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评论员
戮力同心共度时艰
文/本刊评论员
繁华落尽,煤炭行业转入微利时代,煤炭企业深陷“寒冬”。
8月28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在大连发布了2014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受全国煤炭市场结构性过剩态势加剧,价格持续下跌影响,100家企业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16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03%,增速回落8.12个百分点,创十年来最低水平;净利润总额841.57亿元,比上年大幅下降44.18%,其中,21家企业亏损,77家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这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中国煤炭企业百强12年来,煤业收入、净利润首次出现双降局面。
与上年相比,此次入围的百强企业呈现经营规模扩张放缓、煤业收入利润下降、盈利能力明显下滑和资本运营效率继续下降、纳税总额首次下降、利税贡献大幅“跳水”等特点。
从今年以来煤炭经济运行的情况看,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的态势短期还难以改变,煤炭经济下行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同时,也应认识到,根据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62%左右,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但总量还将保持适度增加,煤炭工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只有政府、行业、企业多措并举应对行业变化,齐心协力迎战市场寒冬,方能众志成城,共度时艰。
数据表明,自2012年以来,在煤炭需求减少、产能过剩、进口煤冲击、水电等清洁能源挤压下,煤炭价格累计下调近200元,70%以上煤炭企业呈现亏损状态,有9个省出现了全行业亏损。煤炭行业正遭遇近年来少有的困境,上游煤矿减产关停、中间贸易商压价激烈、下游电厂掌握定价权继续压价。在主要产煤省区的36家大型煤炭企业中有20家企业亏损、9家企业处于盈亏边缘,有50%以上的企业下调了职工工资,部分企业出现了缓发、减发及欠发工资的现象。
煤价“跌跌不休”之际,地方政府“救市”之声四起。山西省先后出台“煤炭20条”“煤炭17条”,推动煤炭领域改革;陕西、内蒙古、四川等省区,制定清理涉煤收费、减轻企业负担等措施;黑龙江省在移交办社会职能、资源配置、增加流动资金等方面出台政策,支持企业发展。
在国家层面,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务院要求各部委联合出台一系列脱困措施,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建立了财政部、海关、商务部、国资委、人民银行等多部委参加的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连续组织召开了十次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控制煤炭总量、减轻企业负担、规范煤炭进口、建立煤矿退出机制、调整完善企业考核机制、加大金融支持”等,成为协助煤炭行业走出困境的核心举措。
8月6日,国家发改委出台《煤炭经营管理办法》,这被视为中央政府助力煤炭行业脱困政策陆续出台的信号。9月1日起施行的《煤炭经营管理办法》强调,煤炭经营应取消不合理的中间环节。提倡有条件的煤矿企业直销,鼓励大型煤矿企业与耗煤量大的用户企业签订中长期直销合同。同时,还新增了禁止不正当竞争、销售或进口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以及向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等范围内单位或个人销售不符合规定标准的煤炭等内容。新增内容,意在引导煤炭行业经营主体加强自律,维护煤炭市场稳定,缓解部分煤炭企业亏损问题。
8月2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特急明电《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要求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制止未核准先生产、未取证就生产,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煤矿安全生产,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有媒体评论认为,遏制超产有助于煤炭竞争回归理性。其中,“限产减销”更是被视为解决煤炭供大于求、缓解煤价下跌的方案之一。
神华集团、中煤集团、同煤集团相继宣布调减2014年煤炭产量和销售量。神华集团表示,全年将调减产量5000万吨、调减销售量6000万吨。中煤集团宣布下半年调减2000万吨煤炭产量,与原生产计划相比,减产幅度达20%。8月26日,同煤集团亦表示,下半年煤炭产量和销量分别下降1000万吨以上。
与此同时,煤炭进口或将进一步规范。按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要求,国家发改委联合环保部、商务部、海关总署、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六部委制定的《商品煤质量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发布,将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国家有关部门加强了对进口煤炭的质量检验,将褐煤纳入法定检验目录。目前正在研究完善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鼓励优质煤炭进口,禁止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和进口。而且国务院还要求商务部等部门进一步做好煤炭进出口总量、结构、趋势等的监测分析,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煤炭出口相关政策措施。
随着以上政策的出台和有效落实,必将对全国的煤炭生产和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促进煤炭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也将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范围频发的雾霾天气,让社会舆论纷纷把矛头指向燃煤,关于煤电污染的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一时间公众“谈煤色变”。实际上,虽然煤炭消费量快速增长是造成我国大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煤炭利用技术的落后。对此,《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
