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斌
2014年,是澳門的政府換屆年。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行政長官選舉,6月29日,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委員經由選舉產生,象徵新一任行政長官的選舉大戲漸入高潮。今次行政長官選舉是2012年政制發展修訂《行政長官選舉法》後,選舉委員會由300人增加到400人後的首次選舉。儘管選委的競爭遠遠不勝去年的立會選舉,但由於人數的增多,勢必帶來政治版圖的改變,因此,話語權的爭奪顯而易見,各方力量的明爭暗鬥也就在所難免。
根據規則,四百名選委中的三百四十四人將通過社團爲主體的選舉産生,5月底,有關報名期已結束,結果顯示,勞工界、教育界及體育界參選人超出其界別內的席位,需差額選舉,這是澳門民主發展史上首度出現的現象。工商、金融界,文化界,專業界,社會服務界的二百三十九席雖然等額,但由於修法後規定,從第四屆行政長官選舉始,選委必須投票産生,因此亦需選舉。正因爲有競爭的存在,過去“協商奏效、自動當選”的局面將徹底改變,雖然這種改變或許更多地來自形式上,但在“鯰魚效應”的影響下,選委選舉的競選性質由此奠定。
值得玩味的是,雖然選委的競爭如火如荼,但對於這場選舉的真正主角——行政長官的競爭,卻無聲無息。除了3月初,現任行政長官明確表示有意參加下屆行政長官選舉的消息傳出外,未見有其他人士參選的傳聞。網路上的各種“揭秘”消息,對於二○一九年甚至二○二四年的“隔代特首”討論更甚於今屆,似乎現任特首連任已屬板上釘釘,猶如二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競選般的對手難尋,甚至連本澳民主派的靈魂人物都直言崔世安不連任就“沒有天理”。
現任特首崔世安早在3月初在赴京列席全國人大會議時,主動談及他將考慮參與下任特首選舉,爭取連任特首,繼續爲澳門服務。消息傳出後,各界紛紛表示支持,包括中華總商會、工聯、街坊總會等等各界別較大社團均有支持崔世安的正式言論。此外,一些立法會議員、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亦明確表態支持。對於意見分歧的本澳,在這個問題上的高度一致,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屆政府,尤其是崔世安施政的認同。
一、過去五年陽光政府的成就
2009年,在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強勢特首何厚鏵的兩屆任期任滿,獲得九成以上行政長官選委會委員的提名的候選人崔世安篤定當選,開啓特區政府的“崔世安時代”。2009年,發展前景撲朔迷離,適值澳門受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一直高速增長的經濟突然降溫,經濟進入調整期,GDP增長率一度跌到了2%以下,就業、住屋、交通、區域合作、貧富差距及深層次社會問題交迭呈現,歐文龍案的次生危害使得人心惶惶,社會訴求強烈。
2009年,第三屆特區政府成立之初,爲提振市民對特府的信心,消除民衆對歐文龍案的心理陰影,崔世安在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建設“陽光政府”的施政構想,把權力關到籠子裏,以加強公衆監督來限制行政權力,從而達到取信於民的目的。這顯然讀懂了民衆的焦慮和期待,也抓住了問題的核心。因為,對於彼時已經擔任特府社會文化司司長9年之久的崔世安,當然比任何人都清楚,本澳官場一切弊端的始作俑者,就是權力行政時代遺留下來的政府“保密主義”、暗箱操作、官本位等行政陋習。“讓陽光運行在陽光底下”,成爲革除一切行政陋習的必然選擇。2013年,經過2年多的立法準備,《財産及利益申報法律制度》法案終於正式生效,民衆可以通過互聯網查閱本澳主要官員的財産情況。陽光法案的實施,應該被視爲是以崔世安爲首的第三屆特區政府一個標誌性的成果,是陽光政府建設的一座里程碑,作爲一種重要的政治財産,必將對今後澳門的政治生態環境産生全面而深遠的影響。
