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文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企业创新发展
文/张文
新矿集团龙固矿井年产1000万吨现代化综采工作面
世界一流的选煤设施
塔高公司生产的综采设备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拥有60年历史的山东能源新矿集团高扬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探索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新路径,通过深入推进产业结构大调整、发展方式大转型和发展动力大革新,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新矿特色的创新发展道路,使这个老国有煤炭企业再度焕发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再次提出了“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的重大命题。近年来,新矿集团坚持把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作为创新发展主攻方向,按照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的思路,成功构筑起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做强核心主业,提升发展质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立足自身优势,找准自身定位,才能赢得主动、把握未来。多年的实践让新矿集团掌握了一整套独有的煤矿开采特色技术,积累了丰富的采矿技术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技术全面的人才队伍。在建设“千亿新矿、亿吨集团”战略目标的引领下,矿区广大干部职工踊跃投身外出创业,在新疆、内蒙、宁夏、山西、陕西、云南、安徽等省区获取煤炭资源250.14亿吨,拥有各类矿井68个,设计产能1.03亿吨。老区矿井转型、省内新区提升、内蒙基地崛起、新疆基地突破,煤炭主业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初具雏形。以建设轻型高效矿井为目标,颠覆传统办矿模式,突出安全开采、科学开采、经济开采导向,持续优化生产系统、生产工艺和生产组织,大力实施集约生产、均衡生产、经济生产,有力破解了老区矿井用人多、成本高、效率低,新区矿井提质、提效及灾害治理、产量提高等一系列难题。2013年,在煤炭市场持续下行、经济运行压力剧增、诸多不利因素叠加的情况下,集团公司原煤产量4665万吨,营业收入724亿元,平均单产、综合单进和人均功效分别同比提高9.7%、8.3%和9.5%,煤炭产量、精煤产量、商品煤销量、营业收入、资产总额5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
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支撑。多年实践证明,煤炭企业只有改变一煤独大为多足鼎立,才能有效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产业发展布局上,新矿集团依托煤炭资源开发,横向发展煤化工、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形成了以煤为基的四大产业板块。围绕省内老区、省内新区、内蒙、新疆四大煤炭生产基地布局其他产业,在实现产业链横向延伸的同时,也实现了价值链的横向延伸,形成了资源和地域高度集中的盈利产业集群。累计投资89.46亿元,在内蒙基地建设国家级精细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园区,预计“十二五”末整个基地煤炭产能1500万吨、焦炭产能130万吨、煤焦油产能7万吨、焦炉煤气制液化天然气1.2亿立方米、煤机装备服务矿区规模6000万吨。作为装备制造企业的山能机械集团,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从一个以修配为主的机械厂发展成国内最大的煤矿机械制造企业,从一个单纯产品提供商变成“个性制造+终身服务”的综合方案供应商,从简单制造低附加值产品转变为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品,使新矿集团装备制造业迅速跻身国内装备制造业一流行列,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全国唯一的“矿用设备再制造生产基地”。今年受煤炭市场持续低迷影响,新矿煤炭业收入同比下降13%,但服务业保持了上扬势头,实现收入236亿元,同比上升20%,为企业脱困度冬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进军朝阳产业,培植新型业态。作为资源型老煤炭企业,产业结构的优化离不开新兴产业的主导和支撑。近年来,新矿集团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创新发展的新动力,积极进军生产服务、物流贸易、房产开发、文化旅游等新领域。成立仅三年的矿管集团,发挥传统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人才、技术、装备、文化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通过托管、参股等多种方式成功在山西、陕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合作12座矿井,设计年产能1100余万吨,打造了一家“没有资源的资源型企业”。新矿物流自备建设了14个标准化仓库以及1条专属铁路线,实现了供应物资从吊装、生产到储运的一体化。在10个省(区)成立了40个供销贸易分公司和分部,形成了辐射全国的销售网络。今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6.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7.14%,利润同比增长37.57%,顺利跻身全国物流百强企业。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决定中国现代化命运的战略抉择,也是当前企业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新矿集团坚持把推进发展方式的大转型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作为应对市场挑战、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法宝,紧扣创新发展主题,持续推进企业的安全发展、集约发展、绿色发展,成功探索出一条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之路。
安全发展。安全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前提,尤其对于煤炭开采企业,安全更是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新矿集团始终坚持安全发展理念,主动研究把握企业安全基础要素的内在规律,为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提效提供了坚强安全支撑。坚持“越是困难越要抓好安全”的理念,优先足额提取使用安全费用,仅2013年就投入专项资金16.22亿元。以“采掘机械化、辅助自动化、监测信息化”为目标,突出抓好矿井装备升级和系统优化,使机械化水平达到98.8%,综采率96%,综掘率89.6%。突出双基建设,扎实开展安全诚信、金牌班组等创建活动,持续深化专业技术比武,职工自主保安意识和素质能力全面提升。2013年,在老区矿井灾害日益严重、新投产矿井持续增多、管理难度加大,特别是面临巨大经营压力等情况下,创出了建企以来最长安全生产周期。
