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再出发

2014-08-10 11:04:00
北京观察 2014年7期
关键词:遗留问题首钢国有资产

文 本刊记者 张 涛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改革正由单兵出击、自发探索向整体推进、理性设计转变。

1978年,国企改革拉开了大幕,从让利放权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企业上市到建立国资管理机构,国企改革逐渐进入了深水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历史机遇再次到来。虽然有关国企改革的争论仍未停歇,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新一轮国企改革方案的出炉,国企改革即将进入“快车道”。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企改革

计划经济时期有一个广为流传的说法,时任首钢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的周冠五,虽然管理20万职工,但却连签字改造一个厕所的权力都没有。这个说法虽然不免有些夸张,但对于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的事实却是描述得颇为生动。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决定要下放给地方和企业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从此,国企改革正式拉开了大幕。

“记得最初的国企改革是从分配制度的改革开始的,从最先的‘利润留成’,到后来的‘基数留成+增长留成’、‘两保一挂’(保上缴财政收入、保企业技术改造和国有资产增值;企业工资总额与本企业经济效益指标挂钩浮动)等,都是沿着改革分配制度的思路逐步进行探索的。”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原总经理白金荣这样说。

说起计划经济时期的国企改革,就不能不提及首钢的承包制。首钢是国企改革最早的试点之一,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国企探索承包责任制的一面旗帜。

改革之前的首钢,效益不是很好,国家下达多少任务就生产多少,企业没有额外自主获取利润的权力,工人的积极性也不高。虽然厂区很大,但实际规模很小,只有一个炼钢的高炉而已。

1979年首钢开始了承包制的尝试,他们以3.7亿元利润为基数,每年上缴利润递增7.2%,超收部分企业按6:2:2划归企业发展、集体福利、奖励基金由自己支配。这项政策极大地刺激了企业的积极性,承包制实行当年,上缴利税后就余额4000万元,“工人都乐开了花”。 改革的前三年,首钢利润净额年均增长45%,上缴国家利润年均增长34%。首钢的成功轰动了全国,一时间,以首钢为代表的承包经营责任制被大多数企业所认同,承包经营责任制也被其他的国有企业广泛采用。

“现在看计划经济时期的改革,不管是起初的利润留成,还是后来的承包责任制,始终还是不能完全脱离计划经济的束缚,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之后,这些改革就显得太微弱了。但是承包责任制在当时无疑是十分大胆和先进的,它的历史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白金荣这样说。

市场经济下的国企改革

“1978年改革之初将国企改革阶段称之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阶段,之后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改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中共十三大又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不难看出,国企改革在不断推进,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却总有那么一层窗户纸没捅破,而这层窗户纸也就成了国企进一步改革的最大障碍。”白金荣介绍说。

1992年春天,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睿智之言,终于为姓资姓社的争论画上句号。之后,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指出了国企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进行了阐释,即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从此,国有企业改革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1994年,人们期盼已久的《公司法》正式颁布,中国的企业终于步入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化管理时期,同时,为了配合国企改革,中国的资本市场也逐渐地发展起来,企业上市也成为国企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任北京市体改委副主任的白金荣就主导了王府井百货、旅行车等四家国企在A股的上市工作。

在各项改革政策稳步落实的同时,许多新问题、新名词也在逐渐颠覆着人们的思维。1993年底,中国第一次出现了“下岗”这个新名词,在广州一家濒临破产的国营无线电厂,330名职工告别“世代工作生活”的工厂,同时带走了相当金额的“工龄补偿”,这种“工龄买断”的做法后来普及开来。尽管后来,这些离开的工人多数不得不面对“坐吃山空”的残酷现实,中国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失业人口的压力,但在1993年,我们却不得不感佩当时决策者的勇气。

在应对失业人口问题的同时,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逐渐严重起来。1995年,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为了应对国企经营混乱的问题,决定采取“抓大放小、关闭破产”的战略。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经验,许多地方将之简单地理解为一卖了之,致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

为了应对国有资产流失的乱局,在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时,特别指出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对授权监管的国有资产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要督促企业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此背景下,国资委应运而生,国有资产流失问题也大大好转。

“十四届三中全会为国企改革搭建了总体框架,而十六届三中全会则顺着这一思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直到今天,国企改革仍然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白金荣这样说。

改革进行时

国企改革的意义无需赘言,为了全面深化北京市国有企业改革,2014年3月至6月,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与各民主党派市委及市工商联组成联合调研组,针对北京市国资国企改革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国资委、文资办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和文化资产监管的情况通报,又听取了19家企业的经验汇报和改革意见,经过反复探讨和论证,为北京市的国企改革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的意见。