崔世安施政5年的主要成就,也是主要特點,就是民生路綫。當然,從更大的視角看,這是一個歷史責任,也是一個理性的選擇。我們看到,2002年開始的賭權開放,成就了博彩業的輝煌,刺激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衍生的貧富不均的現象也越來越明顯。崔世安上任甫始,在前任解決了澳門經濟發展效率問題的基礎上,策略性地將施政重點轉到了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民生發展問題上。這一點,從特首歷年的施政報告即可一目了然。回顧崔特首任內五份施政報告的主題,可對第三屆特府的施政理念作一管中窺豹般的梳理。2010年3月,行政長官崔世安發表第一份施政報告,主題“協調發展,和諧共進”;同年11月中發表第二份施政報告,主題“落實科學施政,規劃發展藍圖”;2011年11月發表第三份施政報告,主題“推動經濟適度多元,提高民生綜合水平”;2012年11月發表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爲“增進民生福祉 立足長遠發展”,2013年11月發表第五份施政報告,主題爲“增強綜合實力,促進持續發展”,可以說,5年來,在特府的施政報告中,一條主綫已經非常清晰,那就是民生、以人爲本、以民爲念,崔世安施政5年,民生主題得到空前強化,並且各有側重,是一個逐步強化、梯次深入的過程。從派糖到長效機制,從紓困措施到頂層設計,政府的民生特色成爲崔世安的主打牌。
2009年到2014年,受歐債危機、美國量化寬鬆、內地通脹等多重因素影響,澳門通脹持續高位運行,CPI指數一度破6。在嚴峻的民生挑戰面前,特區政府積極回應民生訴求,傾力扶持弱勢社群,調升多項福利津貼、補貼和最低維生指數,繼續實施現金分享、保障民生的措施,繼續注資中央公積金,落實雙層式社會保障。同時紮實推進公屋建設,努力改善居民居住條件。在多重民生政策下,4月中,統計局公佈《一二/一三住戶收支調查》,結果顯示,住戶每月收入爲41,423元,較五年前增34.1%;每月平均消費開支爲29,177元,實質升27.1%。代表貧富懸殊的堅尼係數由五年前的0.38降至0.35,扣除政府津貼的堅尼系數爲0.38,意味政府福利令堅尼系數收窄0.03。反映收入方面,每月收入在5萬元及以上的住戶佔30.7%,增幅達15.7個百分點。居民消費開支佔收入百分比由五年前的74.3%降至70.4%,即收入增長跑贏通脹,居民剩錢能力增強,在高通脹時期,這樣的成就顯然令人欣慰。
民生的改善,離不開經濟發展的支撐。第三屆政府時期,儘管遭遇了多次不同程度的內外圍經濟衝擊,但在中央政府一貫的大力支持下,以及廣大居民共同努力下,崔世安帶領特區政府審慎應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積極應對,穩健發展,構成了澳門經濟奇跡的發展基礎。從2010年起,澳門的經濟就迅速扭轉了自2008、2009年開始的經濟消退,較周邊地區最早實現經濟復蘇。過去的幾年,本地生産總值(GDP)由2009年的1702億元(澳門元,下同)增加到2013年的4135億元,人均GDP由2009年的31.76萬元增加到2013年的69.75萬元,年平均增長呈雙位數態勢。尤為重要的是,這種經濟增長,改善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和福利水平,而並不是只惠及少數人。近年來,受惠於經濟形勢的向好,本澳收入中位數由2009年的9000元增至2013年15000元,失業率也處於歷史罕見的較低水平,近年來全年失業率降爲1.9%以下,近期更是在1.7%的低位徘徊,基本實現全民就業。
2009年到2014年,五年間發生的變化,不僅標誌著本澳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特區政府建設達到一個新高度,也意味著走過五年的崔氏施政跨越了新的里程碑。崔氏的執政理念與風格,應說是適應了澳門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社會建設、持續發展的需要,即在繼續增強經濟實力的基礎上,兼顧民生社會建設的雙軌推進,無論是最草根的底層居民還是多少得天獨厚的各類精英,都能共享發展的成果,用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產生的問題,擴大受益群體,從而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和認受。這是本屆政府的最重要政治啓示。從這個意義上看,本屆政府將作爲一屆承前啓後的政府,註定在澳門社會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崔世安未來面臨的挑戰
