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完整的课程学习资源环境。在微课的教学资源中,不仅要包含微视频,还应提供微课件、微讲义、微素材、微练习等教与学的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设计的引导下,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微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学生,为他们提供泛在学习的环境;微课的服务对象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给教师进行共享和研究。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以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也为了方便学生间的及时交流,微课程平台应该具有反馈交流功能。

2.微课要保持自己“微”的特色

微课具有知识点小、授课时间短的特点。我们认为微课应只围绕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整个微课只为解决一个核心问题,让重点突出、短小精悍,有利于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限制在10分钟以内(建议为5分钟左右)。微课的“微”,不仅适应碎片化学习,也解决了共享中学生差异问题。在教师进行共享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学生情况,对微课进行直接使用或者重新组合,同时根据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在此知识点的前后进行相关的补充补遗,就在共享微课时,用系列微课打造适合自己学生的课程。

3.微课支持多种学习方式

从微课的起源看,微课以“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微课的制作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发布利用移动互联网,因而可以保障学习者进行在线学习,以及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的可能。微课可以应用于多种教学场合,可以支撑多种学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例如,没有网络,可以进行单机学习。微课除了应用于课下学习外,也可以应用课堂教学,它支撑学习的各个环节。

4.微课应具有系列化特性

微课不应是单独孤立存在,而是要成为系列化课程,即在统一的课程规划下,依据学科特点,将微课程建设为“有序系列微课”,以避免知识碎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某学科微课的设计之初,就要从课程体系的全局观点来考虑,将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让这些微课有机结合。微课与微课之间,要围绕每个知识点和其相关知识点的关系来设计微相关练习,进行微评价。再根据评价与反馈,为学习者提供进一步的学习建议,达到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知识环环相扣,过程完整,体系流畅。

微课的概念和特征清晰,是进行微课建设和微课应用的前提和保证。

“课内翻转”的特点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师生角色,并对课堂时间的使用进行了重新规划,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活动学习”理论为学习者构建出个性化、协作式的学习环境。“翻转课堂”主要是通过微视频、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反思等相关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之外完成自主学习,课堂成为讨论、答疑、深化的场所。它符合发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的理念,能够进行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终身随时移动学习的能力,也很有帮助。

但信息技术学科中进行“翻转课堂”实践时,遇到了以下的实际困难:部分学生家中没有电脑或者家长不允许学生在非休息日使用电脑从事非考试学科的学习;学生在家中要完成十分繁重的主科作业,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

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能够支配的时间只有课堂时间。当发现完全的“翻转课堂”不可能时,我们积极进行探索,希望能够找到基于课堂时间的“课内翻转”教学新方式。通过对于“翻转课堂”、“微课”的研究,我们认为,“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教师把教学内容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包前置,通过学习任务单,在课前让学生先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形成“翻转课堂”第一节;教师在明确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课堂上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交流互动、共享成果、内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翻转课堂”第二节。通过以上安排,达到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学生可以自主负责自己的“学”,以学习主人翁的角色出现,增强其学习责任感。前置的教学内容具有可重复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安排,在其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进行学习。教师在第二节之前,已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堂设计更具有针对性,实现课堂的高效,由于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得到了解放,他可以在课堂上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交流与深化中,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翻转课堂”翻转的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教育理念的“翻转”,是学习方式的变革。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我们可供应用的课下时间很有限,但我们可以按照“翻转课堂”的理念,实现校内、课内翻转。经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课内翻转”教学方式具有以下特征。

(1)“课内翻转”课堂的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从时间点上讲,基本发生在课堂时间内。对课堂时间进行分块,以完成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

(2)学生的知识传授从以视频为主的学习资源,转化为以网页为组织形式的学习资源。网页以其“超链接”网状分布、可跳转性、多媒体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预设,进行有目的跳转,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把学习任务单内化到了网页组织形式中。

(3)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不仅仅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同时包括知识内化资源。

(4)“课内翻转”课堂以建构主义为其理念依据,以发现学习为其核心,以学生的学习作为所有设计的中心。

“课内翻转”教学方式把课堂时间进行了分块,把课下课上内容全部集成到了课上,提高了课堂效率,以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变换,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微课在“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中的应用研究

