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进展

2014-08-11 14:08韦鸿光
关键词:肺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韦鸿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研究进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肺血管病变等病因,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综述了最近几年在现代医学中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中西医结合为中心对其病机以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是由于与肺相关组织、血管或者胸廓的损伤以及慢性病变所致肺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由于肺的血管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增高,使右心心腔扩张、心肌肥大,常伴有右心衰竭的心脏病[2]。查阅资料可知[3],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有:①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②严重的胸廓畸形;③肺血管病变;④其他神经肌肉疾病。而经过相关调查,我国绝大多数肺心病患者是在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基础上发生的[4]。在现代医学多元化因素越来越普遍,在现代医学的前提下配合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此病治疗效果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针对应用西医相关治疗无效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5]。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病因机制

病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病因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①慢性支气管、肺部疾病所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支气管哮喘、重症肺结核、支气管扩张、尘肺、间质性肺疾病等肺部组织病变均可导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其中COPD是引发我国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最主要的病因;②严重的胸廓畸形累及肺组织病变:如严重的脊椎变形累及肺组织,脊椎结核是脊椎变形,胸廓成形术失误以及严重的肥厚胸膜压迫肺组织;③肺血管病变所致肺动脉高压:如肺部血管血栓形成,特发性高血压等;④其他神经肌肉疾病累及呼吸神经:如脊髓灰质炎累及肺部呼吸神经、肌营养不良累及呼吸肌病变和肥胖所致肺通气不足,睡眠呼吸障碍等[6-8]。

机制:根据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亦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肺动脉高压:肺细小动脉痉挛、血容量增多和血液黏稠度增加、肺血管病变,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因素[9]。由于慢性肺损伤如阻塞性肺气肿及其他病因使肺的呼吸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缺氧、高碳酸血症以及呼吸性酸中毒,呼吸酸中毒使得使肺细小动脉痉挛导致肺动脉压升高,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受到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兴奋,分泌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使肺血管收缩,使肺动脉高压加剧;期反复发作的慢支及其周围炎可累及邻近肺细小动脉使得肺血管病变,由于肺血管管壁增厚、纤维化使得官腔狭窄或梗阻,从而导致肺循环阻力增大,进而引发肺动脉高压;慢性缺氧刺激机体大量产生红细胞,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阻力增高,使肺动脉压增高。缺氧和高碳酸血症兴奋交感神经,使心排量增加,肾血流量减少,使水、钠潴留,水与钠的潴留可加大肺血流量,从而加重肺动脉高压和心脏负荷。②右心室肥大和右心衰竭:由于肺组织损伤或病变使得肺循环阻力增加,从而引发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代偿功发生右心室肥大。肺动脉压升高晚期右心无法继续代偿,从而导致右心衰竭。③左心受累,肺心病患者一般伴有不同程度的左心室肥厚,其可累及全心肥厚[10-11]。

治疗方法

西医方面:在治疗肺部疾病,改善肺心功能的基础上,还要实时检测并维持各个系统器官的功能。感染的控制,呼吸道的通畅治疗,呼吸功能的改善,纠正酸碱平衡紊乱,改善缺氧条件和二氧化碳潴留现象,纠正心力衰竭。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感染是肺心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可加重病情,加速心衰发生,因此控制感染是保证疗效的中药措施。在药物敏感实验后方可应用相应抗生素对感染病原菌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以及痰培养所确定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生素。院外感染大多数以革兰阳性菌为主,院内感染大多数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亦可选用广谱抗菌药。②改善呼吸:医护人员应及时为患者做口腔清洁,清除口咽泌物,定时吸痰,或采用变换体位、用力咳嗽等方式进行排痰。病情严重者,应建立人工气道,定期吸痰[12-14]。进行雾化除痰,同时应用扩张支气管改善通气的药物。③改善缺氧条件和二氧化碳潴留,若体内的PaO2下降(<60mmHg)且不伴PaCO2升高可诊断为Ⅰ型呼吸衰竭,应给予高流量吸氧使PaO2回复到正常值8kPa(60mmHg)。需要注意的是吸高浓度氧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氧中毒。若体内的PaO2下降(<60mmHg)且伴有PaCO2升高可诊断为Ⅱ型呼吸衰竭,应予以患者低流量持续吸氧。同时应给予患者适量的呼吸兴奋药使患者呼吸加深加快,增加通气量,呼吸兴奋药包括有可拉明、洛贝林、多沙普仑、都可喜等。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及时做好记录。必要时可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呼吸机等器械;④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查阅资料可知,呼吸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常见酸碱平衡紊乱的合并症。电解质紊乱应连续监测,针对性治疗。除对钾、钠、氯、钙及镁等电解质监测外,还重视低磷血症问题,并及时补液补充相关离子,循序渐进,不可迅速纠酸纠碱。⑤控制心力衰竭,对严重患者可采取利尿、正性肌力药物[15-18]。