以崔世安爲首的第三屆特區政府取得的成就,有天時,有地利,也有人和。在繼承賭權開放帶來的經濟紅利的同時,不失時機地推出社會建設,突出“小政府、大社會”爲目標,以“長效機制”爲總體特徵的制度化建設成爲社會最強音。
儘管由於過去五年的成績,崔世安下個任期受到的質疑要少很多,但辯證地看,在一片期許中,崔世安在未來面臨的挑戰和壓力也很多。我們認為,崔世安未來面臨的挑戰,主要是解決本澳進入社會轉型攻堅階段所暴露的深層次的經濟、政治與社會問題。
經濟轉型是澳門的老問題,惟其老,則愈發艱钜。澳門回歸後的十五年來,尤其在近5年,依靠博彩井噴式發展實現的經濟的高速增長,在積聚巨額財富的同時,其實也在積聚著一系列制度性和結構性的問題。尤其是在近幾年裏,原來潛伏的深層矛盾正在不斷地顯露出來,博彩業的風險已經跳出經濟産業本身,而上升到了政治層面,其中,對國際資本的有效監管、博彩業的負面影響,以及西方勢力的政治插手,都要求澳門要對北京負責和承諾,並且要體現出澳門在中國的政治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這兩年來,國家領導人每每提到澳門,總以“居安思危”誡勉,也折射出北京對澳門經濟未來的擔憂。
客觀地看,對於澳門這樣的微型經濟體,經濟轉型或者經濟多元,都必須放在區域性的宏觀大局中來考量,即通過參與區域化的産業分工,把資源集中在最具優勢的特定産業上,以專業化的運作去形成規模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從而在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今年,國家開啓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市場的功能和開放的效應將更加顯現,澳門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優勢會更爲突出,澳門的區域商貿服務平臺作用將更加凸顯。在此千載難逢的機遇下,澳門能否抓住國家推行貿易投資便利化、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和准入前國民待遇等更爲開放政策的機遇,積極主動,搶佔先機,使澳門各種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最大程度地實現經濟適度多元化和經濟轉型,將是崔世安下一個任期內的頭等經濟大事。
下一步,澳門如何充分發揮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文化優勢,在國家發展戰略中進一步明確發展方向,保持和中國大陸的緊密融合和互動,和廣闊的內陸腹地形成産業結構上的良性互補,加快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是崔世安及其施政團隊現在就必須著手考慮的問題。機會稍縱即逝,如何抓住這次機遇,如2002年何厚鏵抓住賭權開放的機遇一樣,將確保澳門未來二十年,甚至更久遠的可持續發展。然而時不我待,錯失良機怎麽辦?這樣的後果不堪想像。
我們的擔憂或許不是來自對崔世安本人的質疑,因爲經濟多元顯然絕非崔一人所能獨撐,他的施政團隊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爲了確保施政團隊能夠勝任這樣的歷史重托,毫無疑問,崔世安下屆任期內的另一個最大挑戰是行政改革。不客氣地說,剛剛過去的5年,本澳社會在崔世安的帶領下,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驕人的業績,唯獨行政改革駐步不前。近年來,新巴士服務虛耗公帑、電訊服務嚴重落後、公共工程屢屢超出預算等等大事件,儘管未如歐文龍案般影響重大,但不斷暴露出行政部門出現的行政失當和解決不力的情況,一次次引發輿論風波,激化矛盾,致使各種社會爭議和雜音此起彼伏,每每都把政府放到風口浪尖,一度引發輿論對政府管制能力的質疑和不滿。
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前文已述,現階段,本澳在經歷了十年的高速經濟發展後,博彩業的雙刃效應逐漸顯現,面對本澳賭業一枝獨大、産業結構過於單一的經濟困局,特區政府必須承擔重要的經濟轉型的歷史職責,這顯然不是崔世安一個人所能完成的,他必須依靠施政團隊的共同努力,這就更加劇了政府必須改革的迫切性。今後特區政府的角色絕不可能僅僅是“守夜人”,在積極推進産業多元化的重大歷史職責面前,特區政府理應發揮更多的能量,但依現在政府的表現,卻使人産生更多的質疑,這樣的政府能抓住歷史機遇嗎?