集约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市场形势,新矿集团聚焦内部管理,深化挖潜增效,以内生动力抵御外部压力,以创新之手挖掘潜在之利,形成了集约发展、内涵增长新模式。组建亏损企业与在建项目排查诊断、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筹划、项目资金筹划、探矿权采矿权排查4个专项工作组,通过对30余处矿权进行排查论证,使3家企业扭亏为盈,6家企业实现止亏,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同比增加0.8亿元。严格专项资金、设备管理,严控非生产性支出,2013年专项资金比提取计划减少2.87亿元,同比降低11.37亿元;通过严控成本,21对生产矿井中20对原煤成本同比下降,其中良庄、华恒、万祥等12对矿井降低100元以上。
绿色发展。近年来,新矿集团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形成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高碳企业低碳运行”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成功走出了一条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的转型发展之路。以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为载体,持续推进绿色开采,“五充一选”充填开采系列技术不断提升,全年以矸换煤326万吨,承担国家13项充填开采标准制定工作,成功获批建设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借助成熟工艺技术,实施煤矿充填开采成套技术产业化运作,实现由“技术”到“产业”的跨越。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顺利通过财政部专项检查评估,获得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亿元。新巨龙“绿色煤矿建设成套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项目,获得补助资金2800万元,探索出一条煤炭生产安全、绿色、高效的发展模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新矿集团打破重投入、上规模的发展模式,坚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通过商业模式、管理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持续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房地产
深耕商业模式创新。面对企业竞争从单点优势向整体优势转变的市场形势,新矿集团打破思维定式,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的探索,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实现了企业盈利,有效加快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步伐。新矿集团与济南钢铁公司经过八个月的联合攻关,成功优化了气肥煤炼焦配比,济钢的炼钢吨煤成本从2000元下降到1200元,新矿集团销往济钢的气肥煤每年增加80万吨。以矿管集团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瞄准“矿山生产技术解决方案服务商”定位,逐步构建起管理咨询、基建技改、技术服务、整体托管等多元化服务方式。装备制造业倾力打造“个性制造+成套服务”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深度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2012年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实现装备制造业产值62.3亿元,比同期增加10亿元。
深化管理制度创新。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新矿集团以内部市场化管理为突破口,深化管理制度创新,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
力支撑。在原先内部市场化管理的基础上,新矿集团对经营管理业务流程进行梳理,通过明确总部职能部门、单位、专业、区队、班组、岗位“六级主体”,完善内部价格、指标计量“两大体系”,搭建一体化信息集成“一个平台”,做好与全面预算管理、全面对标管理、全员绩效管理、全面风险管理“四个结合”,实现了从生产领域向经营领域转变,从基层单位向机关部室拓展,由内部市场化向全面市场化推进,构建起了对上、对下、对外、对内的全方位多维立体市场结算架构,有效发挥了市场在内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了内部节支降耗和外部开源增收的市场化管理模式。
深入推进科技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近年来,新矿集团牢牢把握创新驱动要素,依托“四大产业”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建成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机械产品再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三大创新平台,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泰山学者岗位。凭借世界首家自主研发的冰冷低温辐射降温技术,新矿建成国内最大的矿井降温技术研发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矸石充填置换煤炭技术研究,到已形成2种类型、5种工艺的成套技术,编写制定“年产千万吨级大采高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选型技术要求”等7项国家充填开采技术标准。目前,新矿集团有17项标准列入国家安监总局和国家能源局标准制(修)订计划,先后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9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97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8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365项重大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励,拥有各类授权专利977件、发明56件,科技贡献率和成果转化率分别达到50%和91%。
(作者系山东能源新矿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
(责任编辑:刘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