调研发现,尽管北京市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许多成绩,但仍有诸多难点和挑战。首先,国有企业的作用边界仍然模糊不清,责任目标过于多元;其次,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仍需完善,目前北京对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实行“横到边,竖到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过宽而且过度向下延伸,一方面政府管不过来,另一方面市场配置调节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为此委员们建议,本轮改革首先必须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重点,进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竞争力;其次,还要做好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落实配套政策措施,释放改革红利,形成合力,使国有企业能更好地服务首都经济的发展。

“我对本次北京市的国企改革有四点意见。第一,要推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经营决策,促进资产保值增值,增强企业效益和活力;第二,进一步加快证券化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第三,进一步探索分类监管,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采取不同的监管方法;最后,要加快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放下包袱轻装前进。”第十一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北京市国资委原主任熊大新建议说。

历史遗留的顽疾

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一直是一个久治不愈的顽疾。一方面,这些问题使得改制重组包袱沉重,国有企业不敢改,民间资本不敢进。另一方面致使改革过程中税负过重、成本过高,产权流转环节所得税、土地出让金等各种税费征收较高,导致改制重组环节税费成本巨大,企业难以承受。长此以往,国有企业不要说发展,便是生存也变得颇为艰难了。

熊大新将北京市国企的历史遗留问题分为两类。第一类为企业办社会问题,许多国有企业曾经开办学校、幼儿园、医院、宿舍,每年这些非盈利性资产都需要大批资金进行维护,给企业造成了极大负担。第二类为退休、离休职工的赡养和福利问题,北京市约有八十万国企在职职工,也有八十万退休职工,在养老保险社会化以前国有企业一直承担着这么多退休职工养老的问题,虽然在保险社会化以后,这一问题得到了缓解,但是例如企业曾经的书报费、洗理费、住房补贴等费用,依然还在困扰着企业。

他认为,国有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应该分两个层次来解决,第一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在国有资产预算中拿出一笔预算专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第二,企业内部要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成立资产处置公司。只有双管齐下,这些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才有希望。

白金荣认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还需要思想观念的转变。他举例说:“过去京煤二厂认为京煤一厂和三厂都有职工医院,只有二厂没有,因此非要将厂内一座小楼改成医院,结果医院建成了,每年医院净亏损五百多万,而如果当时将这个小楼出租,恐怕租金就会净赚五百多万了,一念之差,结果就完全不同了,因此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时候,转变思想观念也是至关重要的。”

改革的动力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已进入了深水区,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改革正由单兵出击、自发探索向整体推进、理性设计转变。本轮国企改革的动力是什么,成为全社会迫切需要思考和探讨的课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改革的动力源非常清晰,广大工人无疑是改革的最大推动力。据了解,在首钢实行承包制期间,每天早上工人一边吃着早点一边跑着来上班的现象颇为普遍,他们对于改革的认同绝对是不打折扣的。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国企改革,动力问题也甚是明了。当时的国有企业正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企业破产、职工下岗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无论是职工还是企业家,无不有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对于改革企业,让企业生存下去的动力都是十分强大的。

而此次的改革动力何在?曾经有人这样评价过国企改革的动力,30%的企业改革之后运行得很好,通过改革带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有20%改了不如不改,改了更糟糕;也有50%改也是这样,不改也是这样。这种结果的确值得深思。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蒋东升认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动力有两方面,第一是自上而下的动力,这种动力具有强制性,表现为依靠中央政府的巨大推动作用来实现改革的目的。第二类为自下而上的动力,这主要表现为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得失,当一项政策符合人们的利益预期,那么人们就会主动地配合甚至推进改革的进程,当政策不符合利益预期的时候,人们则会尽量曲解政策、或是规避改革对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对于企业自身,实现个人利益有两种形式,一是增加企业收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二是损害企业利益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对于利益驱动的动力而言,必须堵住损害企业利益实现自身私利的通道,这样自下而上的动力才会真正地发挥作用。”蒋东升解释说。

熊大新的意见与蒋东升颇有相合之处,他认为,当前在推行的国有企业上市就是在为企业改革增加外在的动力。他说:“其实国资委对于国有企业的监管是十分有限的,但股民对于企业的监督却是无处不在的,他们持有公司股票,理所应当地要对公司的决策进行监督,致使企业决策者不敢作出盲目的行动,这样的动力对于本次的改革是颇为必要的。”

猜你喜欢
遗留问题首钢国有资产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探索
关于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6:52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浅析新形势下的国有资产管理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7:12
公公正正解决闽浙赣省委历史遗留问题影响深远
红土地(2016年3期)2017-01-15 13:45:23
供电企业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信访遗留问题分析
关于国有资产资本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