實際上,特府的管治能力也是保證澳門各項事業良性發展的基本前提,包括特殊如何在強化行政主導的同時,打造服務型政府,提高管治能力與管治威信,是特區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並且需要在政治實踐中作出探索。其中,首當其衝的是要改良本澳的行政架構,在這個過程中,行政績效考核和官員問責(尤其是高官問責)機制的切實建立和運行,無疑是頂層設計中最緊要的一環。
在4月底崔列席立會答問大會時,就有議員問及的行政體制改革、政府架構調整,崔世安略作籠統地解畫。他表示,特區政府運行了十五年,在公共行政範疇推動部分改革屬於正常,也聽了不少這方面意見,但鑒於任期,具體事宜要留待下一任處理。這說明,或許,崔世安已有全面的考量,但具體實踐依然充滿懸疑,因爲行政改革太過艱钜。
行政改革比之於其他領域,其所面對的對手正是自身,最大的阻力來自於內部,這就決定了問題的複雜性和艱钜性。我們認爲,在結合澳門社會土壤和行政生態的基礎上,如何聚集徹底的變革的魄力和動力、推動深層次的行政改革,打造一個民衆信賴的強有力的政府,從而最大程度的避免社會對抗,整合集體的自信心和凝聚力,爲經濟轉型營造有利的宏觀環境,決定了澳門今後的發展方向和速度。
改革的同時,其實自己也在接受變革的挑戰。對於崔世安本人而言,他自己面臨的挑戰和考驗,則來源於其自身,即擺脫著名的政治現象“第二任期詛咒”。 “第二任期詛咒”源於美國,即很少有總統能在第二個任期做出超出之前4年的政績,並且都會有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問題出現,無論裡根還是克林頓,這條規律都適用。至於鄰埠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的第二個任期未坐滿,澳門首任特首何厚鏵第二個任期內爆發歐文龍弊案,似乎都在佐證“第二任期詛咒”的真實存在,蓋其原因,大概是因爲在沒有繼續連任的動力下,政治人物會準備退休的收尾工作,警惕性和積極性都會受到影響。那麽,對於沒有連任壓力的崔世安而言,他會否真的大展拳腳,在上層建築內鬧革命,推動一場複雜艱钜的政治革新?這顯然取決於其個人的雄心及抱負。畢竟深層次的改革,必然觸及重大利益而面臨無法想像的阻力,他又能否超出自身局限,具備應對深重博弈的能量?這顯然要求崔世安必須克服心魔和惰性的挑戰。而且,這是他一個人的戰鬥。
儘管未見崔的正式競選綱領,但通過近期的觀察,崔世安顯然對第二個任期有足夠的心理預期。4月底,崔世安在立法會透露,已正式向中央申請,澳門特區政府將以有償租賃的方式向橫琴爭取更多土地,並且同時申請以往習慣的水域權。此舉顯然堪稱大手筆,因為“在橫琴爭取更多土地對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及區域合作帶來很大好處,擁有水域亦意味澳門在填海造地及海上交流方面更具彈性”,輿論普遍認為“此舉非常有遠見”。可以想像的是,在未來5年內,澳門如能借力橫琴實現經濟再出發,在全新的區域合作中,重構澳門新定位,將決定澳門未來二十年的發展方向。
即使如近期輿論沸騰的“離補風波”,我們認為,這是崔爲下一步的行政改革、人事調整做出的鋪陳。或許在理想化的語境裏,帶有烏托邦式的道德批評聲中,“離補”帶有明顯的妥協和定製成份,但澳門的本土經驗告訴我們,澳門任何時期的改革和社會發展,都是在有限度承認既得利益的同時,孕育新生力量的雙軌推進,以妥協換來前進,以漸進換來改良,這種非正式的協商型制度是澳門的真實軌跡,也是一種共識。儘管議題及時機都顯得特別敏感,但特府依然冒險提出,從另一角度看,正好說明瞭崔的行政改革決心。當然,“離補風波”也提醒著崔世安以及他的團隊,如何聽取民意、有效溝通,將決定民意是走向民主還是走向民粹,這顯然是澳門社會建設的方向性問題,甚至可以提到“保衛社會”的高度。
今年適逢澳門迴歸15週年,也是特區成立15週年。15年來,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時間的積累和代際的交替,澳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必須承認,受本土文化和多極利益博弈的交叉影響,澳門在巨大的轉型中,既有舊體制的殘跡,又有新體制的稚嫩,依然有太多的不盡人意,乃至失望、痛苦和仿徨,甚至有許多發展並不符合不同的人,有時也包括我們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訴求,但正是這種帶有“殘缺的美”,因真實而越發使人對其未來充滿信心!
澳門不是一個完美的地方,但絕對是一個令人充滿期待的地方,這點同樣適用於崔世安的未來五年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