中医方面:肺心病的病理变化在于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气侵袭人体,肺先受之,肺气宣降失肃则咳。肺反复受邪气,“肺伤日久必及于心”,因此痰饮留滞,日久正气必衰,而进一步累及心失调。对于急性发作期:寒饮射肺,采用小青龙汤加减法,方剂为麻黄10g,干姜6g,桂枝10g,甘草6g,五味子5g,细辛3g,白芍10g,厚朴10g,杏仁10g,半夏10g;对于痰热阻肺期,应清热化痰,平喘止咳,采用麻杏石甘汤合清金化痰汤加减法,方剂为杏仁15g,贝母10g,黄岑15g,炙麻黄6g,桔梗15g,知母10g,生石膏30g,麦冬15g,甘草6g,茯苓10g,桑白皮15g,橘红10g,瓜蒌皮15g,花粉15g;缓解期,应益肺补肾,活血化瘀,采用补气活血丸加减法,方剂为黄氏30g,白术15g,山楂24g,黄岑10g,益母草24g,三七15g,丹参30g,仙灵脾15g,枸杞10g,法半夏10g。将其制成丸药,每年6个月,每次服用10g,每天3次,连服3年以上。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是由于肺、胸廓或肺动脉的慢性病变所致的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展为右心衰竭的疾病。临床表现大多以反复咳喘、咳痰、水肿、紫绀等为特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发作在冬春季多见。本病多见于寒冷地区、高原地区、农村地区,且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也随之增长,本病为长期慢性经过,逐步出现肺、心功能衰竭以及其他器官损害的征象。按其功能的代偿期与失代偿期进行分述。肺、心功能代偿期(包括缓解期)本期主要临床表现为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患者出现咳嗽多痰,呼吸困难、心悸。肺、心功能失代偿期(包括急性加重期)本期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功能不全而致呼吸衰竭为主,或有心力衰竭。西医理论认为,患者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红细胞以代偿,使血液粘滞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在无形之中增加了肺动脉压,若肺的病理性病变以及肺部组织的损伤均可导致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或相关物质分泌导致肺动脉压升高,从而使肺循环受阻,而是心负荷增大,右心腔变大,心肌肥厚以代偿动脉血回流量,久之引发心衰。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发生为久病废墟,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邪气侵袭人体,肺先受之,肺气宣降失肃则咳。肺反复受邪气,“肺伤日久必及于心”,因此痰饮留滞,日久正气必衰,而进一步累及心、脾、肾等相关器官。病变部位发生于肺,然后累及心,脾,肾等组织。西医治疗,立竿见影,却只能治标不可治本,本症可分为本虚标实,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且反复应用抗生素,可使机体耐药并使免疫力降低,致使机体反复发病,且病情日益严重,应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综合治疗,国内大多数实验均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要优越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本次治疗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药治疗,可有清热化痰,平喘止咳,益肺补肾,活血化瘀之功效。通过采用中西医结合,可达到标本兼职,扶正祛邪,在临床上值得大范围推广[19-20]。

结论

经过众多医学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与讨论,结果大同小异,治疗原则基本相同,单方面的西医治疗或单方面的中医调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西医只能对症治疗,效果表面显著,却不能治本,单纯中医治疗只能做调理之用,见效较慢不能及时满足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标本兼职需要西医治疗为主以中医治疗为辅助,由表入里,标本兼治。多篇文献相继报道,在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本和,杨一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60例[J].北方药学,2011,8(1):97.

[2]李宪章,75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3):225.

[3]屈德会,韩维燕.灯盏花素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0,6(6):42-43.

[4]葛俊豹.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心病疗效体会[J].光明中医,2013,28(3):569-570.

[5]么丽春.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7):188-190.

[6]王阿娜,安永峰.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J].光明中医,2010,25(8):1469-1471.

[7]黎永超,莫建平,吴宗劲.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2):127-128.

[8]尹广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3,27(12):1634-1635.

[9]朱庆文,杨建宇,李彦知,等.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研究回顾[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9(18):150-152.

[10]杜林.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5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3):180-181.

[11]肖义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42例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9):125-126.

[12]胡清华,罗玲,胡慧敏,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救治[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0,17(1):58-59.

[13]孙晓臣,洪斌,汪自龙,等.中西医结合治疗4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疗效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5):174-175.

[14]应茵,黄萍,羊波.中药防治肺心病实验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3(1):75-78.

[15]墙建军.川芎嗪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0):1136-1138.

[16]杜书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45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2,7(20):170-171.

[17]李薇.巯甲丙脯酸,川芎嗪联合应用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衰心功能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4(33):121-122.

[18]王桂芳,张萍.痰热清注射液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老年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3,22(11):75.

[19]何忠红,谢艺琴,魏旭群,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联合纳洛酮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肺性脑病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1):1723-1724.

[20]杜爱香.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舒血宁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30-31.

猜你喜欢
肺心病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中医综合治疗对肺心病缓解期近期生存质量的临床观察
葶苈大枣泻肺汤合三子养亲汤治疗肺心病的可行性研究
120例肺心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
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探讨肺心病中医病名的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