尽管燃煤污染问题屡遭诟病,但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仍处于主体地位。不仅如此,伴随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未来能源消耗增速在4.5%左右,其中煤炭消耗赠速将保持2%的水平,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会持续下降,但煤炭消耗总量还将持续增长。煤炭开发累积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集中显现,深受社会各界关注。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副总经理孙喜民坦言,从我国当前和长远发展来看,煤炭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为总量过剩和全社会控煤、限煤的矛盾,以及煤炭生产消费规模的持续增长和煤炭开发引起的日益严重的生态损害矛盾两方面。
对此,中国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吴吟在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CCEF-30)第八次研讨会上表示,煤炭行业的发展方向是高效、清洁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要努力将煤炭开采和利用对社会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面对当前新形势,煤炭行业要想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改变发展的老套路、老思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指出,煤炭行业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煤炭行业脱困相关政策措施,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一要加强自律,严格控制产量无序增长;二要推动价格理性回归;三要强化现金流管理;四要推动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五要强化战略引领,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在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看来,煤炭行业要想有出路,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大力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利用和低碳化发展;二是科学发展煤制气、煤制油和煤电一体化产业,鼓励企业逐步向非化石能源产业拓展。”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全国“十三五”能源规划工作会议上,解读了“十三五”能源规划方向。吴新雄表示,今后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石。煤炭行业一要持续提高发电用煤比重,实施煤电节能减排升级改造行动计划,新建燃煤机组供电煤耗低于每千瓦时300克标煤,污染物排放接近燃气机组排放水平,现役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力争5年内供电煤耗降至每千瓦时300克标煤。二要按照安全、绿色、集约、高效的原则,加强大型煤炭、煤电基地建设,提高环保和安全准入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三要制定煤炭消费总量中长期控制目标,加快淘汰分散燃煤小锅炉,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煤改电”“煤改气”替代改造。四要积极推进煤炭分级分质梯级利用,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水平。
2014中国煤炭企业100强分析报告指出,百强企业经营规模已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低速增长,产业结构有所优化,非煤产业收入比重继续扩大。特别是,百强企业通过并购与重组、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造,股权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日益发展,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企业市场化程度稳步提高。但是,在全行业遭遇“寒冬”的不利局面下,煤炭企业主要经营绩效指标明显下降,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存在着转方式进展较慢,资本经营效率不高;盈利能力大幅下滑,亏损面继续加大;煤炭结构性过剩态势加剧,去产能任务艰巨;创新驱动的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形势下,煤炭企业只有以内涵式发展为方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经营创新深挖企业内部潜力,整合和优化内部资源、提高管理能力和组织效率,才能凸显“1+1≥2”的管理效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如何在市场困局下,实施好创新创效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刻不容缓且专精覃思的问题。
概括而言,就是要坚持三个不动摇。
坚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不动摇。煤炭企业应紧密结合自身实际,适时适度引进应用有利于促进煤矿安全生产、经济效益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走好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之路,优化生产布局,改变“增产靠增人”的传统现象,用技术进步促进减人、提效、增盈。
坚持技术开发不动摇。煤炭企业应建立健全技术开发管理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广大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创新、完善,不断增加煤炭企业科技力量积累,为内涵式发展战略打好基础。
坚持管理创新不动摇。“管理是生产力”。煤炭企业要依靠科学管理,按照内涵式发展的要求,积极借鉴其他行业的成功经验,打破习惯思维,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结构,实现企业流程再造。
总之,国家产业结构正在调整,煤炭行业正处于产能高速释放期,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压力巨大。如何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价大幅下滑的困难形势下渡过难关,保障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课题。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相信,在政府救市、企业自救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等多方联动下,煤炭行业定能越过荆棘,走出困境。
(责任编辑:厉克周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