目前,我们进行的“课内翻转”课堂教学方式还处于试验阶段,主要运用支架式教学方法,构建初中信息技术国家课程的教学方式。微课在此方式下的应用如下。

(一)設计本学科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

教研员及核心组成员根据本学科的课程标准、考纲、本区学生基本情况等因素,依据本学科的学科特点,把课程包含的内容划分为若干边界清晰、离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识点。再按照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本学科的课程体系框架,形成本学科整体知识逻辑,框架以本学科知识和能力为脉络,以知识点为节点,知识点间的相互关系为联接,形成本学科的知识逻辑体系。

(二)教师课前的微课准备

教师根据形成的本学科知识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根据课标教材等的要求,确立教学目标,两者之间就是最近发展区,把学习任务加以分解,建立概念框架,设立支架。教师根据设计,完成微课制作。

我们提倡信息技术教师以网页形式构建,通过多媒体资源,形成非线性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包括知识传授资源和之后的知识内化资源。此过程是教师进行微课建设的过程。微课程中的各个元素,应该具有聚而为课,散而为资源的特征。微课程应以网页形式呈现。选择网页方式基于五个方面考虑:网页作为容器,可以容纳多媒体素材;网页具有超链网状结构,可以通过设计预设,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跳转,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轨迹可以是各不相同的,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跳转,网页可以实现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数据反馈收集;网页具有强交互性;网页的兼容性为日后的平台融合创造条件。

(三)学生通过微课完成自主学习和知识构建

此过程相当于翻转课堂第一节,教师提供以网页形式组织的微课,学生自主进行非线性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有选择地学习教师预设的内容,即没有疑问可以跳过,有疑问可以进入学习,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调节,让每位学生的学习轨迹是不同的,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小组内实时交流和非小组间同学在线交流,共享智慧,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个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已有基础为出发点,创设情境,通过搭设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完成知识的顺应,即使用情境创设,引发认知冲突,形成认知不平衡,引发思考,进而完成新知的意义构建。在此过程中,从搭设支架,到撤离支架,使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晋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基本完成知识的传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微练习、微习题等方式,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应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把微练习、微习题等与数据库挂接,实时掌握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以方便对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完成以学定教。

(四)学生通过巩固微课完成知识内化

在课堂时间的后半时段,形成翻转课堂第二节,在这个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深化和延展。知识的内化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应用内化、评价内化、创新内化。其中的应用内化和创新内化,微课依然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

应用内化是指在学生完成知识传授后,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使用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完成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运用微任务的方式,通过从易到难的任务布置,通过从搭支架到一步步撤去支架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支架的提示可以帮助学生深化概念,完成任务。通过协作、情境创设、任务完成等,学生体验了知识运用的整个过程,遇到相关问题,可以回顾微课来寻找答案。

创新内化是指教师给出开放性、延展性的资源,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主创新,自由创作,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学生通过项目设计,经历了信息处理的全过程,与现实紧密结合,实现了信息素养的提升,甚至是升华。

信息技术课的课内知识总是沧海一粟,课外内容浩如烟海,我们会在课堂总结后,首先为学生提供多个相关专业网站,供有条件的学生课后深造学习。再次完成个性学习。与此同时,网络上众多的相关微课资源就有了用武之地。

“课内翻转”教学方式和微课在其中的应用研究,我们也只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随着我们理论水平的提升,“课内翻转”教学方式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2]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李艺,朱彩兰.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梳理思路简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4(4).

[4]丁建英,黄烟波,赵辉.翻转课堂研究及其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

[5]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式教育,2013(2).

[6]张跃国,张渝江. 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

[7]任心燕.微课教学研究初探[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4(1).

[8]谢同心.从一个成功案例谈微课的制作[J].广州教育.综合,2014(1).

[9]韩中保,韩扣半.基于Blending Learning的微课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

[10]余胜泉,陈敏.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内化网页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基于CSS的网页导航栏的设计
基于URL和网页类型的网页信息采集研究
关于G20 的知识点
网页制作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