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郭晓飞(1988-),男,汉族,籍贯:山西省阳泉市,硕士研究生,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摘要:林焕平生平事迹名册国内外,本文总结了他的翻译成就和译论,并与鲁迅在翻译选材上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在唤众悟、启民智两个方面确定各自的翻译方向。
关键词:林焕平;翻译成就;翻译选材;译论
引言:
2011年林焕平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他的生平事迹影响了国内外。尤其对广西翻译学科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谨此文纪念林焕平先辈,其学术思想予当代借鉴和指导;其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勉励我们当代和后代。
1、林焕平先生的生平简介及翻译成就
林焕平(1911—2000) 1911年(清宣统三年)生, 原名林灿桓,笔名石仲子、方东旭、望月,广东台山人,文艺理论家、作家、教育家、翻译家。
林焕平是一位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的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在国外被收人英国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世界名人成就录》,美国传记研究所出版的《世界五千名人传》、《世界著名先导人物指南》等4部大辞典。国内收入的有《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词典》、《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中国现代文学辞典》等l0余部辞书。林焕平并非一个专业的翻译家,翻译只是他的副业。但是他作为理论家,文学家,翻译家三位一体一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不为翻译而翻译,而是为文艺理论建设、新文艺与新文化建设的需要出发,把创作研究推动翻译,确定翻译题材;翻译提高文学创作的水平,带动理论研究深入和拓展。林焕平的译作,除《藏原惟人译文集》中部分文章外,都是1934年到1950年翻译的,此期正值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候,在这10多年间,林焕平的译作卓著,硕果累累。其翻译作品包括了文学作品,艺术理论及美学、政论活动和教育理论三个方面,都收入了1998年海口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了《林焕平译文集》(五卷本)。
2、林焕平先生的翻译成就
2.1文学作品《杨子江之秋》日本作家尾崎士郎1940年出版《红袜子》俄国契诃夫1943年桂林科学书店《爱与死》日本小路实笃1948年上海文艺春秋杂志2.2艺术理论及教育理论《艺术学》 日本高冲阳造1938年广东国民大学香港分校教材《苏联新教育概观》日本升曙梦1934年上海思潮出版社《艺术科学根本问题》日本甘柏石介1938广东新民图书公司出版《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论》森山启1938年出版《马克思主义艺术观》1940年大地丛刊发表从文艺理论看,林焕平不是为翻译而翻译,而是从革命文艺发展的需要并结合教学,着重翻译了几部马克思主义艺术学的著作,这些著作对当时抗战文艺、革命文艺的实践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翻译的《艺术学》一书乃是日本艺术学家高冲阳造《艺术学》一书的上册,1938年译出,由当时的广东国民大学香港分校印作教材。这两种艺术学译作(均收入第一卷)乃是解放前我国为数不多的几种艺术学著、译作中的两种,不仅是艺术学研究历史上的珍贵的文献资料,对于今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术学学科体系,仍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从教育理念和社会主义现实论来看,占地球面积六分之一的社会主义的国家苏联,在4年内完成了五年计划的可行的发展,和苏联大众建设国家的热意,已成了社会主义政治机构的优越性的见证了。关于它的优越性,在我国已经有不少译著介绍过。但是在五年计划内社会主义建设上占重要的新建设者培养的教育,到现在还好像没注意到其次。翻译《苏联新教育观》的另个一原因是此书本身的内容方面在教育方面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以及和以往。
从文学作品来看,高度贯彻了鲁迅通过唤醒民众的觉悟的方式曲线救国,翻译作品的特色选择那些表现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反抗压迫、反抗侵略的文学作品以及浸润着深厚人道主义感情的作品, 具有鲜明的革命的、进步的、现实主义作品。
林焕平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中,还有一部《扬子江之秋》。这是一部具有特殊意义的翻译作品集,出版于抗日战争烽火硝烟中的1939年。这一年,林老曾出版过一本《抗战文艺评论集》。这是抗战初期我国左翼文艺界在文艺评论领域取得的一个重要收获。是年,林老又翻译出版了《扬子江之秋》。收入集中的作品主要是当时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纯文艺派作家尾崎士郎所写的、比较客观地暴露日军侵华罪行、日本士兵在战场上的心虚胆怯、间接地反映出我国军民顽强抗战的坚定意志与英勇无畏精神的报告文学作品《扬子江之秋》、《废墟与炮烟》等。林焕平翻译这些作品的主旨,在他为这本书写的“译者的话”中明确地体现出来。
3.林焕平先生的翻译观
林先生提倡的追求忠实,力求达雅,与我国一直奉行的“信、达、雅”是相吻合的。“在翻译时,有几处地方,我是他它省略掉了;在第三章的‘世界观和创作实践这一节内,有一大段话说到确立主题思想的时候,世界观才起作用。我觉得这是机械的了解,把它删掉了。在第四章的‘苏联的艺术批判的意义这一节内,关于批判左琴科的实际意义, 我觉得著者们对于日丹诺夫的演说的认识不足,把它的战斗意义降低了甚至忽略了。这大概是由于日本的特殊环境,使著者们犯了这个毛病。我也把它删掉了。在第三和第四两章里,各有一节纯粹是讲日本文学,我国读者异常生疏,我也把它们删掉了。”
显而易见,对一个翻译工作者来说,对翻译文本反反复复的研读是一个基本条件,然而,在当时20世纪30年代来说并不是件易事,因为当时国内文艺理论和文学作品相对缺乏,物质条件也相当艰苦,而国内又处在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时期,对此又是急切需要,因此在此种条件下,更是凸显了林焕平难能可贵的治学态度。
结语
林焕平先生译著唤醒了民众、开启了民智。文艺理論在很多方面开启了先河,对我国当前仍具有深远的借鉴和指导作用,译介作品不仅丰富了翻译界,也是当代特别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重要史料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先峰.林焕平翻译成就略述——五卷本《林焕平译文集》读后[J]. 文艺理论与评论,2000(06)
[2]桂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肝胆相照 桂林文史资料 第五十二辑,2007.12
[3]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169-73.
[4]黄小军.吴楠.翻译思想 [J].科技信息,1994-2001.
[5]吴钧.鲁迅.翻译文学研究[M].山东:齐鲁书社,2009.
[6]《林焕平译文集》1卷. 南方出版社
[7] 《林焕平译文集》2卷. 南方出版社
[8] 《林焕平译文集》3卷. 南方出版社
[9] 《林焕平译文集》4卷. 南方出版社
[10] 《林焕平译文集》5卷. 南方出版社
[11]欧贵平.“马”首是瞻的翻译佳作─—《林焕平译文集》评介[J]. 中国图书评论,1996(06)
[12]李先峰.林焕平教授翻译成就述略[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03)